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 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两桥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世德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人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欵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桥边,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在全神贯注地写生,摄影爱好者则端起照相机,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站在市河一侧举目望去,钥匙形的双桥连同不远处的清代石拱桥——太平桥,一个镜头可以摄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桥。
关于双桥,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1984年春天,曾经在上海油画雕塑室工作,后赴美留学的青年画家陈逸飞,前往周庄写生。当时昆山至周庄的公路尚未筑通,只能走水路。便借了一条小船,经陈墓去周庄。由于时间短促,陈逸飞不能采取在画板上一一写生的办法,只能用摄影这种最便捷易行的方法记录周庄。他带了照相机和满满一旅行包柯达胶卷,盘桓了一个星期,旅行包里的胶卷全部摄完,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 故乡的回忆》就是他这次水乡之行的收获之一。
以周庄水镇景色为题材的油画,陈逸飞作了好几幅,都是写实,没有变形,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神韵。描绘双桥的一幅,起名《故乡的回忆》,每一个笔触都显示了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故乡的回忆》连同他的其他三十七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1984年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油画《故乡的回忆》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被各界传为佳话。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钥匙桥不是钥匙却胜似钥匙,因为它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周庄是陈逸飞梦幻开始的地方。以后,他不止一次地前来周庄,参加周庄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周庄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联合国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六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联合国邮局每年发行的六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陈逸飞也获得了这项殊荣,他选择的是以水乡古镇周庄为题材的作品。这枚首日封,1985年5月10日起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日内瓦和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发售,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土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
1996 年底,昆山市集邮公司也发行了一套祝贺陈逸飞画展开幕的首日封,选用的都是陈逸飞关于古镇周庄的作品。陈逸飞画展12月21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1997 年1月31日在北京中央美术馆开幕,接着去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历时一年。每到一地都发行一枚首日封,且都以周庄风光为题材。第一枚首日封的图案,是油画《故乡的回忆》。第二枚旨日封的图案,是古镇水巷。笼罩着晨雾的河面上静静地泊着几条小船,青瓦粉墙的民居临水而筑,远处是一座绰约可见的拱桥,九百岁的水镇被描绘得意境深远。
双桥是两座普通的石桥,艺术家使它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它又以动人的光彩吸引着更多的艺术家。1996年10月,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油画家普吉村·列昂尼特和另外四位油画家—起来到周庄。这位被人们誉为“画坛上的保尔·柯察金”的老人,面对形如钥匙的双桥,用失去双手的臂肘夹着画笔,全神贯注地一笔——笔描绘着中国江南水乡的神韵。他激动地说:“我所见到的—切都像是在梦中!如果要我形容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个小小的中国威尼斯!”
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冒着霏霏春雨来到周庄,参加国际旅游摄影节。清晨,天刚蒙蒙亮,八十多岁的老人就匆匆前往双桥,不停地选择位置,变换着角度拍摄了许多珍贵的镜头。他那样投人,忙得连早饭都顾不上吃。两天后的清晨,只睡了四五个小时的老摄影家,又早早来到双桥,举起了他的照相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周庄真美,很好,我很喜欢,以后我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