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第三屆世佛教論壇閉幕
2012/04/28 18:31:11瀏覽183|回應0|推薦0

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第三屆世佛教論壇閉幕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4-27 17:56:21
李漢揚/整理        

 中新社27日報導: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27日於香港閉幕。閉幕式前,來自香港及兩岸、印度、柬埔寨和日本等地的近十位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從理念、實踐等多角度、多層次闡釋了本屆論壇“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的主題。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寬運法師首先發言。他指出,三屆世界佛教論壇皆以“和諧世界”為核心與根本理念,一脈相承,立體連貫。今屆論壇因應“同願同行”之主題,特別提出新“六願”(和善、和樂、和順、和睦、和諧)與“六行”(感恩、奉獻、惜緣、包容、尊重、分享)理念。

“縱觀今日世間災難、社會不和,實皆由人心惡而引起;世界紛爭,多有自私自利、利益衝突,或不忍辱、固執成見而起。”
寬運法師提出,發願修菩薩道、履菩薩行者,除積極修善持戒外,更應多做濟貧興學、矜孤憐老等利益社會大眾的事業。 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是佛教慈善理念的踐行者和開拓者。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當天代表創辦人證嚴法師,發表《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的演講。

 何日生指出,慈濟人所做所行,每一步都在實踐《無量義經》的精神。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每個人都有一顆潛藏的愛心與善良的天性。慈濟宗門一開,人人走入人群見苦知福。” 據介紹,慈濟在全球52各國家都有分支會聯絡處。每有災難發生時,都能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精神。

 本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港召開期間,“佛頂骨舍利瞻禮祈福大會”亦同時舉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佛學專家Lewis Lancaster在發言中特別指出兩大佛教盛事的意義。他說,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語言背景的佛門弟子,共同禮拜佛舍利,超越了教派分歧,讓他感到一種血脈相連。“我們之間的差別已消融,朝著共同目標攜手邁進,這一刻我們彷佛回到佛陀的故鄉,恒河之畔。”

 柬埔寨佛教大眾部狄旺僧王、布格裏僧王在此間宣導通過個人行“善”或遵守道德準則,實現社會的平安、和諧;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同樣提出善用佛教文明的成果,促進道德重建;印度全印比丘僧伽會會長達瑪維利長老、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等亦在此間發言。

 
 
世界佛教論壇)綜述:佛教交流助兩岸四地文化融合
2012年04月27日 09:25:37 作者: 來源: 字號 打印 關閉

新華社香港4月27日電(記者吳俊 高路 趙博)從此間舉辦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透露的信息顯示,近年來,隨著內地與港澳臺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緊密,佛教界人士在推動兩岸四地文化融合當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4月26日至27日在香港舉辦,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佛教界人士共聚一堂,共同探討人類和諧、世界和平等主題。台灣中臺禪寺惟覺長老在論壇主題發言上說,和諧世界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同並進的發展,文化交流對話是化除“對立心結”的良方。

香港一位信奉佛教的企業家說,他最早接觸到《為人民服務》等文章,是在深圳一座寺廟。這座寺廟在引導他領悟佛法的博大精深的同時,也加深了他對內地文化的了解。如今這位企業家時常往來於深港兩地,在內地一些文化項目當中貢獻自己的智慧。

台灣居民葉惠珍是一位退休教師,近年來,她幾乎每個月都會前往內地寺廟做一週左右的義工,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將善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深圳宗教事務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說,兩岸四地佛教界一衣帶水,有著共同的傳承。例如,深圳第一座由政府籌建的寺廟——弘法寺的籌建,就得到了香港佛教界的無私幫助。1983年,香港志蓮圖書館宏勳法師在弘法寺本煥長老的邀請下,協助弘法寺開展設計規劃。在弘法寺後來的建設當中,香港企業家也多次熱心捐助,成為弘法寺的“大功德主”。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中國佛教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繁榮,兩岸四地佛教界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深化。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法師說,深圳佛教界每次舉辦大型佛教活動,都有港澳臺僧人前來參加。與此同時,深圳佛教界所倡導的“法會人文化”等理念,讓更多的人分享到佛教大義,也讓佛教所體現的自利利他、共緣共生等精神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兩岸四地民眾社會心態的一部分。

每當大的災難發生後,兩岸四地的佛教界人士都會自發走到一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兩岸四地佛教界共同舉辦祈福法會,台灣佛光山第一時間向災區贈送價值1500萬元的物資。僅在2008年5月29日於四川成都寶光寺舉辦的汶川地震災區祈福追薦賑災法會上,來自兩岸四地40多家佛教機構的現場捐款就達2400餘萬元。

在每一次新的歷史節點上,兩岸四地佛教界人士都以其特有的深情厚誼,成為鞏固兩岸四地民眾關係的積極力量。記者從深圳宗教事務主管部門了解到,1996年,香港回歸祖國的前一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欣然參加內地舉辦的“深港宗教界迎回歸”活動,為促進香港“人心回歸”作出貢獻。

如今在內地的寺廟中時常能看到港澳臺信眾的身影。今年4月2日,中國佛教界泰斗本煥長老在弘法寺示寂,記者了解到,一連數日,每天前往弘法寺弔唁的信眾都將近10萬人,其中包括不少港澳臺人士,他們一大早從邊檢口岸過關來到深圳弔唁,然後再連夜趕回,不辭勞苦,只為表達心中的敬意。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景海峰說,港澳臺佛教的“祖庭”大都在內地,因此佛教在兩岸四地的文化交流當中充當了“先鋒隊”的角色,例如早在香港回歸前,香港與內地的佛教界已經開展緊密聯繫,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論壇上說,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舉辦,是香港與內地佛教界多年來相互交流、密切合作結出的豐碩成果。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佛教論壇已成為展示中華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兩岸四地佛教界加強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國際佛教界倡導宗教對話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舞臺。

================

世界佛教論壇/高僧談佛法啟示:不急 慈悲 少欲知足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4-27 18:05:20
李漢揚/整理     

 中新社27日報導,(世界佛教論壇)各國高僧學者談佛法對現代人的啟示:不急 慈悲 少欲知足。在香港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上,來自泰國、日本、法國等國的高僧、學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對於本屆論壇主題“和諧世界‧同願同行”闡述了觀點。  

“現代人忙於科技和經濟發展,而經濟狀況時好時壞,人們會產生憂慮。如果我們慢一點,不要那麼急,就更容易達到和諧。”原泰國金山寺的Phramahaboonthin Taosiri法師對記者表示。
  
 他於2005年赴瑞典弘揚佛法,認為歐洲人思想開放,雖然受基督教影響,但同時接受佛教,更有很多人曾訪亞洲探索文化上的不同。佛法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喜樂,特別是冥想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平靜。“我們需要產生慈悲觀,瞭解人並不是孤獨的,而是彼此分享和諧與平靜。如果有慈悲觀,大家彼此都是父母兄弟,就遠離戰爭與衝突。”  

 有人死在伊拉克,為什麼你會覺得難過?因為人和人都是聯繫的。意識到這種聯繫,可以使人更具有同情心,從而達到世界和平。”日本日蓮宗(佛教宗派之一,以《妙法蓮華經》教義為依歸)美國夏威夷別院住持今井真行告訴記者,在夏威夷信奉佛教的主要是亞裔,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不是亞裔的美國人產生興趣。

“少欲知足”。日蓮宗一眾院住持內山堯邦給記者寫下這四個字。他認為,現代人的煩惱主要來自於失衡,比如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的失衡,而貧富差距等也屬於失衡,而這種煩惱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但是人如果能夠理解物質世界是有限的,減少欲望,則世界也將有所改變。

“人們總是想要獲取所有的東西,但是自己並沒有準備好。所以要學會不要去獲取,而是去接受。”法國的天主教神父Thierry-Marie Courau在巴黎天主教大學教授佛學。 他認為,佛法可以幫助世界面對新挑戰,對於全人類都是寶貴財富。

 Courau說,作為天主教神父,他最初接觸佛法是因為心存疑問。“我是天主教徒,我是西方人,但是亞洲人如何看待人生呢?”他曾學習印度八世紀蓮花戒大師的《修習次第論》,並在亞洲包括中國等地學習佛法。在法國,除亞裔之外,能稱為佛教徒的大約有1.5萬至2萬,因為很多人學習佛法3、4年之後就離開了。  

 Courau認為,傳到歐洲的佛教流派多是禪宗或藏傳佛教,輪回的概念對於西方人很難理解,而且要自己修行,還要一次又一次輪回。而淨土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理念,或許會更受西方人歡迎。
(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639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