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6 18:58:53瀏覽240|回應0|推薦0 | |
计划生育政策即将功亏一篑之二--中国人口战争简介—1 论战双方的阵容 在计划生育政策即将功亏一篑之一--中国人口的现状一文中,曾经提到中国人口统计资料之所以故意夸大中国总和生育率的偏低,目的是为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埋下伏笔,先做舆论准备。单独二孩政策的出炉,完全是精心策划好的一着妙棋。至于究竟谁是这着妙棋的幕后策划者呢?这就说来话长。我们首先得从中国的人口战争说起。 自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在国际上首先遭到西方国家以“违反人权”为由的抵制与强力反对,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还对反计划生育的中国人士,给予政治庇护权。在国内,对于计划生育也有赞成与反对的两派人士。但是由于中国政府对计划生育讳莫如深,不希望公开讨论计划生育的是非问题,所以赞成与反对计划生育的论战,只能在少数媒体和一些网站上进行。因此,中国的人口战争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了解这场战争实况的人不多,参加这场论战的人数当然也很少。虽然如此,这场战争的胜负和结局,却关系着中国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中国人并不是对人口问题麻木不仁,实在是中国政府有鉴于西方国家的攻击,未能理直气壮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在国际上和国内反对计划生育派的双重攻击下,计划生育政策的即将功亏一篑,能不令人痛心! 本来,计划生育实行以来,国内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由于思想保守以及劳动的需要持反感的态度外,大体而言在城市还是开展得相当顺利的。因此,直到本世纪以前,还较少听到反对的声音。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2007年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了以反对计划生育为号召的,易富贤著《大国空巢》后,国内即不断传出反对计划生育的声音。更不幸的是,《大国空巢》竟然于2013年由中国改革出版社改编后以《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之名再版,并且还得到不少名家的支持。该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现行计划生育的巨大危害性,在开宗明义时就说:“人口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需要达到2.1;由于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在2.3左右。由于有不生育人群的存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由于易富贤公然鼓吹“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深知人多为患人士的反对。因此,中国内地的一场人口战争的论战,实际是从2007年才告发生的。 中国内地的这场人口战争的形式是反对与赞成计划生育的两派,各自在不同的媒体与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不关心人口问题的人士,对这场论战就不知其然了。中国政府把计划生育政策当作国策的情况下,居然还允许有人公然反对计划生育,若说中国没有言论自由,岂非睁着眼睛说瞎话! 反对计划生育派的主要人物计有: 1, 始作俑者易富贤:中国人口政策需要敦刻尔克大撤退(2012-3-18以楼主:中山水寒笔名发表于天涯社区-天涯论坛-天涯杂谈)并自设有个人网站,同时还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网站上有博客、微博专栏,多年来大量连编累牍地发表其反对计划生育的文章,鼓吹其观点。 2, 梁中堂—发表有:与《纽约时报》Sharon LaFraniere的第二次访谈(2011年1月12日,根据回忆整理);废除生育法是它被通过的那天就已决定了的(2012年7月11日),并自设有个人网站,同时还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网站上有博客、微博专栏鼓吹其观点。 3, 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仅发表一篇《大国空巢》的序言,其余主要为经济方面的论文。自设有个人网站,同时还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网站上有博客、微博专栏鼓吹其观点。此君因立场问题,在国内颇有争论。 4, 旷新年(清华大学中文系):《大国空巢》书评--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2009-3-26。--按乌有之乡由于长期发布左倾类文章,被公认为是政论网站中的左派,是崇毛派的一个重要社区。在曾被“限期整顿封网”8个月后,乌有之乡这个备受争议、诟病、反对、攻击、关注、肯定的国内外知名左翼网站于2012年11月初开禁。 5, 顾宝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发表有:韩国、伊朗低生育率之惑 (第一财经日报2008/07/21 );我国须正视史无前例的人口挑战(中国青年报2013年12月12日);“放开二胎”更待何时?(财新网,2011年3月9日)--提出当务之急是尽快终止独生子女政策,城乡普遍允许生二胎。 6, 纪宝成:呼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提倡生一个 允许生两个(见陈琦钿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呼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载《新快报》2008-3-7)。 7, 何亚福:老龄化挑战中国生育政策( 2012年06月29日10:22 | 中国经济时报);取消生育限制刻不容缓,《财经》杂志,2014-05-19。2013年6月参与创办《人口与未来》网站,鼓吹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并自设有个人网站,同时还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网站上有博客、微博专栏鼓吹其观点。 8, 邹至庄:中国人口问题已解决 ,放松控制会促进经济继续发展(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6月09日)。在网易、腾讯等网站上有博客、 9, 汪苹:关于“人口政策”适当放开的建议 (汪蘋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提案)。 10, 梁建章:中国如何走出人口困局,网易财经,来源于中国慈善家。并自设有个人网站,同时还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网站上有博客、微博专栏鼓吹其观点。 11, 黄敬孚: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 (黄敬孚委员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提案),2000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所长黄敬孚提交给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提案:《关于建议考虑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将独生子女政策改为“二胎”政策的提案》。 12, 温思美:关于调整我国现行人口生育政策的建议(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教授在2009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提案)。 事实上,国内从2000年起,即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单独或联名,在两会期间向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提出改变计划生育的建议,本文无法逐一予以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29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要求我国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但必须是自愿),两个正好”的方针。换句话说,就是“放开二胎”。 2012年7月,国内15位法学、人口学者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吁请尽快全面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放开生育控制。
赞成计划生育政策派的主要人物计有: 1, 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人口政策大争鸣:“一胎化”还是“放开二胎”?》(详见《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11期);任何形式的开放“二胎”皆不可取(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人口收缩到5亿人以前,应坚持不懈地推行‘一胎化’(2011-3-14,百度贴吧);关于先控后减的新人口政策建议(2009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建议”)。 2, 蒋正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不赞成人口红利说(2010年01月09日 10:48凤凰网财经) 3, 翟振武(中国人口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1期1月29日;立即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二胎吧 百度贴吧,2014-05-09。 4, 郭子中:中国的人口警钟敲响得太早了(刊于2009年12月14日美国纽约《侨报》);松绑计生政策是中国人口软着陆还是大爆炸?(载纽约《侨报》,2010-2-3);对易富贤《大国空巢》和梁建章 李建新《中国人太多了吗?》两本著作的一点看法(见《人口战争》,116页)。 5, 李振鹏:痛斥“胡鞍钢等专家”的“二胎论”(2009-11-28,大连律师李振鹏的博客)。 6, 李小平:减少人口总量是最优选择(2007年2月26日,来源:人民网);放宽生育政策必将加剧性别失衡(2007年04月02日 12:49 新浪财经)。 7, 郭文婧:结束一胎政策为时尚早( 2009年11月27日 08:12中国青年报)。 8, 傅勇:人口红利消失不一定是坏事(2009年06月01日 10:27北京日报)。 9, 赵志疆:“放开二胎解决养老难题”是悖论(2009年10月28日 15:42中国新闻网)。 10, 王占阳:从澳大利亚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评中山水寒先生(即易富贤)的“人口学说”(原载我在博客中国的博客,2006-02-12);中国必须死守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原载我在博客中国的博客,2009-09-07)。
近年来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专著的计有: 持有反对计划生育政策观点者: 易富贤著《大国空巢》(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中国发展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2月1日) 何亚福著《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2013 年 5 月第 1 版) 梁建章李建新合著:《中国人太多了吗?》(2012年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刘忠良著:《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 持有赞成计划生育观点者: 翟振武著:《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少》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按翟振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国家人口和计生委专家委员会成员) 郭子中著《人口战争—谨防中国人口大爆炸》(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5-1出版)
至此,我们已经介绍了中国人口战争双方阵营的大致阵容,至于双方对计划生育的观点,且听下回分解。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