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之華:教育貴在「養趣」
2012/12/14 21:03:24瀏覽139|回應0|推薦0

在學習過程中,耍了小聰明跳過任何一個步驟而沾沾自喜的情況,對北歐人來說,是不踏實、不扎實、不老實,不僅虛浮、可笑,更不會當成開心事。

國內的現場,雖然眼見、耳聞的課業與考試皆已「過量」,但因升學壓力的重要考量,所以沒有時間去檢視問題的最根本面,反而讓孩子知道:考試有技巧、念書有重點,功課要會「取捨」,最後只論完成,卻不論是如何完成的。

教育理念要培養的,應該是鼓勵孩子親近、喜愛知識,是主動學習與求知的態度和精神啊。

「學問的樂趣何在?」:『教育為考試,考試為升學。』所以與學問為求知,求知在養趣之方法相去甚遠,與啟發心知、培養天才之旨趣相去又甚遠。……」:「……學校教育,應該是為啟發學生對於學問的興趣及求知欲而設的,……一切課程功課,須以學生的身心體力為第一限制。這是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及註冊課為中心的教育。……」林語堂認為:「覺察、懷疑,是一切思想的主力。求知、養趣,是一切學問的水源。」芬蘭不會用影響孩子學習初衷的排名來鼓舞學生學習,最大原因就是深信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在於讓孩子體會到從全然不會到逐漸學會的過程裡,所產生的莫大成就感。那種因為發現、領悟之後而產生的衷心喜悅,才是驅使孩子樂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這個道理,就如同林語堂所言:「學問起於好尚,而終於驚奇。」大師還更加說明:「……家長們不明白這個道理,焦急他們子弟的教育,教他們埋沒了這求知的旨趣。……」

 

教養最重要的事,其實是他的個性、觀念和習慣的養成。

在日常生活行為上,一定要注意別人的感覺!要經過特別訓練的,否則他們通常無法知道別人的感受。在外面跟孩子做這種演練,教養不能「光說不練」,演練才會讓孩子有感受,對事情的印象才會更深刻,而說故事,也不該只是「光說不練」,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x99&aid=713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