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偏食寶寶的六個常見問題
2012/07/31 02:48:55瀏覽181|回應2|推薦0
「偏食」可說是寶寶常見的問題,總是讓父母既擔心又生氣,一方面煩惱寶寶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一方面又不知道應如何矯正已有偏食習慣的寶寶,本文藉由「偏食寶寶的六個常見問題」,幫助寶寶輕鬆打敗偏食、健康快樂的長大!

Q1:偏食的寶寶在外觀上有何特徵?

A:關於偏食的寶寶能否從外觀上辨識出來,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營養師鍾政玲表示,一般人認為偏食的寶寶是否都是瘦瘦小小的,大部分來說是如此,然而偏食的寶寶也可能是過胖。此外,寶寶還會有精神狀況不佳的情況,這與飲食或多或少有關,因為飲食攝取的量不足與質不好,都可能影響寶寶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活動力好不好。

Q2:寶寶可能會有偏食習慣的關鍵原因為何?

A:副食品階段其實是造就寶寶未來是否會偏食的主要關鍵時期,即4個月到一歲期間,例如到7、8個月開始從流體糊狀到半固體,甚至軟一點的固體這樣的進展,有些父母會擔心寶寶無法咀嚼,甚至到一歲還給他吃軟軟糊糊的東西。一般來說,轉換時期是孩子飲食習慣建立的關鍵時期,若讓孩子累積較不好的經驗,到兩歲時可能會出現偏食情況,因為吃東西並沒有讓他感覺是一件愉快的事。

從副食品階段開始,可以給寶寶嘗試各種不同的食物,而到一歲半時可以給他偏軟的白飯配菜吃;另外,媽咪一次購買的量太多,導致之後一兩個禮拜的時間都吃一樣的食物,寶寶也會吃膩,副食品階段最好儘量接觸不同的食材、味道,此階段是在訓練寶寶的味蕾。

Q3:寶寶的偏食類型有哪些?

A:鍾政玲營養師解釋,偏食是指偏向某一類型的食物,例如有些孩子特別愛吃肉,肉類蛋白質含量很高,但油脂含量也不少,然而蛋白質攝取過多不見得好,因為蛋白質拿來當熱能轉換在身體上是很費力的,換言之,蛋白質和飯的比例必須恰當,也就是該拿來做能量的部分,就不要用其他食物來替換,而蛋白質的功能主要是用來修復細胞組織,或是肌肉、臟器的生長髮育,值得一提的是,愛吃肉的孩子不見得會長的又高又壯。

另外還有一種喜歡吃零食而不愛吃正餐的寶寶,這種情況多是照顧者讓寶寶養成這樣的習慣,當孩子不吃正餐,為了怕他餓著,反而給他點心吃,久而久之孩子知道有點心吃時,就會故意不吃正餐,造成偏食習慣。

Q4:針對不同的偏食狀況,爸媽可以採取哪些方式加以矯正或改善?

A:不喜歡吃水果蔬菜的寶寶,容易因缺乏纖維質,導致便秘,鍾政玲營養師指出,纖維質和水分的補充很重要,寶寶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可以在肉丸子裡面加入蔬菜,這是一個漸進式的方式,並非長久將這些食物隱藏起來;不喝牛奶的孩子,爸媽可以利用其他奶製品作為替代,像鮮奶、優格、優酪乳是適合寶寶攝取的。

爸媽也可以在挑書的時候選擇一些談均衡飲食故事書給孩子看,利用不同的管道讓孩子瞭解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另外當孩子便便很不舒服時,可以告訴孩子,就是因為不吃蔬菜,便便才會這麼痛,讓孩子的不適感與不吃蔬菜產生連結。

Q5:寶寶通常在多大的時候容易產生偏食?

A:鍾政玲營養師表示,寶寶約在2歲左右容易產生偏食,因為他比一歲時能吃的東西總類又更多了,倘若家中是不開伙外食居者多,飲食均衡極可能出現問題,或是有偏頗的飲食習慣發生,例如爸媽常吃速食或其他沒營養的食物,孩子跟著爸媽吃,自然容易跟著有飲食不均衡的情況發生。

Q6:針對寶寶偏食有何改善方法?

A:偏食並非一兩天造成,當發現寶寶有偏食狀況,想著手進行矯正及改善,不能操之過急,鍾政玲營養師提供以下幾種改善方法:

1.藉故事引導孩子:可以利用平常閱讀故事書時,引導孩子均衡飲食的觀念,在實際問題發生時提醒孩子,將經驗狀況做連結,加深孩子的印象。

2.以鼓勵代替責罵:可以利用遊戲集點方式獎勵,例如,孩子今天吃了水果或蔬菜給他一個獎勵,給予鼓勵,不過如果孩子本身很喜歡吃零食,就不太適合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小孩。

3.飲食的定時定量:有些孩子一餐飯吃了一兩個鐘頭,最好定在30分鐘內吃完,可以在用餐前告訴孩子,待會兒的用餐時間是多長,如果時間內未吃完,餐具和食物就會收起來,可以先和孩子溝通,當然也不必期待孩子一次就聽懂,也許在此過程中會碰到孩子哭鬧等情緒,不過這是過度情況,不必太在意。

4.愉快用餐氣氛:用餐時大家一起吃飯時的氣氛,也會勾起小孩想要一起吃飯的食欲,不必刻意問小孩要不要吃,餐桌上家人津津有味的吃飯,孩子自然也會跟吃。

5.配合適量運動:運動有助於增加食欲,還可以刺激腸胃消化,好處多多。

6.不輕易妥協:在矯正期碰到孩子哭鬧時,不要馬上就妥協,該堅持的原則仍須堅持,規定正餐吃完才能吃點心,但不鼓勵把點心、甜點拿來當吃完正餐的獎勵,可以偶一為之。

7.給孩子有限制的選擇性:當孩子2歲多,可以以語言表達喜好時,爸媽可以給孩子有限制的選擇性,例如餐桌上同一類型的選擇有2~3種(例如蔬菜類有絲瓜、白菜、菠菜),這時不要問他要吃什麼?因為孩子可能回答:我都不要吃。而應該問:你要吃菠菜還是白菜?也許這2樣他不是那麼愛吃,但因為縮小選擇範圍,孩子會去挑選比較願意接受的方式,這麼做也可以達到讓孩子吃蔬菜的目的。

8.大人間需先有共識:在觀念行為上,大人之間必須先有共識,孩子才不會產生教養上的縫隙或落差,當大家觀念一致時,孩子就會沒輒了,只好乖乖聽話。通常父母不知孩子偏食的原因為何時,可以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因為人難免做了一些慣性動作不以為意,身為第三者,反而可以指正父母在教養上的迷思,也可以針對不同的狀況,提出有效的建議以供改善。

~原文刊載於2010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x99&aid=6679172

 回應文章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配合寶寶腸胃道發展 營養吸收百分百~2009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2012/08/01 04:04

腸胃道需等到4個月後才漸趨成熟。瞭解寶寶的腸胃道發展,給予合適的食物,才能讓寶寶全面吸收、營養滿分喔!

6個月 腸胃道發展漸趨完全

新生兒的腸胃道發展尚未成熟,因此未能將攝入的食物充分分解及吸收,若是寶寶吃了成分複雜或是不易消化的食物,就易引起腹瀉、嘔吐等癥狀。

其中,胃酸分泌量不足是無法將食物充分分解的主因,胃酸不足便無法分解蛋白質,也無法進行徹底殺菌,劉明發醫師指出,胃酸要到滿月後才有足夠的量;此外,胰髒消化素可分解蛋白質,也可吸收油脂,但胰髒所分泌的消化酵素也必須等寶寶4~6個月大時,才會分泌足夠的量,因此,從出生到第四個月,寶寶的腸胃道功能都尚未發展完全,除了母奶或配方奶之外,都不適合添加其他食品。

食物攝取Follow me

0~4個月:以母奶或配方奶為食物

而喝母奶的寶寶,其吸吮能力會較喝配方奶的寶寶強,母奶除了營養成分佳,寶寶更能藉由吸吮乳頭獲得較佳的吸吮能力。

喝母奶的寶寶出生後的前六個月不需要添加其他的食品,只要按照寶寶的需求給予母奶,乳汁便會按照供需原理的需求供給,一般而言,寶寶出生後所需的熱量為每天每公斤50大卡,滿一週後,每天熱量需求約為每公斤120大卡。哺餵母乳,寶寶也會依照自己的生理需求來吸吮,若是已有飽足感,寶寶自然會停止吸吮母乳,若媽咪想瞭解詳細的喝奶量,可套用簡單公式,此公式適用於4~6個月以下的寶寶,「體重(公斤)乘上150c.c.」,就是每天需要的總量。4~9個月:可開始添加副食品;喝母奶的寶寶,則可等到6個月再添加副食品。副食品添加原則:要把握「好吸收、不易引起過敏」為原則。像是米精會比麥精來的好吸收,且不易引起過敏,提供的食物也應以流質的其他食物開始,再慢慢進入半流質的食物,像是果汁、米麥粉糊、蘋果泥等。

此時寶寶的舌頭已變得更靈活,會利用舌頭將食物送進口腔,剛開始寶寶多少會將食物推出,這是因為排斥新食物或是舌頭不靈活,媽咪千萬不要灰心,應多嘗試幾次,讓寶寶接受新食物。

每天約餵奶4次,一次240c.c.。副食品部分,可從新鮮果汁開始慢慢添加,一開始應與等量的開水混合,每日30~40c.c.為宜;果泥可使用香蕉、木瓜、蘋果、西瓜等,一開始給予一茶匙,慢慢增加至3茶匙;菜泥則可選用高麗菜、胡蘿蔔、馬鈴薯、菠菜等,一開始也給予1茶匙,慢慢增加到一日6~8茶匙;米麥糊則是從一茶匙增至3茶匙。約7、8個月後,可開始慢慢加入肉泥、蛋黃、豆腐等軟碎食物。

寶寶怎麼帶(zx99) 於 2012-08-01 04:04 回覆:

9~12個月:進入半固體食物階段 9個月以後的寶寶,腸胃已能適應其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媽咪可再進一步爲寶寶改成半固體的食物,泥狀物或更濃稠的流質食品,都是這時候適宜添加的食物。這時候的寶寶除了腸胃已經成熟之外,也已開始長牙,和吞嚥能力會比前一階段更為進步,媽咪也可開始提供小塊的固體較軟食物,讓寶寶練習咀嚼能力。

建議攝取食物

此時的奶量,一天約只須餵2~3次,一次約240c.c.。副食品量可依照6~8個月時的量,但可漸漸加入不同食物,並在最後提供小塊較軟的固體食物,待寶寶習慣後,慢慢增加固體食物的量。

12~24個月:練習咀嚼能力

經過前些日子的練習,寶寶的咀嚼能力已進步到能處理成人的食物,因此,媽咪可提供較大塊的固體,或是嘗試讓寶寶吃大人的食物,不需要再將食物切的太過細小。可給予易消化的六大類食物,像是魚肉、白飯,並且將青菜切成段、水果切塊。

建議家長和寶寶一起進食,示範咀嚼的動作,進入大塊的固體食物階段,需要咀嚼較久,父母可和寶寶一起咀嚼,避免寶寶放棄練習。咀嚼能力好,除了能順利進入和成人相同的飲食模式外,也有利於腸胃功能的發育,並且均衡吸收各種營養,有助於牙齒發育、臉部及口腔肌肉生長,而口腔器官的靈活度更影響日後語言能力的發展。

腹瀉、嘔吐 暫時停止供給新食物

一旦吃入不對的食物,寶寶的腸胃無法負荷,便會出現明顯的腹瀉或嘔吐癥狀,媽咪可從寶寶的生理狀態觀察得知,因此,媽咪最好能熟記寶寶吃過的食物為何,若是吃了後,身體有不良反應,就先暫時不給予,待寶寶的身體回覆正常後一兩週,再讓寶寶嘗試;若懷疑為引起過敏源的食物,建議1歲以後再讓寶寶嘗試。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歲前避免過早接觸的食物
2012/08/01 03:42

飲食要均衡,但對一歲以前的寶寶而言,由於腸胃道發育還不完全,為了避免增加其腸胃道的負擔,且減少引起過敏的機會,有些食物實不宜過早接觸!

健康吉美健診中心營養師趙思姿表示,有些食物因為保存方式、成分及質地等問題,容易引起腸胃道問題,而一歲前的寶寶,因在腸胃道的發育和免疫系統仍未成熟,為避免引起腸胃不適和引發過敏癥狀,最好少碰為妙,即使吃,也以少量為原則!

大多數的過敏原為大分子的蛋白質,正常的腸胃道功能有足夠的保護力,可抵擋外來的蛋白質入侵,只是嬰幼兒的腸胃道發育還不成熟:消化液分泌不足而無法分解、免疫球蛋白分泌量低,當接觸這些蛋白質時,過敏原很容易進入體內而引發過敏反應。

當四至六個月大的寶寶開始食用副食品時,提醒以少量食用、一次只試一種、每種食物至少相隔一星期的餵食原則,同時,更要注意質地從液體開始,再逐步進階到泥狀、糊狀,避免因顆粒過大而造成不易吞嚥及消化的問題。

蜂蜜

危險點:成分含肉毒桿菌孢子

雖然喝蜂蜜水有其好處,但是蜂蜜的製造過程中不會經過高溫殺菌,以免破壞成分,但卻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孢子,可能導致一歲以下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因此,建議一歲以下的嬰兒最好不要食用蜂蜜。

花生醬

危險點:成分易引起過敏反應;保存易受黃麴毒素汙染。

花生本身含有花生油酸,這是一種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人體細胞會利用此酸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人體內有名的天然發炎性物質,易引起過敏而有發炎反應。如果家族有食物過敏的遺傳,一歲前最好避免餵食花生製品。

另外,花生醬則易因保存不當,易受黃麴毒素汙染。根據衛生署食品衛生標準規定,花生及其製品中黃麴毒素不得超過15ppb。萬一不慎攝食了大量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會導致急性肝中毒,甚至死亡。

 

寶寶怎麼帶(zx99) 於 2012-08-01 03:42 回覆:

鮮奶

危險點:成分不易吸收

鮮奶富含營養,但一歲前的寶寶卻不適用,主要是鮮奶中的酪蛋白質分子結構大,不易分解,無法為一歲以下的寶寶所吸收;而且有些寶寶的腸道若沒有足夠的乳糖酵素分解乳糖,都會造成腸道的刺激,影響排便功能;加上某些礦物質則可能加重嬰兒的腎髒負擔,使小孩出現慢性脫水、大便乾燥等癥狀。兩歲前的幼兒最好還是喝配方奶,才不會增加腸胃道的負擔,且無法顧及均衡攝取養分(鮮奶的鐵質含量不多,長期食用可能會造成貧血。)

蛋白

危險點:成分易引起過敏反應

蛋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還有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只是寶寶一歲前的消化能力還無法負擔這豐富的營養成分,加上蛋白中的成分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所以,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兒必須先吃蛋黃。

海鮮

危險點:保存不佳易腐敗而引起過敏反應

海鮮的問題主要在於因為保存不易而腐敗,腐敗的海鮮則容易引起過敏。腸胃道功能發育尚不完善的寶寶本來就較為敏感,對吃到不潔的食物,身體出現的反應往往更甚大人,因此,建議在一歲前,少吃為宜。倒也不必完全避而遠之。

豆類製品

危險點:成分是高過敏原且易脹氣

豆類中含有的蛋白已屬於高過敏原,加上含大量寡醣不易被消化,而容易造成脹氣,對腹壁肌肉較薄的寶寶而言,本就容易出現腹脹情形,若再吃入易脹氣的豆類製品,更如「雪上加霜」,所以,像豆漿、豆腐乾、豆腐、紅豆和綠豆等豆類製品,就暫時先保持距離啦!

柑橘類

危險點:成分易刺激胃酸分泌

通常寶寶滿四至六個月大後,媽媽會開始讓寶寶喝點稀釋的果汁,建議此時避免食用柑橘類水果的純果汁,由於這些水果富含維生素C及果酸,易刺激嬰兒的胃而造成胃液逆流。

即使讓寶寶喝柑橘類以外的果汁,也要把握以一比一的比例對水原則,且慢慢地增加攝取量,以使腸胃道慢慢適應。另外,她也提醒媽媽,要注意像草莓、奇異果等漿果類,果實內的籽因不易被分解,也不適合讓寶寶吃。

醃製食品

危險點:添加成分造成腎髒負擔

新鮮的食物最好!醃製食品所添加的物質,對腸胃功能較弱的寶寶因無法順利代謝,無疑是沉重負擔,同時也會影響寶寶對食物的味覺感官,更不要說醃製食物中含有的亞硝酸鹽是高風險的致癌物,能避免就避免,能延後食用就不要過早食用!

原文刊載於2009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