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大便談寶寶腸內健康 3大照護原則
2012/07/31 13:17:13瀏覽4710|回應2|推薦0

在正常狀況下,嬰幼兒出生後24小時內,會先解出胎便。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黃亮迪說明,胎便通常顏色偏綠、暗綠或墨綠色,但如果沒有在24小時內解出,新生兒有可能是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癥」,主因是某段大腸沒有神經,糞便無法藉由正常腸內蠕動作用排出腸道,因而在大腸尾端堆積。

1歲以內健康寶寶排泄狀況

從一出生開始,新生兒的排泄狀況每天都在變化。新手父母如果想得知寶寶是否健康,黃亮迪醫師建議可從糞便的狀態、次數、顏色和味道開始瞭解,而這同時也是醫師看診時的詢問依據。

1.狀態
6個月前:這時期嬰幼兒的糞便呈糊、稀狀,整體來說是軟便的狀態,通常是整坨或是散狀的,但形狀比較不完整。
6個月後:之後寶寶的糞便硬度比大人的稍軟,但已經比6個月前還成型一些。這時期的糞便可能有條狀或顆粒狀,條狀便便的排泄狀況有些時候要懷疑有便秘,而顆粒狀便便重量稍重一些。

2.次數
母乳寶寶:喝母乳的嬰幼兒排便次數彈性很大,有可能7~8天才1次,也可能1天就有7~8次。黃亮迪醫師補充,這是因為母乳容易被消化和吸收,而且母乳很少發生便秘的情形。
配方奶寶寶:正常的狀況下,平均至少每1~2天要解便一次,通常1天最少1次、最多2~3次,如果超過3次以上,可能代表寶寶有腹瀉情況。黃亮迪醫師補充,如果寶寶時常2、3天才解一次大便,建議檢查看看是否為配方奶成分不適應,過敏或腸胃道功能的問題。

3.顏色
0~1個月:如同前面曾提到,由於胎便偏綠色,而寶寶在24小時內幾乎都會開始解胎便,大約會持續4天左右,常常大小便會一起排泄,所以此時的墨綠色大便屬正常健康的現象。
1~2個月後:當胎便已漸漸地排出,加上後來開始喝奶,大便的顏色逐漸轉變。黃亮迪醫師表示,寶寶大便的顏色,與腸道內菌叢狀況和攝取食物種類相關,加上和消化系統中協助分解脂肪的膽汁交互作用後,自然會造成如黃綠、黃、褐、墨綠等色交雜,這些皆屬正常。

4.味道
在正常的狀況下,寶寶的大便味道是很臭的。黃亮迪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寶寶以奶為主食,奶水富含蛋白質,因此排出的大便含蛋白質被消化之後的產物所致。他舉例,有的母乳寶寶大便味道帶點腥味,這可能與媽媽前一餐是否吃海鮮有關,由此可知,媽媽的食物攝取也會影響寶寶的攝食狀況。
假如大便有異常的臭味,也有可能代表寶寶健康有問題,建議就醫檢查。黃亮迪醫師表示,基本上,只要寶寶的整體狀況沒問題,排便的狀況都在安全範圍內,通常都屬於健康的狀態。

3種常見排便狀況

黃亮迪醫師表示,腹瀉、便秘和臺語俗稱「剉青屎」,是3種常見於寶寶被父母親認為異常排便狀況,說明如下。

1.腹瀉
一般來說,通常會造成腹瀉的原因有二:一,因生病而拉肚子;二,腸胃炎或不潔的餵食所導致。
黃亮迪醫師說明,5個月以前的寶寶,體內還存在母體給予的抗體,除非碰觸到外在的致病原,否則較不容易生病;5個月之後的嬰幼兒,體內抵抗力下降,但活動力卻更旺盛,對外接觸的機會大增,無形中也提高受感染的機率。如果餵食過程中沒有多加注意,不小心吃進某些病菌,將可能破壞腸內健康,導致腹瀉。
此外,黃亮迪醫師補充,一般稀糊狀的大便狀態仍屬輕度的腸炎,但如果排便到有疑似黏膜物出來甚至有血絲時,極可能是腸內膜脫落,代表罹患較嚴重的腸炎。

2.便秘
寶寶便秘的原因,大都是源自於其腸胃對於配方奶的不適應。黃亮迪醫師表示,通常母乳寶寶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有便秘,有可能是先天腸胃有問題之故(如先天性巨結腸癥)。

3.剉青屎
俗話常說「小孩受驚嚇會剉青屎」,但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明,主要原因有二。一,受消化系統中膽汁所影響,而帶點綠色;二,含鐵的食物易氧化變黑,當寶寶吃進去成分含鐵質的奶水的愈多,大便的顏色就會愈青、愈黑、愈深。黃亮迪醫師表示,這正好能提醒父母多留意餵食寶寶的食材內容物。

瞭解不健康的便便特徵

在照顧過程中,許多新手父母也慢慢發現寶寶的各種狀況,由於是第一次碰到,常常不是搞不清楚狀況,不然就是手忙腳亂,一面還擔心會不會因此忽略某些徵狀,而延誤帶寶寶就診的機會。黃亮迪醫師特別針對幾個常見的異常、不健康大便特徵,說明如下,也希望能提醒父母多留意。

1.灰白色大便
如果發現嬰幼兒的大便偏灰白色,可能是因為「膽道閉鎖」或「新生兒肝炎」,即膽汁無法順利排出;如果積存在體內,會造成黃膽、膽汁瘀積癥及肝硬化,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黃亮迪醫師提醒,當發現寶寶的大便顏色偏淺時,最好要注意並儘快就診。

2.含血的大便
除了含血之外,如果大便有偏紅的徵狀(如磚紅色),也要特別注意。黃亮迪醫師說明,寶寶如果大便含血,可能是因為腸炎、腸胃道出血或腸套疊。如果腸內有先天性的瘜肉,也可能會有血便的情況。

3.黑色大便
如果發現寶寶大便是黑色的,可能是因為吃了較多的含鐵易氧化食物,但也可能是因為上消化道出血後,血液在體內氧化時間過長而變色所致,建議儘快就醫檢查以確定病因。

3大原則‧照護寶寶腸道健康

想讓寶寶健健康康地正常排便,平日的生活照護相當重要。黃亮迪醫師提出以下3項原則,提醒新手父母務必多留意。

1.餵食的容器&環境
由於嬰幼兒的腸胃道仍然很脆弱,因此能儘量減少接觸感染源的機會最好。首先,從最靠近寶寶的餐具和用餐環境開始。餐具每次用完都要清洗乾淨、做好消毒,用餐環境要固定、整潔,以免寶寶不小心吃到病菌而得到腸胃炎。

2.餵食的規律性
黃亮迪醫師強調,嬰幼兒和成人的食物一定要分開處理和盛裝,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人不要用自己吃的食物亂餵寶寶。他表示,食材種類、質地不同,本應分開處理;並且每次餵食時要規律,固定時間、份量,讓寶寶本身和腸胃道都能夠適應與接受,才比較不容易拉肚子。

3.照顧者的問題
寶寶是被動的,因此為人父母更需要做好功課與準備。例如每個月齡別階段,各有適合的食物種類與質地;平日須營造專屬的飲食環境,讓寶寶養成「在這裡好好吃飯」的好習慣;避免讓寶寶沒洗手就亂抓或亂摸食物後,送入口中……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其實都能減少寶寶腸道受感染的機會。

~原文刊載於2011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x99&aid=6679966

 回應文章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寶寶便在褲褲了!訓練寶寶如廁要領
2012/08/07 17:03

訓練的黃金時機~寶寶未滿1歲,走路也還不太穩,在某些能力未發展完善的狀態下,對他來說,學習如廁是相當困難的事。只要爸媽把握關鍵時機,就能輕鬆訓練寶寶如廁!~要訓練寶寶學會聰明大小便,可以選在寶寶1歲半至3歲間。寶寶開始會走路,並表達特定的話語,神經發育也趨於成熟,漸漸能夠控制擴約肌,憋住自己的便便,就能方便進行訓練。寶寶達到以上條件的年齡不一致,如果寶寶到了1歲半,身心發展及語言認知能力尚未成熟,爸爸媽媽也不用急著,可視情況而定。~適合的季節~夏季~適合的日子~讓寶寶保持平常心,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效果也較佳。~寶寶的如廁密碼~發現他在排便前,會出現某些特殊的姿勢和動作,只要仔細觀察、把握這些特殊訊號出現的時間點,帶著寶寶到小馬桶「解放」,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知道,這個地方是他解便的專屬場所。~密碼1─尿布乾燥~能夠連續2小時以上都維持在乾燥狀態,代表寶寶已漸漸能忍住尿意,由此可推斷,控制擴約肌的能力也將越來越完善,已開始邁入訓練如廁的好時機。~密碼2─玩樂中突然停頓~寶寶正拿著心愛的玩具,玩得起勁的同時,突然站在原地,一動也不動,或是蹲下來,做出奇怪的表情,甚至是屁股翹高等,都可能代表寶寶已經察覺自己的身體正準備要大小便了,只是動作快了一步,還來不及在口頭上表達他的需求,但這都是給爸爸媽媽的小小暗號。~密碼3─情緒或口語表達~當寶寶的尿布濕了,便開始哇哇大哭,代表他已經感到不舒服,藉此提醒爸媽幫他換尿布;或是當爸媽對寶寶發出指令時,寶寶能夠聽懂,而達成爸媽要求時,也表示他能夠透過聆聽,學習週遭事物。有些發展較快的寶寶,當他希望如廁時,還會明確說出他想上廁所,甚至是直接跑到小馬桶旁邊,做出預備動作,讓爸媽更明確瞭解,他已做好如廁訓練的準備。~密碼4─行為模仿~爸媽就可以在自己如廁的時候,順便將寶寶帶在身邊,直接教導他學習如廁的步驟及動作,甚至讓寶寶模仿坐馬桶。~密碼5─生理時鐘~每天記錄寶寶的大小便時間,經過一段日子,可能會發現他的大小便時間是固定發生在某一時間點;寶寶的解便時機,也靠生理時鐘控制。可利用這點,一到寶寶每天固定如廁的時間,就趕快把寶寶帶到廁所,教導他如何大小便,他能夠知道,必須自己坐到小馬桶上進行排泄。

寶寶怎麼帶(zx99) 於 2012-08-07 17:03 回覆:
 ~如廁方法-男女大不同~依照性別來教導,寶寶可以藉由模仿,學習也能更快!~男寶寶如廁~在教導男寶寶時,可以請爸爸帶領。首先,爸爸示範脫褲子與坐上馬桶的動作,等寶寶要實際學習的時候,從旁稍加協助,幾次後就可放手讓他試試看。等男寶寶年齡稍大一些,爸爸就可以教他站著上廁所的方法,除了瞄準小馬桶之外,也要扶助男寶寶的泌尿器官,輕輕甩一甩,告訴他這樣才能算尿乾淨。~女寶寶如廁~女寶寶如廁的動作較為簡單,只有蹲與坐兩種方式,媽咪親自示範動作後,再提醒她小屁屁要對準馬桶內的洞,就能讓她知道正確的大小便動作。此外,媽咪也要叮嚀女寶寶,上完廁所後,必須用衛生紙擦淨,動作是由前往後(由尿道擦至肛門),才能避免尿道感染。~小凳子輔助~如果直接用成人馬桶則需再準備一張小矮凳,放在寶寶的雙腳下方,讓他的腳能夠彎曲著地。~爸爸媽媽適時出聲幫助~寶寶在馬桶上坐了好久,就是沒有任何排泄物出現,爸爸媽媽又擔心便便沒有排出,堆積在體內,對寶寶的身體不好;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在旁邊發出「嗯嗯」的聲音,誘導寶寶一起發出聲音,可以讓肌肉更有力量,幫助排便。~「解放」後需給予鼓勵~在寶寶排出大小便之後,爸爸媽媽可以讓他看看自己的排泄物,讓他知道自己很厲害,告訴他:「好棒喔!你可以嗯出這麼多便便,做得很好喔!」。通常1歲以上的寶寶,都能感受到成人的情緒,所以爸媽們不要吝嗇鼓掌,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因為他做了這件事,而感到很開心。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腸套疊
2012/08/02 13:08

腸套疊癥狀與一般的小兒胃痛,有一些相似之處,所以常常讓爸爸媽媽混淆,導致發現時間過晚,延誤送寶寶到醫院治療的黃金時機,如果寶寶為了肚子疼痛而哭鬧,家長鬚先觀察有無腸套疊特有的典型癥狀,並回想最近寶寶是否曾遭腺病毒感染,才能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的肚子疼痛不已。

腸套疊的發生原因

寶寶腸套疊的情況有相當多種,可能是小腸與小腸互相套住,或是大腸與大腸之間的連環套,最常見的莫過於小腸跑進大腸裡,機率佔了上述情形的90%,雖然發生原因至今仍無法確切肯定,但極有可能是小腸及大腸的交接處,有淋巴結腫大的情形,才會導致寶寶腸套疊。造成腸套疊的病因,有三分之一的機率與腺病毒有關,一旦寶寶遭受此病毒感染,就會導致淋巴結腫大、腸胃蠕動速度不一,好發部位通常又位於小腸及迴腸末端,才會發生小腸跑進大腸的情形;其他可能造成寶寶罹患腸套疊的因素,還有腸道囊腫、副腸、先天性大腸憩室等。劉明發醫師特別提醒,如果寶寶6歲以後才發生腸套疊,爸爸媽媽就要留意,有可能是寶寶罹患了淋巴炎,就醫時最好請醫師詳細檢查。

好發年齡與季節

寶寶容易發生腸套疊的年齡,大約介於6個月大~6歲之間,其中有7成的病患大概出現在1歲~2歲之間,男童的患病機率也比女童高;而春夏交替之際或秋冬時,正逢流行性感冒和腸胃炎的巔峰期,寶寶如果不慎罹患了腸胃方面的疾病,或是遭到腺病毒及輪狀病毒感染,過幾天至一星期之後就有併發腸套疊的可能。

典型癥狀

腸套疊的典型癥狀,跟一般的腸絞痛有點類似,不過還是有某些特別的表現方式,爸爸媽媽可以依據寶寶的癥狀,來做出判斷。劉明發醫師表示,一旦寶寶罹患腸套疊,腹部會相當疼痛,仰躺時,雙腳會不自覺向上弓起,每半小時會痛一次,一次大約維持10分鐘左右,情緒也會相當躁動;當寶寶罹患腸胃炎時,第一天就會因為腸胃不適而產生嘔吐現象,但若是因腸套疊引起,通常都是等寶寶痛了一天之後,第二天才會開始出現嘔吐情形,並伴隨漿狀血便。不過,寶寶的年紀越小,癥狀的表現會比較快,有可能第一天就會開始嘔吐,但不會有明顯發燒。

可能帶來的併發癥寶寶罹患腸套疊後,若延誤就醫時間,可能會造成許多後遺癥。癥狀較輕者,腸子會循環不通,產生果醬般的血便;較嚴重的話,則可能導致腸阻塞,腸子裡的血管容易被拉扯、堵塞,時間久了,腸子就會缺血和壞死,甚至造成腸子破裂,如果不幸發生上述情形,就需要動手術將腸子切除,才不會併發敗血癥及其他後遺癥。

~原文刊載於2012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