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贵阳甲秀楼
2009/04/29 09:16:26瀏覽433|回應0|推薦0
  
 
 
 
 
贵阳甲秀楼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楼高约20米,绿瓦红楹,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亭的石柱上刻有清代贵阳汪知府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中,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大好风光尽览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下视城郊,早午炊烟袅袅,数十万人家饭熟时。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

------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它是一座三层三檐的四角攒尖顶阁楼,屹立在南明河中的鳌矶石上,与浮玉桥、翠微园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文昌阁始建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矗立在东门古城垣上,是一座“绝世奇楼”。甲秀楼与文昌阁穿越几百年时光,演绎出几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城市的标志。

 

它集天地之灵秀和贵阳的人文精神,在“甲”与“秀”之中显出它的神韵。“甲秀”赞美这里秀色“甲于黔中”,期盼贵阳人才辈出,“科甲挺秀”。这与城东的文昌阁异曲同工,供奉文昌君意在崇尚文化。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它是一座三层三檐的四角攒尖顶阁楼,屹立在南明河中的鳌矶石上,与浮玉桥、翠微园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文昌阁始建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矗立在东门古城垣上,是一座“绝世奇楼”。甲秀楼与文昌阁穿越几百年时光,演绎出几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五百年稳占鳌矶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明朝万历年间,有位进士出身的人来贵州做巡抚,他就是安徽歙县人士江东之。他到城南武侯祠参拜蜀相诸葛亮,面对滔滔河水不禁赞曰:美哉!又见津堤未备,感叹天下事论其民有益否耳,奚论其难易也。遂捐俸银在回水激流的鳌矶之上建起一座高楼,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登高临远,象征“独占鳌头”,颇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境。自此四百多年来,甲秀楼立于鳌头矶上,看去好似水中楼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人带入“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

 

    《甲秀楼长联》刘韫良

 

《甲秀楼长联》是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韫良先生的呕心之作,全文共174字,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鼎足而三,是我国名楼三大长联之一。它形象地描绘了贵阳的山川形胜,浓缩了贵阳五百年历史沧桑,点出了贵阳文化的精神。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洲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南明河上的浮玉桥

 

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将两岸风光与鳌矶石、甲秀楼串联起来,构成一条风景与人文的连接线。桥架在回旋荡漾的涵碧潭上,形成静态与动感的和谐美,与周围的景观十分协调。桥因两岸地势高差而有起伏,圆润柔和的曲线蕴含着无限美感,“曲径通幽”,“一波一折”,令人玩味。架在河上的石拱桥,远处看去,似漂浮在水上的一条玉带,故名“浮玉桥”,亦称“江公堤”。

 

这座桥原为九孔,现有两孔被公路埋没。半圆形的 桥孔,映在水中,刚好是一个正圆,有如水中明月。因为桥建在回水激荡的 涵碧潭上,水流常年形成旋涡,恰似河水倒流,故贵阳民谚有“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

 

    透过清晨的薄雾,落日的霞辉,远望桥上行人、桥下碧水,把人带入诗情画境,引起几多怀想。在桥上建有供人歇息的涵碧亭,亭前柱上有副点景的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就是这里风光无限的写照。桥头的牌坊,题有“城南胜境”四大大字,把人引入甲秀楼风景名胜区。

 

    浮玉桥桥头的牌坊,题有“城南胜境”四大大字,把人引入甲秀楼风景名胜区。

 

    甲秀楼是一幅画

 

南明河清且涟漪,涵碧潭回水荡漾,芳杜洲芳草萋萋,两岸树影婆娑,河中渔歌晚唱,甲秀楼亭亭玉立,更有“霁虹春涨”。近有城郭,远有青山,把江南建筑“盆景式”移入,呈现出“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

 

昔日在鳌矶石下有一个回水激荡的漩涡,碧波滚滚,人称“涵碧潭”。河中原有一绿洲,广可百步,因长满香附(亦称芳杜),郁郁葱葱,又有沙鸥在此栖息,美其名曰“芳杜洲”。河水清澈见底,可供居民饮用,河上渔舟穿梭往来,用清洁的河水煮鲜活的鱼,称为“河水煮活鱼”。离甲秀楼不远的南明河上,永乐年间修建了一座七孔石桥,名为霁虹桥,每当春潮,水涨,极为壮观,此即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所录贵阳八景之“虹桥春涨”。甲秀楼“占断南明水一弯”,在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建立楼阁亭台、宫观寺庙、石拱长桥,宛                    如一座硕大的“江南园林”,它给自然风光注入了活的灵魂,把人文融入天然景中。

 

这里是贵州山水的缩影,是江南园林的放大,是万山丛中的“小江南”。说是江南园林,它却无须开河作池,堆砌假山,真山真水尽在画图中。说是天然山水,却又因甲秀楼、浮玉桥、翠微园、拱南阁而有江南园林的韵味。它构成了一道明媚的风景线,一条悠长的文化线,从古绵延至今,把古老的文明延伸到现代社会。

 

甲秀楼是一首史诗

 

甲秀楼寓有“科甲挺秀”的深刻含义,自明以来文化渐兴。甲秀楼以下一个河段,曾经是文人荟萃的地方,绿树丛中掩映着书斋、园舍,有谢三秀的“远条堂”、杨师孔的“石林精舍”、越玉岑的“江阁南园”、李时华的“西园”、越其杰的“溪园”、李承明的“吟望亭”等等,充满“书香”气息。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塑造人的品性,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智慧和灵感。南明河畔,涌现出一批风流才子,他们作诗、作画,做出许多美文,展现贵阳的风采。《桃花扇》中提到的杨龙友,就生长在南明河畔的石林精舍,他以“诗、书、画三绝”名噪江南,诗是“崇祯八大家”之一,画与董其昌等大家齐名,合称“金陵九子”,书法自成一格。真实的杨龙友又是抗清一杰,一家三十六口壮烈殉国,显出铮铮铁骨的英雄本色。

 

贵州人没有辜负江东之的期望,明清两代出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还有“三鼎甲(状元)一探花”。贵阳城中的曹维城,康熙年间高中武状元,他的府第在今曹状元街。青岩的赵以炯,是滇黔两省以状元夺魁的第一人,现有状元府和赵状元街。麻江的夏同歙,是中国唯一的状元兼留学生,长期住在贵阳。

 

    甲秀楼催人奋进,有如“雁塔题名”,铭记着古今风流人物,激励人们“层楼更上历代贵阳”,从殷代开始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通过舍人、盛览、就已开始了贵州文化与中原主流文化接轨和合流的过程;此后历朝历代,特别是明清以来,贵州文化史上人才辈出,涌现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对贵州乃至全国的文明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年来,入选“贵州文化名人陈列室”的孙应鳌、丘和实、谢三秀、杨文聪、周起渭、陈法、郑珍、莫友芝、丁葆桢、李端棻、黎庶昌、严寅亮、赵以炯、夏同和、朱启铃、姚华、任可澄、黄齐生、周昌寿、谢六逸、丁道衡、罗绳武、乐森寻、熊毅等24人,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人物。而且这个名单只是拟定,还不完备,还有一些值得列入的人物,如“开贵州草昧之功”的王训,“润民不润已”的清官潘润民, “才大学博似屈、杜”的诗人吴中藩,《康熙字典》纂修官周渔璜,开发台湾诸罗县的周钟瑄,京华向学之士无人不晓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家谢六逸,享誉海内的女书法家萧娴,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乐森浔、殷宏章、熊毅、邢其毅、秦元勋……他们是黔人的骄傲,应当广泛宣传介绍,激励后人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努力像他们一样,为自己的时代作出一份贡献。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89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