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手父母照顧分離焦慮癥寶寶 3原則4方法?化解育兒難題
2012/07/30 11:03:22瀏覽3397|回應6|推薦0

~原文刊載於2009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約7、8個月開始有癥狀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雅婷表示,寶寶大約在7、8個月大時,就已經開始有表達能力。她進一步說明,此階段寶寶主要有2種特徵:其一,開始分辨得出熟人和陌生人,也就是有依賴的感覺;其二,由於寶寶大腦還未完全成熟,沒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以為眼前的人事物消失就是不存在的。

由此可瞭解,「分離焦慮」幾乎是寶寶成長階段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張雅婷醫師表示,癥狀可大可小,有時候視寶寶的家庭和人際關係而定,像每年9月新生入學時,在教室門口哭哭啼啼的景象,也是一種「分離焦慮」。但通常到了長大邁入青少年時期後,就會逐漸消失。

從4種跡象觀察寶寶

既然分離焦慮癥是寶寶的必經階段,張雅婷醫師表示,藉由平日觀察,父母可從以下4種跡象,瞭解寶寶是否已有相關癥狀。

1.沒看到媽媽會哭 許多寶寶從小受到媽媽的照顧,關係相當親密。因此,當父母發現寶寶一沒看到媽媽就會哭鬧時,就可能是分離焦慮的開始,而另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寶寶很黏媽媽」。張雅婷醫師以她朋友為例,就算在家裡,媽媽只是去了趟洗手間,寶寶都不肯離開她身旁,因此這位媽媽只能抱著寶寶或開著門使用洗手間。

2.不肯被放下來 因為寶寶很黏媽媽,有強烈的依賴感,所以一旦被抱著,往往不肯被放下來,而且一想放下來,寶寶還可能會產生反抗。

3.排斥陌生人 寶寶這時候只會親近熟悉的人,因此面對不熟悉的陌生人不但不給抱、連摸一下也不行,而且有的甚至只要被盯著就會哭。

4.情緒變得敏感 張雅婷醫師表示,有的寶寶睡覺時較敏感,雖然媽媽已經陪著寶寶入眠,但卻在一起身後沒多久,寶寶就突然醒過來,邊哭邊吵著要媽媽一起睡覺。

每個寶寶經歷時間不一

對於父母來說,看到寶寶因為分離焦慮而哭鬧,總是會感到心疼不已,希望這個情況趕快過去。張雅婷醫師表示,每個寶寶經歷的時間長度不一定,主要看寶寶平日的人際照顧關係。

可能影響寶寶發展

張雅婷醫師表示,被過度關照的寶寶,會比一般孩子容易產生不安感。他進一步說明,這類型的寶寶有3種特徵:無挫敗感、不會自我安慰(如不會自己玩)、沒辦法自己獨處。父母如果沒有注意,將可能影響寶寶日後的發展。

對於寶寶而言,分離焦慮癥如果沒有即時獲得妥善照顧,將容易陷入「隨時被拋棄」的恐懼感,整天陷入哭鬧的負面情緒中,不但寶寶累,照顧者(如父母)更疲勞。張雅婷醫師建議,雖然小時候分離的陰影到長大可能淡化,但畢竟寶寶每個成長階段都有需要學習和解決的問題,如果父母沒有積極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時間將會延長,甚至可能影響到寶寶對人和環境的信任感。

新手父母照顧3原則

1.培養物體恆存概念 寶寶5、6個月大時就會開始注意東西,這時父母可順勢培養寶寶物體恆存的觀念,讓他瞭解東西看不見並非就是消失。張雅婷醫師舉例,如果將寶寶單獨一人放在嬰兒房時,媽媽離開後,可開著門並適時發出些聲音,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都在;然後,每3~5分看一下寶寶,逐漸拉長時間,讓寶寶慢慢習慣。

2.適時陪伴,並讓其他人介入 張雅婷醫師建議,平日不要總是把寶寶關在家裡,而要適時地帶出門和外界接觸,增加社交機會。例如有時候帶去公園遊玩(會碰到其他家長和小朋友)、偶而帶去參加家族聚會(認識其他親戚或親戚的朋友),幫助寶寶認知到「家人以外的陌生人是友善的」。此外,在安全無虞下,父母亦可請信得過的他人協助照顧寶寶,增加親近相處的時間。如果寶寶哭了,父母不要馬上接手,而是要採取堅定的眼神和行為,告訴寶寶這個照顧者是個好人,讓寶寶逐漸熟悉這種感覺。

3.漸進式的時間節奏 和寶寶分離的時間,不宜一下子就拉得太長,這樣只是增加寶寶的不安與恐懼感。張雅婷醫師建議,最好是採取漸進式慢慢拉長時間,如先1個小時,再來2個小時、3個小時……。

此外,不只是在平日清醒時的照顧,父母也需要培養寶寶單獨入睡的習慣,讓寶寶學習睡眠的獨立性與穩定性。張雅婷醫師表示,如果父母將離開時寶寶卻哭了,最好就地安撫(如輕輕地拍拍身體)即可,不要再陪在旁邊入睡。

面對寶寶的照護4祕訣

1.帶寶寶喜歡的東西 張雅婷醫師表示,如果父母必須將寶寶託付給他人(如保母)照顧時,建議幫寶寶帶1~2樣她喜歡的小東西,如玩具、布偶,這樣有助於寶寶專注在他喜歡的事物上,也能舒緩分離的感覺。

2.帶照顧者熟悉的東西 如果寶寶和媽媽很親近,建議也可一併帶上代表照顧者(如媽媽)的物品,如媽媽的衣服。張雅婷醫師說明,這對寶寶來說是個象徵,表示媽媽在身邊不遠處,而且還能分散寶寶對於分離這件事的注意力。

3.記得說「再見」 「再見」二個字對於寶寶而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承諾」。因此,張雅婷醫師表示,「每一次」父母要離開寶寶身旁,都一定要記得說再見,並且要預告回來的時間(如太陽下山或垃圾車來了,媽媽就會回家)。

4.善用遊戲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張雅婷醫師建議可多多善用遊戲,引導孩子更瞭解分離的概念。像是閱讀故事書或繪本、一起玩躲貓貓等,都有助於強化觀念,理解分開並不是全然的壞事。

應避免的3種禁忌行為

前面提到不少面對和改善分離焦慮癥的方法,只要能夠循序漸進運用,都能緩和狀況;然而,父母本身的態度行為也相當重要。針對此,張雅婷醫師提出以下建議:

1.不可表現出驚慌感 寶寶的行為是本能表現,容易產生恐懼的感覺。這時候,父母一定要鎮定,不要寶寶一哭,爸媽也露出驚慌和焦慮,會加深寶寶的不安。張雅婷醫師表示,父母應採取緩和與堅決的語氣,耐心地安撫和向寶寶說明。

2.不能強迫分離 和寶寶分開時,最忌不做任何解釋就默默地離開。張雅婷醫師表示,每一次和寶寶分離,父母都應該解釋清楚原因。

3.避免哄騙 不少大人會覺得,寶寶還小,用哄騙的方式安撫就好。張雅婷醫師提醒,這是很糟糕的方式,因為當寶寶發覺父母總是騙人時,心中的信任感會愈來愈少,可能以後就不會再相信父母的話。

原文刊載於2010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x99&aid=6677506

 回應文章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手父母必看 9大方法 安撫寶寶不哭鬧
2012/08/09 10:50
新手父母首先要學會辨別寶寶哭鬧時所發出的訊息,接著給予適當的應對方法,就能安撫寶寶的情緒!

1.寶寶肚子餓~在寶寶開始大哭之前餵奶,避免寶寶哭鬧。

2.寶寶該換尿布了~遠離尿布疹有方法:‧使用吸水力佳、透氣良好的尿布‧每隔3~4小時換一次尿布‧有排泄物時,以溫水清潔寶寶屁股,並保持乾燥‧寶寶有尿布疹,48小時內如未改善,應趕快就醫‧勿以痱子粉、濕巾處理尿布疹,將導致發炎惡化

3.寶寶感到太熱或太冷~寶寶太冷或太熱,可先摸摸寶寶的手、腳來判斷,要是摸起來冷冷的,或有微微發抖的現象,就要視情況添加衣物;如果頭髮、脖子及背部已經滲出汗水,或是臉上出現紅紅的「蘋果臉」,則有可能是寶寶因為太熱而煩躁不安,就要適時幫助寶寶減少衣物,並擦拭冒出的汗水,避免受寒引起感冒。

4.寶寶想要抱抱~此時可以先開口對寶寶說說話,拍拍他的身體,不要一哭就立刻抱起來,建議可以給他新鮮的玩具,播放兒童故事CD、音樂,或是帶他出門散步,轉移他的注意力。

5.寶寶想睡覺~有些寶寶愛睏時,一定會先哭鬧一番,有些寶寶則是不想那麼快睡覺,還想繼續玩,硬撐著不睡,也會出現不停哭鬧的情況。通常可以從寶寶習慣的表情或反應,察覺寶寶是否累了、想睡了,並讓寶寶停止活動,回到睡覺的床上或房間,幫他換尿布或放固定的催眠曲,通常哭鬧一下,寶寶就會睡著了。餵母奶的寶寶,也可以讓他喝些母奶,安撫寶寶情緒,並輕輕拍寶寶的背,輕聲告訴他「累了就趕快睡覺吧!」

6.外界環境過度刺激~剛出生的寶寶通常喜歡別人的關注,但是也很容易因受刺激過量而「哭鬧」。關掉電視或吵雜的音樂,離開人多的地方,或降低室內的溫度,讓寶寶情緒緩和下來。藉由把寶寶帶到安靜的地方,讓寶寶休息一會兒,並試著把寶寶哄睡著。

7.長牙疼痛~牙齦會癢癢的,且變得喜歡咬人或咬東西;除外,有些寶寶在牙齒萌出牙齦的邊緣會有一圈紅紅的發炎現象,稱為「萌牙性齒齦炎」,寶寶會感覺疼痛不適,因此容易煩躁哭鬧。提供「固齒器」讓寶寶咬,增加寶寶的舒適感,並避免寶寶咬不乾淨的東西,也可以用乾淨的手指按摩寶寶牙齦,幫助舒緩疼痛。

8.腸絞痛~好發於寶寶3個月~1歲時期。腸絞痛的發作,寶寶常會一陣一陣地哭鬧,並以「高分貝」哭聲及握拳踢腿的肢體動作表達,嚴重時還會出現血便的癥狀。先用「薄荷油」塗抹腹部進行按摩使其排氣,也可「輕揉」寶寶的腹部,緩和腸痙攣的情形,若寶寶仍持續哭鬧,則要送醫就診。

9.發燒~當寶寶肛溫、耳溫超過38℃或腋溫超過37.5℃,就表示寶寶可能發燒了。要先減少衣物或被蓋,讓體熱散發,並多給寶寶喝水、洗溫水澡。不過,要是寶寶有發抖的情況,則應添加衣服,留意體溫的變化,如果持續高燒不退,最好掛急診就醫。寶寶因病痛而哭鬧的常見原因:有長牙、腸絞痛、發燒等。如果每天某個時段固定啼哭,哭時可能伸直雙腳,且寶寶末滿3個月就會懷疑是腸絞痛作怪;另外,有感冒或身體其他病痛時,寶寶可能會哭哭睡睡或持續性的啼哭,也可能出現身體其他方面的不適癥狀,可以先從外觀察覺原因。不要因為無法停止寶寶的哭泣就生氣或焦慮。隨著病情好轉,寶寶就會慢慢展露笑顏。不過,如果寶寶出現哭泣、食欲很差、嘔吐、活動力明顯減弱、感覺神色不對,就需要再次就醫,確認是否有其他問題。只要寶寶的哭泣可以很快安撫,則可以放心,家長持續再觀察即可。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墊腳尖走路
2012/08/09 10:35

常見的幼兒墊腳尖,以生理性的原因較多,寶寶的後腳筋並沒有過短或過緊的問題,亦沒有異常的神經反射,發展行程也都正常,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因為發燒、疾病,造成神經或肌肉方面機能的影響「他不論走或是小跑,就是會墊腳尖,換言之,會蹲、站立時會平踩,只是一走路就墊腳尖,像這樣的孩子大都是生理性的。」多數幼兒期的墊腳尖,約滿兩歲之前會消失,大於三、五歲仍不見改善,病理因素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了

容易墊腳尖走路的原因?~有以下五種情況:1.長短腳:墊腳尖通常是兩隻腳一起墊著,如果只有一隻腳墊著,有可能是因為長短腳,或是一邊的張力比較高,張力較高的就會墊腳尖。2.感覺統合失調:就職能治療而言,會較著重於寶寶可能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其前庭、本體覺與觸覺的整合出現問題,例如20﹪自閉癥小孩會出現墊腳尖,因為墊腳尖可以帶較多的搖晃感和不同的關節壓力刺激,他喜歡前庭刺激與本體覺刺激,所以他喜歡墊腳擺動身體搖晃,這也是他喜歡墊腳走路的可能原因。3.觸覺防禦:(過度敏感)而造成墊腳尖,這麼做是為了減少腳與地面接觸的面積。例如:寶寶有時候突然踏到冰涼的地磚,也會出現墊腳尖的動作。4.阿基里斯腱(後腳筋)太短:這部分較難論斷因果,究竟是因為後腳筋太短而造成墊腳尖?還是因為長期墊腳尖造成後腳筋太短?5.神經肌肉骨骼問題:最為嚴重的情況,因為腦性麻痺或部分先天性疾病,也會導致寶寶有墊腳尖的習慣。

如何區辨正常與異常?~正常情形~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四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狀況一:一走路就墊腳尖,但站立不動時就踩平,或是也可以蹲的很好。狀況二:有時候墊腳尖,有時候又正常走路。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寶寶有蒙古斑‧「床母做記號」
2012/08/09 10:12
蒙古斑‧是「胎記」的一種~是一種先天良性的色素性胎記,經常出現在亞洲人和蒙古人族群。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醫師楊靜宜表示,據研究發現,有9成亞洲人的新生兒身上都有這種胎記,其中最常出現在寶寶的臀部、四肢、腰椎和肩膀處。而蒙古斑外觀呈現藍、青色是因為真皮層的黑色素細胞所致;當人體仍處於胚胎的狀態時,由黑色素細胞從神經脊移動到表皮時,未能穿透表皮和真皮的交界處,困在真皮層而形成的。一般3至5年左右,顏色會漸漸變淡,最晚到青春期會漸漸消退,不需接受治療。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掌握要訣‧引導嬰兒口腔期發展
2012/08/05 16:40

根據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將人生分為多個發展時期;「嬰兒口腔期」為0~2歲左右。寶寶主要的探索工具就是「嘴巴」,藉由口腔的任何動作,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進而促使身心的完整發展。

口腔期的簡要行程

從胎兒一出世,本能地哇哇大哭,嘴巴和鼻子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空氣,似乎一開始,就有了口腔的相關行為與反應。隨著時間推進,寶寶通常都會逐步往不同階段的方向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因人而異,父母無需過於心急。

3個月前:尋乳~最初明顯的口腔動作。哺餵母乳,是對寶寶最佳的口腔刺激。藉由吸吮乳汁飽滿的乳房,除了能補充所需營養,更能「滿足」寶寶此時的「口腹之慾」。

3個月:嘴巴閉合~大約在3個月大左右,當不喝奶時,寶寶的嘴巴較能呈現閉合的狀態。

4~9個月:舌頭活動~寶寶4~6個月大前後,口腔的發展進展到舌頭和臉頰部分。大約在4個月之後,寶寶舌頭能夠上下活動;6個月大時,舌頭能夠左右轉動;8~9個月左右,舌頭能夠左右移動。這些動作,與寶寶的「咀嚼」息息相關,而這項功能大約在1歲左右發展完備。

寶寶怎麼帶(zx99) 於 2012-08-05 16:47 回覆:

6個月~2歲:下巴開合狀態~寶寶6個月大,下巴的發展狀態比較穩定;7~8個月左右,寶寶下巴能做些半開合動作,且知道如何收下巴,因此父母可慢慢地讓寶寶練習使用鴨嘴杯喝水;到了1歲半~2歲,再開始使用一般的杯子練習。

手眼協調對口腔期的幫助~寶寶3個月大後,口腔敏感度高,會自動地出現吸吮手指、腳趾的狀況,這是他們認識自己身體的方式,更是口腔期重要的特徵之一。想要進階到如此發展,代表寶寶必須先具備手眼協調的能力。一旦手眼協調能力養成,建議父母可多加運用此項特質,增加相關刺激,促進發展行程。如:讓寶寶眼睛能看到、注意到感興趣的物品(如安全玩具),然後會持續注視,並且進一步以手去拿取或碰觸,再放入口中探索。唯父母需跟在身旁,隨時注意狀況以應變。

2因素‧進展速度有差異~不同氣質或不同生長速度的寶寶,口腔期的狀況是否也會大不同呢?氣質個性與發展並無直接關係;但不同的生長速度,主要與嬰幼兒能力發展的先後順序有關,有的會按一般歷程、循序漸進養成每項能力,有的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寶寶不一定都會經歷到每個階段,自然也可能會出現缺乏某種能力的情況。

1 環境因素~父母給予的某些外在環境因素,在嬰幼兒長時間接觸下,自然會以此為準則,進而養成能力與習慣。父母應提供全面的環境,不要因為疼愛而省略該有的嘗試(如擔心寶寶咬不動或吸收不佳,多給予流質食物);剛開始還可以,長久下來會讓寶寶養成習慣,反而可能不易學會咀嚼的完整能力。

2 人為因素~嬰幼兒猶如海綿和白紙,父母的態度和行為,都可能會忠實地反應在寶寶身上。以寶寶邁入副食品階段為例,最理想的狀態是每項食材都應均衡嘗試,如果父母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負面態度(如皺眉表情),寶寶都能夠從中感覺到這是不友善的,因而想避開,如此便少了某些口腔刺激,對發展或多或少有影響(如偏食,可能影響日後發育)。

3事宜‧安全引導寶寶口腔期發展~好動又好奇心重的寶寶,隨時都可能東抓西抓,把東西放入口中,有時候連父母都難以招架與應付;不想限制發展,但又擔心安全與健康,怎麼辦?以下安全相關事宜,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 周遭環境~最基本的,與寶寶有關的周遭環境,切勿堆積或散落危險物品,一定要保持乾淨、安全和無死角,以減少寶寶受傷的機會。

2 保持關注~嬰幼兒尚未有成熟的自我行為能力,父母必須隨侍在側關注著;一有狀況,才能即時反應與應變,將傷害降至最低。就算家中同時有大孩子和小寶寶,父母也不要過於放心而忽略。

3 危急應變~除了平日多留意外,父母是否具備危急應變能力,更是重要。哽塞是最常發生的狀況,而哈姆立克法是最佳的急救方式,建議父母應該學會較佳,以備不時之需。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5大育兒觀念導正.測驗妳的育兒IQ指數~2010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2012/08/05 15:40
蒐集了從出生到1歲,新手媽媽一定會碰到的5大育兒狀況,幫助妳建立正確的觀念,當個稱職的育兒達人。

為了確保衛生,應該用抗菌洗手乳幫寶寶清潔雙手?

正確解答~流感和新流感季節,讓爸媽心慌慌,為了避免寶貝病從口入,勤洗手是不二法則。但是,寶寶的肌膚構造與成人不同,而且較為敏感,彭純芝醫師表示,抗菌洗手乳可能含有酒精等刺激性成分,寶寶經常接觸容易造成手部皮膚病變,而產生接觸性皮膚炎,除非出入醫療院所返家之後第一次洗手,可以使用少量的抗菌洗手乳,平常只要使用成分溫和的中性清潔劑清潔即可。她提醒爸媽,大人更要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抱寶寶之前先洗手,避免讓寶寶出入高風險的公共場合,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初生寶寶都怕冷,特別是冬天出生的寶寶,一定要包得緊緊的才不會著涼?

正確解答~俗話說:嬰兒三把火,並非沒有道理。馬偕紀念醫院兒童重癥醫學科主任彭純芝醫師表示,初生嬰兒的基礎代謝率比成人高,因此,嬰兒其實比較怕熱,而且嬰兒的體溫控制比較差,容易受環境影響,如果包得太緊、穿得太多,身體不容易散熱,除了容易引發濕疹、長痱子,也會造成體溫過高,讓家長誤以為寶寶發燒。寶寶衣服穿太多易使體溫過高~要確認寶寶是否穿得剛剛好,可以摸摸寶寶的背部軀幹,只要摸起來是溫暖且沒有流汗的悶濕感,就表示寶寶穿得不多也不少。但如果軀幹是涼涼的感覺,就需要添加衣服寶寶的小手小腳,發現四肢冰涼而以為寶寶穿得不夠,其實是因為寶寶的末梢血液循環比較差,容易導致手腳冰涼。若寶寶的。,原則上冬天只要比大人多一件即可。若摸起來濕濕的有流汗的感覺,就表示穿太多了。背部軀幹感覺是溫暖的,則可以給寶寶穿手套或襪子來保暖,不需要再增加衣服。

寶寶怎麼帶(zx99) 於 2012-08-05 15:41 回覆:

寶寶出生後都有一些胎垢,特別是頭皮上、耳朵等部位,應該用清潔用品徹底洗乾淨?

正確解答~初生寶寶的皮膚理應是水嫩嫩的,但是,爸媽卻發現寶寶的頭皮、耳朵等部位,怎麼看起來髒髒的似乎有很多污垢?傳統觀念認為這個問題是胎毒所致,其實不然,彭純芝醫師表示,初生嬰兒頭頂上有痂皮、紅疹,毛髮處有黃黃脫屑的情況,是因為新生兒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所致,這也是新生兒皮膚的特質,這個情況在醫學上稱為脂漏性濕疹(又稱為脂漏性皮膚炎),在寶寶4~6個月大會自然改善。適度清潔勿柔搓或刮除,以免造成寶寶皮膚表皮細胞磨損,破壞了寶寶肌膚正常防禦機轉,而有感染的疑慮。可以使用中性嬰兒清潔用品或是嬰兒油將毛髮頭皮處的痂皮先軟化後,多清洗幾次就會自然脫落。

母乳寶寶一天便便很多次,改喝配方奶之後一天便便的次數卻減少了?這個狀況表示寶寶便秘了?還是因為配方奶不好消化?

正確解答~首先,必須瞭解便秘的定義。提醒爸媽,要確認寶寶是否便秘,應該觀察寶寶便便的性狀,以及便便時的感覺來判定。如果寶寶解便時感覺困難,不易解,而且解出來的便便較硬,或者寶寶好幾天才便便一次,便便比較硬時,都可算是便秘了。

母乳便便與配方奶便便特性不同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純母乳哺餵的寶寶滿6個月大以後再添加副食品

腸胃道刺激是引發過敏的來源~,寶寶是否為過敏體質,在早期無法明確診斷,但是,在滿週歲以前,腸胃道的刺激是引發過敏反應的主要來源,因此,高過敏性的食物例如帶殼海鮮,巧克力、花生、蛋白、果仁等,能免則免,可以用其他的食物來代替,大人並不需要為了滿足寶寶口欲而給予這些食物。寶寶滿週歲以前,ㄋㄟㄋㄟ是主要的營養來源,除非孩子的成長曲線低於3-10%,經評估後有體重過輕的疑慮,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可以適度增加高蛋白、高熱量的健康食物,有益寶寶健康成長。寶寶的營養來源應該均衡,並且以天然食品為主,避免人工添加劑或過量的調味料。至於保健食品,多標榜顧腸胃、顧氣管,增強免疫力,但是其效果令人存疑,也要擔心可能買到黑心商品。母乳中含有很多的營養和抗體,是寶寶最佳的天然抗體來源。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解決新手媽咪的育兒3大困擾
2012/08/01 03:11

作息 睡眠 餵食

解決新手媽咪的育兒3大困擾

當第一個寶寶出生,新手媽咪總是對照顧新生兒充滿著挫折與打擊,甚至感到無可言喻的焦慮,不過,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學習起父母的角色,帶養小孩的確需要經驗的傳承,就讓我們整理棘手的育兒困擾吧!

生活作息:養成固定模式的生活作息,能幫助你更加瞭解寶寶的需求!

哭鬧安撫:寶寶一哭就抱,先想想你滿足他的需求了嗎?

餵食困擾:察覺寶寶的飢餓反射,能讓他更有安全感!

生活作息困擾

新生兒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沒有白天黑夜的分別,通常需要3個月後才能慢慢建立固定的生活作息。
1. 訓練寶寶分辨白天與黑夜的差別:讓白天跟夜晚的分別較大,例如,白天一定要讓屋內明亮:可以把室內燈光開啟,或靠近窗邊;晚上,當寶寶醒來想喝奶時,儘量不要餵奶,也不要抱起來,更不要開燈,讓他習慣晚上是屬於安靜、沒有過多活動的狀態。
2. 睡覺時給予熟悉的物品或味道:給予寶寶容易入睡的安心小物,例如玩偶或毛毯、奶嘴等。

寶寶總是習慣晚上起來喝奶,如何拉長喝奶時間? 新生兒寶寶的胃容量不大,沒辦法快速消化食物,很容易就會餓,再加上睡眠時間一次只能維持4小時左右,要在短時間內戒掉夜奶,真的有點困難。

可以這樣做~
晚上睡前的最後一餐,延後到約11點後,並且餵飽一點,也要儘量保持安靜,不要讓他邊睡邊吃,不然可能會讓他半夜兩三點又起來一次。

寶寶怎麼帶(zx99) 於 2012-08-01 03:18 回覆:

抱著時,寶寶都睡得很熟,怎麼一放下來就醒?

寶寶睡眠有其週期性,從淺眠到熟睡,大約需要20分鐘的時間,林貞秀護理師說,如果寶寶一放進床內就哭,通常是因為還沒進入深睡狀態。
可以等到寶寶睡熟後約15分鐘過後再放進小床,同時在旁邊陪他一會兒,觀察狀況,但不要一直拍打他,否則會讓他習慣需要拍撫才能入睡的習慣。

需要讓寶寶建立固定作息嗎?幫助寶寶建立固定生活作息模式,不但可以幫寶寶學習分辨許多事物(例如白天與夜晚的差別),也可以讓父母得到充分的休息,並能快速瞭解寶寶的需求給予正確的回應。

可以這麼做~
1. 出生後頭幾周保持住家安靜。
2. 儘量少讓訪客抱他,讓他很快能適應周遭環境,產生安全感。
3. 寶寶睡覺時,房內光線放暗。
4. 白天喝玩奶後,讓他活動一下再睡

哭鬧安撫

寶寶哭鬧,到底要不要抱他? 寶寶哭泣多半是為了吸引旁人的注意,林貞秀護理師說,寶寶有自我安撫的能力,媽咪應該給予學習的機會,除非是不舒服,或是沒有滿足需求時,才不容易安撫,否則,寶寶會哭大部分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媽咪要瞭解寶寶的暗示行為,掌握他的滿足感,並取得信任。平常,就應經常觀察寶寶的行為表現,例如餵奶時,當他出現搜尋跡象時,就應該讓他喝,才不至於因為想喝沒得喝而大哭要奶,若持續以往,寶寶就會認定每次喝奶前都要先哭鬧才有得喝。

睡到一半哭醒,需要抱起來安撫嗎?
有些寶寶會睡到在半夜時,突然哭醒,這是因為正處於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雖然看起來是醒著的,但其實仍處於睡眠狀態,如果這時媽咪抱起他,反而會讓他驚醒而哭得更大聲。 1.運用「5分鐘觀察法」:遇到這種情況,媽咪可以在旁邊觀察5分鐘,先不要碰他,等到5分鐘過後,若寶寶仍在哭,就稍稍把臉湊過去,輕聲地說話哄他,但還不要有任何拍撫動作;之後,再忍耐5分鐘,倘若還在哭,這時表示寶寶可能是有其他需求,例如尿布濕了、環境太熱或太冷等,這時,再悄悄地解決他的需求。
2.瞭解寶寶的睡眠週期:林貞秀護理師表示,媽咪可以學習瞭解寶寶的睡眠週期,以及每個週期的特色,才能在錯誤中不斷地學習,瞭解寶寶的真正需求。

寶寶怎麼帶(zx99) 於 2012-08-01 03:25 回覆:

餵食問題

喝奶應該按表操課嗎?還是寶寶想喝就給他喝?按表操課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在醫院裡需建立規矩讓醫療行為較好進行,但回到家後,就應該按照寶寶正常的生理狀況給予餵食。在新生兒階段,還是符合他本身的作息較好,不要因此而誤解「餓了就吃」的餵食方法:很多媽咪把寶寶哭鬧當作是飢餓,只要一哭就餵她,會讓她產生哭鬧與喝奶的連結。 1.少量多餐刺激乳汁分泌:3個月內的新生兒仍應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食母奶,這樣的方式也正好可以讓奶水的分泌變得正常。
2.觀察寶寶的飢餓暗示提前餵食:雖說餵奶不應按表操課,但媽咪應該隨時觀察寶寶的吸吮反射,只要出現飢餓暗示就餵食,不要等到哭了才餵。

到了餵奶時間,寶寶仍在睡覺,該叫他起來喝奶嗎?

應該這樣想~
好的睡眠對寶寶來說非常重要,由於人體中提供成長所需的生長激素,只有在深沉睡眠中分泌,因此,維持好的睡眠品質確實讓寶寶發育成長,林貞秀護理師說,如果硬是強迫他起床喝奶,就會出現類似成人般睡不飽、情緒不好的狀況,這時若再強迫喝奶,很容易出現嗆奶的現象。

可以這樣做~
寶寶餓了自然就會醒了,只要他一天的奶量足夠,媽咪就不用擔心!

寶寶喝奶很急溢奶也快,怎麼幫他?

應該這樣想~
配方奶寶寶如果喝奶很急,跟奶嘴洞的大小與形狀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奶嘴洞的大小與流速相關。

可以這樣做~
1. 將餵奶時間提前:有時候寶寶喝奶很急,是因為太餓了,可以先將喝奶時間提前,不要等到哭了再餵,餓過頭,就容易出現喝的很急的現象。
2. 把奶嘴洞改成小洞或十字孔:將奶嘴洞改成能控制流量的十字孔型,也可舒緩喝奶很急的現象。

預防嗆奶有一套

處理原則只要掌握輕拍、擦掉嘴角奶水、觀察呼吸是否順暢等3個重點,就可安心。

至於嗆奶有其預防方式:
1. 不讓寶寶喝奶喝太急、太快。
2. 喝奶後,記得幫寶寶排氣打嗝。
3. 若等不到打嗝,或者媽咪無法觀察寶寶是否打嗝時,可以將寶寶的睡姿略做調整,將身體稍稍墊高、將頭側向右邊,觀察30分鐘左右,再幫他翻身(以防頭型變形)。

寶寶怎麼帶(zx99) 於 2012-08-07 16:35 回覆:

安安穩穩睡好覺‧建立寶寶的睡眠節奏

point1:觀念篇~睡眠是人體修復的方式之一,睡眠不足對身心影響很大,睡不夠會有沮喪、易怒、健忘和焦慮等反應,對剛出生的寶寶顯得更加重要。在身體生長髮育方面,當寶寶熟睡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出「生長激素」,這種激素是決定嬰幼兒生長髮育的關鍵。前4個月成長速度最快~在寶寶4個月大的時候,體重已經增加了2至3倍,身高也長高了約1.5倍,和其他成長時期比,這段期間睡得最多、長得最快~寶寶沒有日和夜的觀念,需要家長花一點時間和耐心幫忙調整,大約4個月大時可以養成夜晚睡覺的作息,大人維持正常作息~當新生兒的睡眠習慣還沒建立前,家長可以儘量維持生活的正常作息,白天仍然照常在家中活動,不用怕寶寶在睡覺就躡手躡腳,這樣反而會給自己和家人太大的壓力。直到寶寶6個月大以後,就會明顯建立一套自己的睡眠規律性,觀察寶寶睡覺的週期,每次大約睡幾個小時,就能調整孩子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