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蘭亭”有感
2009/01/28 10:05:33瀏覽394|回應0|推薦1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 / 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005/1/20 下午 05:14

 
“兰亭”有感

蘭亭有感

 

酷愛書法唐太宗,

殫精竭慮賺蘭亭

也信繭紙終入土,

何時真迹現昭陵。

 

                                                 2000-7 浙江紹興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 / 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5/1/20 下午 05:28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爲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敍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爲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爲行書第一。唐時爲太宗所得,推爲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鈎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爲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迹永絕於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龍本爲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爲《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爲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爲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爲隋唐人所僞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 / 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5/1/20 下午 05:46

“书圣”王羲之醉写《兰亭序》 

太宗李世民陪葬古遗恨

书圣乘兴醉写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市)人。他自幼师从书法家卫夫人,得其精华,后又备精诸体,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从而一改汉魏质朴的书风,因此有“书圣”的盛誉。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许多位名流隐士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溪头,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列坐宴饮。

席间,有人提议,每人都作一首诗,做不出的罚酒。王羲之酒兴很高,虽然他做了诗,却乐意陪吃罚酒,吃了个酒酣耳热,以“不负春光”。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得当日所作的41首诗汇成册,以资纪念。王羲之酒意正浓,在众人的呼声中因这个建议而兴奋起来。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帝王急切欲夺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

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书生”苦心盗取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

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

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明君痴心埋没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

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 / 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3/3/26 下午 05:19
兰 亭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部,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遗址。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有小溪流经此处,称曲水。临溪有流觞亭。亭西有王右军祠,祠中正殿有王羲之像。殿前有墨华池,池中建墨华亭,两廊墙上嵌古代碑刻帖石,其中唐宋以来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就有十余种。流觞亭后有御碑亭,中立清康熙、乾隆二帝御碑,流觞亭东有碑亭,内立清康熙帝书兰亭碑一块。

亭前约30米处为鹅池,池畔建石碑亭,中立鹅池两大字石碑
一块,传为王羲之书。园中茂林修竹,清溪激流穿过,好一个古朴清幽的地方。

------------

71.萬點落英 : “蘭亭”有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5/1/21 下午 09:55
 

回覆
推薦  留言 5 / 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_風中之塵_傳送時間: 2005/1/21 下午 10:02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59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