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洛陽龍門
2009/01/19 12:19:57瀏覽186|回應0|推薦1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2 推薦)刪除    留言 1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12/12/2004 17:43
 又到龍門

風蕭蕭兮伊水寒,

隔岸又望白香山

十萬佛像千百載,
 
石窟英名天下傳。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2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2/12/2004 17:53
注釋:
伊水:指流經洛陽的伊河。
白香山:指唐朝詩人白居易,死後葬在龍門伊河畔。

回覆
推薦  留言 3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小提琴_傳送時間: 12/12/2004 18:25
老師安安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4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緣淺不由人傳送時間: 12/12/2004 23:01
萬大師   安
 
這是萬大師此行龍門的詩作嗎~
 
又到龍門   是這二次舊地重遊喔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5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3/12/2004 10:59
是啊,幾年前曾來過。不過這次冬天遊覽,肅殺氣候又別是一番心情。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6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3/12/2004 18:45

 

      盧舍那

 

石龕最大數奉先,

菩薩力士伴佛前。

修眉長目面豐滿,  

睿智餘光俯人間。
贊助脂粉錢兩萬,  

開光擊鼓武則天。

美哉東方維納斯,

萬語千言湧心間。

                      2001-8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7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3/12/2004 19:36

精美絕倫的盧舍那石佛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西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裏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裏地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西元471~477年),大規模營建于北魏、唐代,後經歷代修建而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沿西山石棧道緩緩而行,古陽洞、賓陽洞、萬佛洞,洞洞有典;魏晉南北朝、唐代造像,代代不同。最顯赫最精美的是奉先寺群像和盧舍那石佛,充分顯示了唐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TEXTAREA>



龍門石窟大全景   金海攝於2001年7月11日


奉先寺簡介:

奉先寺位於洛陽市龍門山南端,建于唐鹹亨三年(西元672年),歷時四年竣工。它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是唐代雕塑藝術的傑作。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深41米。雕有11尊佛像,主佛盧舍那高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據造像銘載,女皇武則天為建造此寺,“助脂粉錢兩萬貫”,並親率朝臣參加了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

 


仰視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奉先寺全景


奉先寺南側觀佛


古陽洞簡介:

古陽洞位於洛陽市龍門山南部,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西元493年)前後。它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洞內兩壁鐫刻有三列佛龕,其拱額和佛像背光精巧富麗,刻品琳琅滿目,圖案文飾豐富多彩。其供養人像姿態虔誠持重,生動逼真,有動感。洞穴內的造像題記書法質樸古拙,所謂“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在此洞穴內,是研究書法史的珍品。


古陽洞1


古陽洞2


“賓陽三洞”簡介:

“賓陽三洞”位於洛陽市龍門山北部,其中洞于北魏景明元年(西元500年)開鑿,歷時二十四年完成。南洞和北洞始刻於北魏,至唐初時完成。


賓陽中洞


賓陽南洞


蓮花洞簡介:

蓮花洞位於洛陽龍門山西部。因窟外有明代書刻“伊闕”二字,又名“伊闕洞”。建於北魏晚期,洞內主佛釋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兩手都已損毀。洞中佛龕較多,構圖精美多彩。窟頂鐫刻一巨大蓮花,造型優美,刻工精細,蓮花洞由此得名。


蓮花洞1


蓮花洞2



 

萬佛洞

 

萬佛洞簡介:

位於龍門西山中部,完成于唐永隆元年(680年)。洞內南北兩壁密密層層刻滿佛龕和小佛,約一萬五千尊。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8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3/12/2004 19:40
=======龍門石窟簡介======================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市區南12公里。這裏兩山巍然對峙,伊水中流,形似一座天然“石闕”(古代城門或皇宮前兩側的建築),故古稱“伊闕”。由於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已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衝,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
  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系古生代寒武紀(5億年前)和石炭紀(2.7億年前)造山運動形成的石灰岩。西山海拔263.9米,東山海拔303.5米。臨河山勢陡峭,氣勢壯觀,南北綿延1公里,密如蜂房的大小窟龕就鑿造在沿河兩側崖壁上。龍門石窟自5世紀末開鑿,延至10世紀,斷續營造約400餘年。兩山現存大小洞窟2345個,佛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40餘塊,石刻佛塔60餘座。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窟、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洛陽長期以來是中國佛教的中心,故在龍門石窟周圍地區,保存至今的中、小石窟有10處之多。這些石窟都是在龍門石窟的影響下開鑿而成的。其開鑿時間、窟龕規模、作品數量、藝術成就和保存完整的程度上,都沒有超出龍門石窟,因而可稱龍門石窟是中原石窟的中心窟。

=======龍門石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集中分佈在古都洛陽之南伊河兩岸峭壁上的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西元5世紀至8世紀中葉間(中國北魏太和十七年至唐天寶十五年)最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龍門石窟始創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西元493年),北魏以降,中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諸朝,斷續歷經400多年的開鑿,其中西元5世紀末至8世紀中葉最為興盛,是中國早期後段和中期石窟藝術的典範。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茁壯成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厚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風範,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石窟藝術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應當受到全人類的重視和保護。

=======龍門石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

  列入遺產所依據的標準
  (1)龍門石窟是世界現存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龍門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51年3月4日公佈),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雕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整個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雕刻精湛,內容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兩山造像依岩開鑿,窟龕密如蜂房,南北綿延1公里。其西山大中型洞窟由北向南依次有潛溪寺、賓陽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老龍洞、蓮花洞、普泰洞、趙客師洞、破窟、魏字洞、唐字洞、奉先寺、藥方洞、古陽洞、火燒洞、皇甫公窟、路洞、極南洞等50餘個,多系北魏和唐代皇家或王公大臣出資營造。
  (2)龍門石窟對中國石窟造像藝術變革做出了重要貢獻
  龍門石窟有自身成套而獨特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自石窟藝術傳入中國後,新疆等邊遠地區的早期石窟藝術,乃至雲岡曇曜五窟都較多地保留了(牛+建)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是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大同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而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碰撞開鑿成的。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有“改梵為夏”,對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規律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
  (3)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是一部涵蓋多種學科的“石史”
  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多達2840餘塊,凡30多萬字,其數量居世界石窟之冠。它不僅是龍門石窟歷史沿革的文字記錄,還是一部涵蓋多種學科的石刻史料。一龕造像,一座洞窟,如果缺少文字記錄,對其年代、價值就難以確認。而龍門石窟許多有紀年的題記,不唯是龍門石窟考古斷代與分期排年的絕對佐證和尺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石窟考古的準繩的圭臬。
  (4)龍門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典型的皇家風範
  自石窟藝術傳入中國後,皇家直接開窟造像,除雲岡的曇曜五窟等造像外,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說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嬗變,不僅反映了中國歷史上西元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而且因與眾多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也在某些側面披露了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龍門石窟這一突出的特徵是其他石窟無法匹敵的。
  (5)龍門石窟是佛教眾多宗派的集成
  在中國佛教史上,由於信仰的神(?+氏)和義理不同而出現了許多宗派。龍門石窟就聚集了佛教眾多宗派的造像。在一處石窟中集聚了如此多的佛教宗派造像,在全國石窟中極為罕見。這就大大地豐富了石窟造像的題材內容,反映了龍門石窟初、盛唐時期的中心地位,也為研究佛教宗派的活動及其儀軌提供了實物形象資料。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市區南12公里。這裏兩山巍然對峙,伊水中流,形似一座天然“石闕”(古代城門或皇宮前兩側的建築),故古稱“伊闕”。由於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已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衝,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
  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系古生代寒武紀(5億年前)和石炭紀(2.7億年前)造山運動形成的石灰岩。西山海拔263.9米,東山海拔303.5米。臨河山勢陡峭,氣勢壯觀,南北綿延1公里,密如蜂房的大小窟龕就鑿造在沿河兩側崖壁上。龍門石窟自5世紀末開鑿,延至10世紀,斷續營造約400餘年。兩山現存大小洞窟2345個,佛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40餘塊,石刻佛塔60餘座。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窟、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洛陽長期以來是中國佛教的中心,故在龍門石窟周圍地區,保存至今的中、小石窟有10處之多。這些石窟都是在龍門石窟的影響下開鑿而成的。其開鑿時間、窟龕規模、作品數量、藝術成就和保存完整的程度上,都沒有超出龍門石窟,因而可稱龍門石窟是中原石窟的中心窟。

=======龍門石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集中分佈在古都洛陽之南伊河兩岸峭壁上的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西元5世紀至8世紀中葉間(中國北魏太和十七年至唐天寶十五年)最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龍門石窟始創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西元493年),北魏以降,中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諸朝,斷續歷經400多年的開鑿,其中西元5世紀末至8世紀中葉最為興盛,是中國早期後段和中期石窟藝術的典範。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茁壯成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厚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風範,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石窟藝術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應當受到全人類的重視和保護。

=======龍門石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

  列入遺產所依據的標準
  (1)龍門石窟是世界現存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龍門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51年3月4日公佈),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雕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整個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雕刻精湛,內容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兩山造像依岩開鑿,窟龕密如蜂房,南北綿延1公里。其西山大中型洞窟由北向南依次有潛溪寺、賓陽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老龍洞、蓮花洞、普泰洞、趙客師洞、破窟、魏字洞、唐字洞、奉先寺、藥方洞、古陽洞、火燒洞、皇甫公窟、路洞、極南洞等50餘個,多系北魏和唐代皇家或王公大臣出資營造。
  (2)龍門石窟對中國石窟造像藝術變革做出了重要貢獻
  龍門石窟有自身成套而獨特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自石窟藝術傳入中國後,新疆等邊遠地區的早期石窟藝術,乃至雲岡曇曜五窟都較多地保留了(牛+建)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是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大同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而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碰撞開鑿成的。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有“改梵為夏”,對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規律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
  (3)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是一部涵蓋多種學科的“石史”
  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多達2840餘塊,凡30多萬字,其數量居世界石窟之冠。它不僅是龍門石窟歷史沿革的文字記錄,還是一部涵蓋多種學科的石刻史料。一龕造像,一座洞窟,如果缺少文字記錄,對其年代、價值就難以確認。而龍門石窟許多有紀年的題記,不唯是龍門石窟考古斷代與分期排年的絕對佐證和尺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石窟考古的準繩的圭臬。
  (4)龍門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典型的皇家風範
  自石窟藝術傳入中國後,皇家直接開窟造像,除雲岡的曇曜五窟等造像外,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說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嬗變,不僅反映了中國歷史上西元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而且因與眾多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也在某些側面披露了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龍門石窟這一突出的特徵是其他石窟無法匹敵的。
  (5)龍門石窟是佛教眾多宗派的集成
  在中國佛教史上,由於信仰的神(?+氏)和義理不同而出現了許多宗派。龍門石窟就聚集了佛教眾多宗派的造像。在一處石窟中集聚了如此多的佛教宗派造像,在全國石窟中極為罕見。這就大大地豐富了石窟造像的題材內容,反映了龍門石窟初、盛唐時期的中心地位,也為研究佛教宗派的活動及其儀軌提供了實物形象資料。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57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