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厭奶大作戰
2012/07/30 10:35:43瀏覽1024|回應1|推薦0
檢視寶寶奶量與健康情形的方法:以一天為標準,寶寶每一公斤體重,喝水量+配方奶要喝100c.c.到150c.c.。健康狀態從小便量來判讀,一天中至少要換4-6片有份量的尿布;6個月以下的寶寶,可以不用喝水解渴,除非容易流汗或小便量變少,不然寶寶容易因為喝水喝飽造成胃脹、食欲不佳,且水喝太多也容易吐奶。

小叮嚀:若媽媽擔心寶寶喝完配方奶容易孳生奶垢的話,在喝完配方奶時給寶寶喝點水漱口是沒有問題的!也可以幫寶寶建立口腔清潔的習慣。但未滿6個月的寶寶腎髒發育未完全,水喝太多容易導致「水中毒」,影響腦部發育。

寶寶厭奶的因素 本能保護作用寶寶厭奶的原因很多,從生理面談起,有可能是寶寶身體的自我保護本能,隨著月齡逐漸成長,光喝母奶、配方奶,卡路裏攝取已無法滿足需求、營養不足,需要增加其他副食品補充熱量,所以寶寶變得抗拒喝配方奶。寶寶滿4個月後,爸媽可試著先從稀釋的果汁開始讓寶寶嚐試配方奶以外的食物,梁翔主任建議,蘋果汁、葡萄汁都是很優質的選擇,也能加入米、麥精於配方奶裡餵食,最好的餵食方法是將米、麥精調成軟糊狀,用湯匙餵食。隨著寶寶月齡成長,實務的質地逐漸固體化,才能訓練寶寶吞嚥能力。影響寶寶喝奶意願常見的病癥之一就是「鵝口瘡」。寶寶的口腔粘摸、舌頭出現白白斑點,這是一種黴菌,容易被誤當成是奶垢,但因為病癥會痛,所以會讓寶寶吞嚥困難並且排斥喝奶,此時要儘快請醫師診治對癥下藥,讓寶寶早點恢復健康。

[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是發生在寶寶口腔裡的疾病,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這是因為受到白色念珠菌(屬於黴菌的一種細菌)的感染,而造成口腔內或嘴唇附近出現塊狀或點狀類似像奶垢的斑點,不過,奶垢通常輕輕擦拭或喝水就會脫落,而鵝口瘡不易脫落,如果用力擦拭就可能會發生出血的現象。

一般人口腔內多少都有念珠菌存在,並與其他口內菌共存共生只要免疫力正常,這些念珠菌並不會產生病癥,不過,因為小寶寶有時候抵抗力比較弱或是奶瓶清潔做得不夠好時,就會發生鵝口瘡。

寶寶食欲下降、情緒煩躁

如果只是輕微的鵝口瘡,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寶寶抵抗力比較好時,也可能會自行痊癒,不過,如果寶寶鵝口瘡較嚴重時,喝奶會覺得不舒服變得更加疼痛,因此奶量可能減退,而且情緒上也會顯得較為躁動,此時,就需要請小兒科醫師給予藥物治療。

所以,蔡佳憲醫師提醒媽媽若覺得家中的小寶寶,好像突然這幾天不太愛喝奶,而且不好安撫時,也可以留意一下是否長了鵝口瘡。

鵝口瘡該如何治療?

當發現罹患鵝口瘡時,醫師會給予治療黴菌的專用藥物。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魏銘華表示,媽媽只要依照醫師指示,將藥物塗抹在寶寶口腔內(如果是滴劑就直接滴入口腔),塗抹藥物後20~30分鐘內先不要吃東西或喝水,大約需要治療七~十天左右的時間才能痊癒。不過,有些媽媽擦了兩、三天藥之後,覺得好像快好了就自行停藥,這樣容易造成再次復發,魏銘華主任提醒,應該遵照醫師的建議塗抹至完全痊癒,同時媽媽也要加強奶瓶、奶嘴等用品的清潔。如果寶寶抵抗力依舊不是很好或是經常感冒生病,鵝口瘡也可能會反反覆覆出現,此時,就要儘量提高寶寶的免疫力以減少復發的問題。

母奶媽咪要注意交互傳染

如果寶寶發生了鵝口瘡,而母奶媽媽在餵奶時也覺得乳頭有疼痛感,就要注意母親的乳頭可能也受到了感染,此時,媽媽就要請醫師給予合適的外用藥膏塗抹在乳頭上,和寶寶同步一起進行治療。而平時媽媽則要加強注意乳頭及胸部的清潔,在餵奶前可先以開水或乳頭潔淨棉擦拭過乳房,另外,也要留意內衣的清潔及乾燥,防溢乳墊也要勤於更換。

免疫力和口腔清潔是重點

寶寶會發生鵝口瘡通常和免疫力與口腔清潔有關係,所以,蔡佳憲醫師提醒需要加強哺餵用品的衛生以及寶寶口腔內的清潔,才能做好預防。另外,多數寶寶在六個月過後,抵抗力會提高,通常就比較少再發生鵝口瘡。

預防鵝口瘡發生的方法:

1.殺菌和消毒奶瓶、奶嘴使用過後,都需要經過蒸氣消毒鍋的殺菌及消毒,或是以滾水煮沸做消毒,避免細菌的殘留,此外,安撫奶嘴也別忘了要進行消毒。

2.清潔玩具寶寶可能會放入口中的玩具也要注意乾淨,必要時要進行清洗或曝曬太陽。

3.清潔口腔每次喝完奶之後,最好再讓寶寶喝幾口開水,避免奶水殘留在口腔內,每天洗澡時也要用開水及紗布巾幫寶寶做口腔清潔擦拭。

4.少出入公共場所平時少帶寶寶出入公共場所,減少寶寶生病的機會,避免抵抗力下降。

5.生活規律規律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可使寶寶免疫力提高,減少鵝口瘡的發生。

醫師小叮嚀 鵝口瘡在小兒門診中是常見的疾病,家長如果懷疑寶寶發生鵝口瘡就儘快帶去請醫師確認,通常只要配合治療,很快就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鵝口瘡拖太久都沒有治療,可能會使黴菌由腸道排出,進而造成念珠菌尿布疹感染,所以,如果寶寶發生鵝口瘡時,也有尿布疹問題就要請醫師一併做檢查。

若寶寶過了一歲之後,還是經常有鵝口瘡的問題,就要考慮是否有免疫力不足的情況,需要再與醫師做討論。

原文刊載於2010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腸胃問題

1. 脹氣:喝母奶的寶寶較少會有脹氣問題,吃配方奶的寶寶比較容易因吸吮奶嘴而產生脹氣,同時比母奶不好消化,肚子撐當然不想喝奶,建議爸媽可以在寶寶牛奶喝一半時就先幫寶寶拍嗝排氣,待打嗝後再繼續喝奶,除了寶寶較為舒坦外,奶量也能增加。

2. 腹瀉:這些寶寶腸胃蠕動較快,一喝完牛奶馬上就會拉肚子,不舒服的感覺也會影響寶寶喝奶的意願。

3. 便秘:梁翔主任說有些寶寶肚子裡一直堆積著便便未排出,肚子一直鼓鼓的,怎麼會想喝牛奶,建議爸媽多幫寶寶按摩肚子刺激排便外,也能消除脹氣,增加寶寶食欲。

餵食工具

牛奶溫度

長輩會認為牛奶沒有溫度怎麼搖的勻、泡的香,但梁翔主任說:正常餵奶的溫度應該維持37度C左右,或比體溫再高一點,這樣對於寶寶而言比較容易消化與吸收。

厭奶時吃開胃藥好嗎?

當寶寶奶量驟減時,就是爸媽拉緊報的時候,到底寶寶需不需要吃開胃藥呢?梁翔主任認為在排除並非因疾病引起的原因後,建議父母必須去找出問題的癥結點,而非尋求藥物治療,雖然一般兒科開的開胃藥多是增加腸胃蠕動、幫助排氣、消脹氣、刺激食欲等;雖然無害但畢竟是藥物,除非經醫師評估有嚴重到需要開藥的情況下,再給寶寶吃比較好。

不可輕忽的親子關係

排除身體、疾病因素後,從心理層面來說,跟照護者有緊密的關係,包含餵食的姿勢與技巧、環境,都是導致寶寶抗拒喝奶的原因。現在職場媽咪很多,媽媽可以仔細觀察,在餵食者更換與環境改變的情形下,保母餵寶寶的奶量與自己相比差多少,梁翔主任表示,頻繁更換餵食者有時也會讓寶寶無所適從,感覺不舒服,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基於信任與依賴,寶寶對於喜愛的照護者比較不會抗拒與排斥。

環境也是重點,可以藉由播放輕柔音樂,製造愉悅的氛圍,讓寶寶與媽媽彼此都能放鬆心情,享受餵奶跟吃奶的樂趣。梁翔主任強調,喝奶是本能,是生長的要件,媽媽或照護者應該致力於營造良好的互動,讓喝奶這件事不再像是在打仗,要開心的面對與享受這段親子時光。

網路迷思解析

拜網路訊息傳遞的迅速,很多媽咪遇到疑難雜癥,都會彼此分享私房妙招,但有些方式醫師可不建議喔!

1.加大奶嘴孔洞:NG!這會讓寶寶容易嗆到。

2.改變配方奶口味:有可能,梁翔主任說某些為特殊體質設計的配方奶,口味確實會不一樣:如水解蛋白或豆奶做的奶粉。

3.吃開胃的保健食品:沒有必要性!梁翔主任強調保健食品並不是藥物,不會有立即性的效果,寶寶身體健康時,可不用添加。

4.分散寶寶注意:OK!只要是能讓寶寶愛上喝奶這件事,又不傷害身體健康,可視寶寶需求,讓他聽音樂、玩玩具都是沒問題的!

~原文刊載於2010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健康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x99&aid=6677423

 回應文章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生兒溢奶照護指南
2012/08/01 04:33

溢奶情形很普遍  造成新生兒溢奶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因為腸胃道未發育完全引起的,也有少數是因為過敏引起,或是有幽門狹窄、下食道括約肌閉鎖不全、胃食道逆流、食道閉鎖等疾病引起。此外,餵食的技巧、打嗝的技巧、餵食過量等也可能造成新生兒容易溢奶、吐奶。

Reason 1.腸胃道發育未成熟 在出生後的前半年,大部分嬰兒的下食道括約肌相當無力,只要吃得太多,或是在喝奶後立刻躺下,胃裡的乳汁就會往回流,流進食道,再從嘴或鼻孔裡溢出來。正常來說,這樣的情形並不會讓寶寶感到難受。但如果寶寶發生溢奶情形時會哭鬧或是覺得難過,就有可能是發生胃食道逆流。

Reason 2.胃食道逆流  許多嬰兒都可能發生過胃食道逆流的情形,隨著下食道括約肌漸漸強壯起來,逆流的情況大約在寶寶3、4個月大之後會好轉。如果寶寶溢出的奶汁有混合胃酸,可能是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形時,父母可以先觀察,如果逆流的情況相當嚴重,造成寶寶哭鬧、體重下降時,就需要接受治療。

Reason 3.幽門狹窄  溢奶和吐奶有時候並不容易區別。如果寶寶出現越吃越吐的情況,吐了以後又還想要再吃,吃得越多吐得越厲害,並且體重下降時,就需要懷疑可能是生理結構異常的問題,例如幽門狹窄。

與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正好相反,所謂幽門狹窄指的是連接胃與腸子之間的肌肉環─幽門括約肌功能太好,太厚太肥壯,導致食物無法進入腸子,只好又回到胃裡再溢回食道。幽門狹窄的寶寶,因為乳汁無法通過腸子而積在胃裡,因此通常在喝奶後會猛力嘔吐,吐了以後又還想要再吃,情況嚴重時也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Reason 4.食道閉鎖  食道閉鎖是先天性的疾病,通常在寶寶出生後就會發現,因為食道閉鎖,寶寶會出現口水很多,卻一直吐出來的情形。必須進一步檢查以確認原因。由於寶寶的食道與氣管相連,因此更需小心照護,以免乳汁進入氣管,導致吸入性肺炎。

寶寶體重是判斷指標  對照寶寶手冊內的體重成長曲線圖,只要寶寶體重百分位不要低於百分之三的成長曲線,或在短時間內下降超過兩個成長區間,例如從百分之七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五,爸媽也無需太擔心。

照護

Point 1.避免餵食過量  容易溢奶的寶寶,建議每一餐以分段進食的方式餵食,避免一次餵食過量導致寶寶溢奶或吐奶。例如如果是以奶瓶餵食,可以將100c.c.的奶汁分成三段慢慢給寶寶喝,每喝30c.c.就幫寶寶拍背打嗝,並且確實地幫寶寶排出體內的氣,也能有效的減少寶寶溢奶的情形。

Point 2.採取直立抱姿  在餵食之後避免讓寶寶立刻躺下,也有助於減少溢奶的情形。建議可以採取直立抱姿或以抱橄欖球的姿勢,抱著寶寶15~30分鐘,能夠幫助寶寶將乳汁留在胃裡避免逆流。既然溢奶是生理性因素造成的,寶寶是否喝母乳或嬰兒奶粉就不是問題所在。只要是容易溢奶的寶寶,即使是親餵母乳,照護者也應確實地幫寶寶排氣,並且在餵食後採取直立抱姿,以減少寶寶吐奶的情形。

Point 3.注意脖子和鼻孔的清潔  發生溢奶情形時,乳汁可能弄濕衣服和寶寶的脖子。應幫寶寶換上乾淨的衣服,並以乾淨的紗布巾沾水清潔寶寶的脖子,讓脖子周圍保持透氣、乾爽,以免奶垢殘留易長濕疹。如果奶水流進寶寶的鼻孔,使得寶寶出現鼻塞的情形,建議可以利用細軸棉花棒幫寶寶清潔鼻孔。

提醒您  造成寶寶溢奶的原因多數是生理性的,隨著寶寶成長會自然改善。但是照護者仍不能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寶寶的食道與氣管相連,要避免溢出的乳汁進入氣管而引發吸入性肺炎。如果寶寶在溢奶後出現難過、哭鬧、體重下降、咳嗽、發燒、嘔吐物為紅色、深綠色、黑色等癥狀時,應立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