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民調顯示,近40%的美國Z世代和30%的年輕基督徒認定自已為LGBTQ
2021/10/28 00:00:37瀏覽47|回應0|推薦0

民調顯示,近40%的美國Z世代和30%的年輕基督徒認定自已為LGBTQ

Nearly 40 Percent of U.S. Gen Zs, 30 Percent of Young Christians Identify as LGBTQ, Poll Shows

保羅-邦德於10/20/21 https://bityl.co/9JGV

(: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 另外,也有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

根據一項即將發佈的基於科學民意調查資料的研究,30%的千禧一代認定為LGBTQ。在基督徒中,這一數字較低--但只是略低,只有不到30%的千禧年基督徒認定為LGBTQ

多年來,自稱是同性戀的人口比例一直在變化,從1977年根據阿爾弗雷德-金賽的研究並由國家同性戀任務組廣泛宣傳的10%,到最近蓋洛普民意調查中的不到6%。參與這項新研究的民意調查員喬治-巴納(George Barna)將他發現的異常高的數字歸因於社會和新聞媒體的報導,這些報導使美國年輕人認為LGBTQ "安全和酷 "--無論這是否代表他們的實際性取向。

"這是一個更大問題的子集,即這一代人中有四分之三在尋找意義。這是一個沒有理由在早上起床的群體,"巴納說。"因此,LGBTQ的身份給了他們安慰。這一代人中有很多人聲稱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但聲稱身份和生活方式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這項民意調查調查了所謂的千禧一代,定義為1984-2002年出生的人,大約有7800萬人,占美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千禧一代中,30%的人認為自己是LGBTQ,是其他成年人口的三倍多,當研究人員把18-24歲的最年輕群體(有人稱之為Z世代)分離出來時,他們發現39%的人稱自己為LGBTQ

LGBTQ 千禧一代 基督徒 Z世代 驕傲的旗幟

根據一項即將發佈的基於科學民意調查資料的研究,30%的千禧一代認定為LGBTQ。這張照片顯示,一個年輕人穿著LGBTQ驕傲旗幟,頭髮染成了變性人驕傲旗幟的顏色。

巴納與亞利桑那基督教大學的文化研究中心和促進美國傳統價值觀的非營利實體 "自由基金會 "共同製作了這份124頁的研究報告。

調查結果與2月份的蓋洛普民意調查有很大不同,該調查顯示,所有年齡段的美國成年人中只有5.6%不是 "異性戀或異性戀",不過該調查稱,有7.6%的受訪者拒絕回答這個問題,另有5%的人表示對自己是否是異性戀或異性戀 "沒有看法"。蓋洛普調查的結論是,18-23歲的美國人中有六分之一是同性戀、雙性戀或變性人。

巴爾納的民意調查是基於對代表千禧一代的600名受訪者的抽樣調查,這些受訪者根據地理位置、種族和性別等因素進行了加權,每人平均花17分鐘回答71個問題。

該民意調查沒有直接問受訪者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而是要求他們對這個問題選擇一個答案。"考慮到你的承諾,你是否將自己描述為...."

允許有六個答案,其中在千禧一代中獲得最多 " "的答案(75%)的是。"在你的生活中尋找目標",其次是74%的人回答。"相信所有宗教信仰都具有同等價值"

其次是 "美國的愛國者",占55%,其次是回答 "經常感到焦慮、抑鬱或不安全 "54%,以及回答 "深深致力於實踐你的信仰 "52%

其次是 "喜歡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占48%"LGBTQ "排在最後,占30%。在18-24歲的人群中,這個順序是相似的,其中LGBTQ高出9個百分點。

"這符合更大的敘事。千禧一代是一個難以建立持久、有意義關係的群體,"巴納說。"如果他們的感覺是,一些他們想成為朋友的人--以及一個他們想被接受的群體--LGBTQ,那麼他們就會認同他們。這是關於形象、歸屬和接受。"

另外,高百分比的千禧年基督徒(27%)和重生的千禧年基督徒(28%)將自己描述為LGBTQ,儘管許多信仰團體只認可異性婚姻,有時被同性戀權利宣導者斥為恐同。

雖然大量的千禧一代認同LGBTQ是引人注意的,但巴納說他發現 "真正有趣的是,他們中的40%屬於我們所說的;他們不相信上帝存在,他們不關心上帝是否存在。這是我們見過的任何一代人中最高的。"

"他問道:"為什麼前幾代人能夠弄清楚為什麼生命是值得的,而這一代人卻沒有弄清楚?"這與美國的精神變化有關。他們不買聖經,他們不相信上帝,他們不相信耶穌,而政治已經將其編入法律,媒體是其中的一個主要部分。"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6992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