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军山
步出会址,路过扬柳街一侧的红军总政治部驻地,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岗便是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人们尊称为“红军山”。
拾级而上,只见满山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红砂石墓茔掩映在万绿丛中,里面安葬着红三军团参谋长邓平同志的骨灰。山上还有一座青石圆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红军坟”三个大字。里面葬着一位当年为遵义人民治病而惨遭反动派杀害的红军卫生员。
------
(转贴)
遵义红军山
纵情在黄果树瀑布的山山水水间,聆听它声震如雷的轰鸣,任飞瀑腾起的水雾淋湿自己;畅游在风景如画的天星桥,品味贵州的山奇、石怪、洞幽、水秀;穿行在飞龙屯堡古寨里,感受大明遗风带给现代人历史文化的厚重;畅饮着苗家少女用牛角献上的苗寨酿酒,领略苗家独有的习俗风情……今秋,当踏上古夜郎的土地,好一通疯玩之后,尽管体力感觉有些透支,但仍不忍就这样离去,于是和同伴相约,到遵义,去了结一个多年未了的夙愿。
遵义是儿时珍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圣地,她和历史故事一起走进我的心灵深处——红军长征中那一次会议,使中国革命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央的长期统治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点燃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之火。在革命危急的紧要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赢来了长征的胜利。到遵义来,其实就是想近距离地凭吊那一段震撼心灵的历史,净化渐已浮躁的心绪。走在通往遵义会议旧址的石板路上,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轻轻地,我不忍心惊扰安眠的先烈;轻轻地,我审视着如何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是红军走过的路呀,这段路记录着那段凝重的历史。
遵义会址旧址、苏维埃中央银行旧址就这么一路走来。桌上的马灯、墙上的斗笠和小米袋,每一件文物和图片都在向后来的凭吊者讲述半个世纪前的故事,它叫人感动、催人振奋。从会址走出,导游将我们带到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岗前:“这里便是红军烈士陵园,当地人叫它‘红军山’,免费向游客开放。每天到这里祭奠的游客不断。”
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遵义市凤凰山麓的小龙山上,整个陵园坐北朝南,面对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走进陵园大门,沿石级而上,在陵园顶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为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通高30米。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头标志,碑的外围是一大圆环,圆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内壁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4组汉白玉浮雕。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头像托着,用紫色花岗岩雕凿而成,分别为老红军、青年红军、赤卫队员和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
漫步在植满苍松翠柏的红军山上,一座青石圆坟,牢牢地吸引住我,这便是在当地很有名气的红军坟。但见不大的一块石碑上挂着缕缕红布条,坟前有专为游人祭奠而设的石桌,桌上香烟缭绕,鲜花束束,游客们在虔诚地祭奠着为信念牺牲生命的忠魂。望着袅袅飘渺的清烟,我的思绪飞回了那峥嵘岁月。我仿佛听到了飞夺泸定桥那激战的枪炮声,看到了强渡乌江时勇士们那前仆后继的身影,嗅到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娄山关上弥漫的硝烟味……正当我呆呆发痴时,当地一妇女手捧香烛走近前来:“为红军烈士上个香吧。里面葬的是一位当年为遵义人民治病而惨遭反动派杀害的红军卫生员。”我将老乡手里的香虔诚地点燃在烈士坟前,不敢有祈福消灾的念头,有的只是对先烈的无比崇敬。从老乡嘴里,我听到了红军卫生员的故事。
70年前,红军长征到达遵义,这位红军卫生员经常为老乡看病送药,颇受百姓爱戴。一天,他因给乡亲看病掉了队,在桑木垭附近被土豪劣绅杀害了。乡亲们冒着危险偷偷将他葬在他的牺牲地——桑木垭。因当时红军头发都理得很短,人们不知他的性别,又因当时卫生人员多为女性,就推测他为女性,于是就在那墓碑上刻下“红军卫生员小红之墓”。数年后才得知,他叫龙思泉,是位男青年,广西籍人。1954年,遵义政府将这红军坟迁至红军烈士陵园。令人感动的是红军坟从桑木垭迁走了,地方上的乡亲在原地又重修了一座红军坟,依然延续着他们的追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红军坟印证了这一历史命题,更昭示了这样一个真谛:红军精神不灭。站在红军坟前,我真切地感到了红军的伟大与崇高、红军生命的永恒。
难忘遵义,难忘红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