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貝多芬「快樂頌」的故事
2007/03/07 21:31:59瀏覽31878|回應24|推薦96

我最喜歡的貝多芬畫像(1823),將這位脾氣暴躁音樂家的晚年神情,描繪的很生動。
                                                                                                                                                                                                             
在我剛開始接觸古典音樂時,聽的就是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當時我只是一個青少年,而且沉迷於日本歌曲,雖然有讀音樂系的姊姊帶領,仍然感到很不習慣。我想,這應該是流行歌曲和古典音樂在本質上的不同。

流行歌曲常常是抒情或有很動感的節奏,但這首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末樂章為著名的快樂頌 ),卻完全缺乏這些吸引人的要素...本曲分成四個大樂章,全長近八十分鐘,第一樂章從神秘的弦樂顫音開始,到後面的管弦樂總奏,與木管組之間的交替,第一及第二小提琴的撥奏等,所表現的完全是音樂的形式美,和耐人尋味的龐大曲式結構

在這首最後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貝多芬排除了人性和溫情的要素,用全然的冷漠和沉思,來看待他一生的奮鬥經歷。從前面陰暗、神秘的 d小調 和弦,緩慢進展到D大調 的樂段,可視為一種邁向光明的掙扎,這過程往往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當時青少年的我,不知道怎麼去理解它。尤其是最後的尾聲,出現了木管的顫音,和半音階式的進行,聽起來非常詭異,幾乎像是一種厄運的前兆;到了最後,再使用悲痛的吶喊來結束,而且仍然是 d 小調。這是不是象徵這些努力雖然悲壯,但仍然是徒勞無功的呢?

無論用輕鬆或抒情的態度,想要理解這樣一個充滿哲理性的壯麗樂章,都將歸於失敗。只有從了解他晚年的心境著手,才能略窺創作此曲的意圖和想法:

以對抗命運的折磨而聞名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1800年在得知自己耳聾後,雖一度絕望的想自殺,但在坦然接受這樣的遭遇後,反而寫下了許多不屈不撓,充滿英雄氣慨的作品:例如第三號交響曲「英雄」(1804),第五號交響曲「命運」(1808),和鋼琴協奏曲「」(1809)等。這也是他的黃金時代,許多這時候寫的作品都成為千古名曲,並為後人所熟識讚賞。

但自1814年以後,他的創作力突然衰退了,原因應該是在他弟弟死後,為了和其弟媳爭奪姪子的監護權的關係。一生獨身的貝多芬,可能渴望有
兒子,並能繼承他的衣缽。而且他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到此時已幾近全聾了......

也許有人以為他就此會開始喪失創作力,也對,一個完全喪失聽覺的人,雖然可以靠腦中想像出音符的組合,並以此來作出曲子。但他畢竟已經無法聽到真實的聲音,所以難免有些差距,也容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因此當托爾斯泰寫他的美學著作藝術論(1898年)時,就用這個理由,反對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這是一首完成於1824年典型的貝多芬晚期作品,此時距離他去世的1827年,只剩下三年。

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他在歷經一連串的打擊和磨難後,還能再重拾創造力,寫出像「第九交響曲」這樣的宏偉巨作。雖然第一和第三樂章(慢板)都給人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感覺;但第二樂章的詼諧曲(Scherzo)和終樂章的「快樂頌」,氣氛卻都是令人歡欣鼓舞的。可見貝多芬晚年在面對疾病,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姪子又因不服他管教而自殺的狀況下,仍然充滿著對人生的希望。只不過這種希望完全是他個人的理想,許多人宣稱在終樂章的「快樂頌」合唱中聽到全人類相親相愛的和平願景,這或許是有可能,但未必是貝多芬的原始本意。


至於第九號交響曲的解釋,可參考托維(Tovey)的著作,剛開始他就說:「這首交響曲是一部為管弦樂總奏」所寫的作品,絕不是為伴奏或其他搭配而寫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UGGaQHmGA

看以上影片,這是由Thielemann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剛開始用了d小調的屬和絃,但是不是a小調確有疑問~因為這是空心五度,少了第三音,所以有些神秘,隨後第一主題爆發,但沒意外的和聲,就在d小調上結束動作。可是第二次爆發就不一樣了,轉到了意外的降B大調,由此展開第二主題,有人說與第四樂章的快樂頌主題相似,但托維不認為,認為這只是附會降B大調的勝利開始。最後卻落到了D調的屬音A上,又開始了序奏的段落。

經過兩次不屈的揚起,隨後到g小調,然後是有力的三重賦格。

快樂頌」的著名主題在影片的50:54處:


這也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它先由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呈示,接下來是木管組,弦樂合奏,最後是管弦樂總奏。當男低音第一次唱出這個主題時,用的是 D大調,這是其樂譜,歌詞是由大詩人席勒(Johann Christoph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所作的德文詩 "An die Freude"

 

歌詞的大意,是頌讚歡樂和友愛。之後樂章的其他部份雖然變化多端,還加上了第二主題,但基本上,都只是將第一主題加以變奏而成。所以整個樂章的重點,還是在這個看似簡單的主題上。

但,這主題真的快樂嗎?其實並非如此,頂多只能稱為活潑而已。那麼快樂和活潑的差距在何處呢?如果說快樂是一種感覺,那麼活潑是什麼呢?

第一主題在經過一連串的變奏,音量逐漸加大,活潑轉也成了興奮。主要還是因為這種興奮是來於自和聲的緊張,或速度的加快,以致於越來越緊湊。最後,當它在 D 大調用四部合唱強力的呈示時,終於一舉驅散了第一樂章 d 小調的陰暗和掙扎,達到了光輝的勝利。這時更不只是興奮,而會讓人深深的感動,不過,這仍然不是快樂的方式。


樂章的第二主題則
很像宗教音樂(影片1:02:59處),事實上這裏的歌詞,也正是如此: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

Diesen Kus der ganzen Welt !

Bruder ! uberm Sternenzelt

mu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擁抱著歡樂,眾人哪,

    將你的吻獻給這世界。

    弟兄們,在星晨之上,

    一定有個慈愛的天父住在那裏.....」

 

接下來更是大方的頌讚造物主,氣氛也轉為神秘,當九和弦像晨霧一樣飄
飄散散時,造成一種懸而未決的氣氛,令人期待著它完全的解決.....

 

在緊張的休止符後,出現了如讚美歌一般的曲子,它是將第一主題用女高音聲部:

和第二主題用女中音聲部:

合起來的二重賦格曲(影片1:07:01處),聽起來莊嚴神聖,作曲法也很複雜,但調性和節奏都非常肯定明確,並將這輝煌的樂章導引導至結束。

嗯,聽的出來有兩個主題在糾纏著吧。這裏是全樂章的最高峰,卻非常近似於一種宗教性的感動。精緻的對位法和女高音聲部極尖銳的持續音,是其特色。這種聖歌形態的曲式,更加使「快樂頌」聽起來像是一篇讚美歌。那到底是讚美什麼呢?那還用說,當然是讚美快樂呀...

也許,快樂頌不是在描寫快樂,而是在頌讚快樂,活潑也不過是表現快樂的一種方式。而這頌讚,又和神扯上關係,這是席勒這首詩中最有意思的部份。但將這種歡欣鼓舞之情弄成像慶典一般的莊嚴盛大,當然是貝多芬的創意,在這場慶典中,快樂之神才是真正被膜拜的對象,這其實應該就是指他非常喜歡的酒神Dionysus--即希臘神話中,引導人們進入狂歡的神祇。

所以這場盛大慶典的結尾出現急速狂喜的短段落,也不足為奇了...其實貝多芬並沒有什麼世界大同的想法,這可以由人們非常難找到他重視思想與道德的言論記錄中得知。他脾氣暴躁,從未上過一天學校,在父親打罵中長大,又虐待姪子,完全不聽任何人的勸告,以致於幾乎逼人走上絕路。

他的作品尤其到了晚年更加的封閉和個人化,讓後人難以理解,但崇尚力量的特色從未改變,因為他認為有力量才能掙脫命運的枷鎖,達到快樂的境地,所以這首交響曲充滿著劇力萬鈞的樂音,用來表現出一種對人世間痛苦的超脫 。再加上較柔美的第三樂章慢板,更將所有情感抒發和昇華,人世間的苦惱,在此並非微不足道,而是轉化成已征服後的戰利品,我們是去享用它,而非被它絆倒。嗯,這首交響曲之所以鼓舞著世世代代的人們,想必也不是偶然的吧。

但,我還是不喜歡貝多芬啦,他征服命運的企圖心讓我非常不安,感覺無法親近:若說巴哈的音樂讓人越聽越覺得自己渺小,貝多芬的音樂反而讓人越聽越覺得自己偉大。這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主觀與客觀的不同而已。

在我看來,巴哈是畫紙,莫札特是顏料,而貝多芬卻是畫筆 。因為他一直在盡心盡力的,描繪著他自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sakii&aid=788311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pippe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太棒了.
2007/09/21 08:42

偶肥家後把尼這篇印下來當武功密(籍).

再把CD.DVD翻出按指示尋寶去感恩.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居士
2007/03/31 09:35

好久不見,你這句話深得我心,

我也很有同感。


梅花居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偉大與渺小
2007/03/29 22:35
我還是聽巴哈好了,修道人不可以感覺自己很偉大。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K.T.T
2007/03/26 06:59

啊,對妳有幫助真是高興,

但.....這樣會不會很像在上無聊的音樂課呢?

早安 ^_^


琳 KT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WOW~
2007/03/24 21:43

對這首貝多芬的快樂頌有如此詳盡的介紹,

讓我了解更多了^^

老實說我對音樂

還真沒什麼研究。


喂~沒人在家請慢走:)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安任、字戀
2007/03/19 20:15

妳們在說什麼呀,

聽不懂,真無聊~~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eva lo
2007/03/19 20:13

其實,聽懂古典音樂並不用知道很多樂理,

但多少懂一些是必須的。

不過像和弦分析一類真的不需要,古典音樂也並非是那麼艱深的呢。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茶喵喵
2007/03/19 20:05

妳打道回府囉,也刪文啦,

真是不應該喔~~^_^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來亂一下
2007/03/15 23:17

快樂頌要一直唱下去哦~

你們這樣會不會太明顯~


妙音佛極樂老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快樂頌要一直唱下去哦~
2007/03/15 23:06
你們這樣會不會太明顯
福至心靈開般若

樂見自性起妙用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