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镇江北固山
2009/01/14 11:40:32瀏覽236|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1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3/4/2007 10:01

登北固山

踏雨循登北固山,

多景樓頭憶稼軒。

千古英雄今安在?

大江依舊籠輕煙。

回覆
推薦  留言 2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4/2007 10:02
登北固山
 
踏雨循登北固山,
多景楼头忆稼轩。
千古英雄今安在?
大江依旧笼轻烟。
 
          2007-03-31

回覆
推薦  留言 3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4/2007 10:08

满眼风光北固楼


回覆
推薦  留言 4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7/4/3 上午 10:09
北固山風景區


    北固山以險峻著稱,因三國故事而名揚千古,主峰濱臨大江,山勢險固。 甘露寺高踞峰顛,形成"寺冠山"特色。成為遊人尋訪三國遺迹的向往之地。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于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唐李德裕守鎮江時,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甘露寺包括大殿、老君殿、觀音殿、江聲閣等。 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這與《三國演義》中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有關,古往今來,來鎮江的遊客,都喜歡到此一遊,尋訪當年劉備招親的遺迹。 據說從正門東側魯肅、太史慈墓邊上的民居處上山可以免費登上北固山。


回覆
推薦  留言 5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7/4/4 上午 11:15
满眼风光北固楼

周游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

    镇江北固山,历来享有盛誉。相传三国刘备和六朝梁武帝萧衍登临此山后,看到这里雄峙江滨,江天开阔,气势雄伟,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北固山为“天下第一江山”。闲来我喜欢随手翻翻一些古诗词,历史上吟诵北固山的名句确实不少,如唐代诗人张祜就称赞北固“日月光先到,江山势尽来”;宋代诗人蒋之声则写道:“六朝人物东流尽,千古江山北固多”;清代诗人蒋敦复,登临北固山后,发思古之幽情,念孙刘之伟业,亦写出了这样的词句:“第一江山,吊千古,英雄陈迹。”
    前人的评述,迷人的传说,优美的诗句,常使我心旌摇动,产生十分强烈的渴望,尽快到镇江去,一睹北固山的风采。谁知这个愿望自1983年实现后,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来,只要我有机会踏上镇江这块土地,就会怦然心动,一而再,再而三复游北固山,因为每次同北固山的亲密接触,都有新感觉。
    北固山有前、中、后三峰所组成,三峰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山脊相连,远远望去,北固山宛如一条昂首、翘尾、拱背的巨龙,雄踞在长江之滨。真谓“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后峰为北固最高峰,甘露寺雄居其巅。如果说金山的特色是寺裹山,显得金碧辉煌,焦山为山裹寺,显得飘渺幽静,这里则形成了寺冠山的鲜明特征,在万木葱茏中,夕阳斜照下,显得更加雄壮和苍远。
    北固山文物古迹甚多,尤其是三国文化,氤氲了整个山林。甘露寺,“千重构横险,高步出尘埃”,就建筑本身来讲,气势不凡,很值得游人欣赏和品味。但甘露寺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三国时期在寺内演绎了一场“阴谋与爱情”的故事。表面上是孙刘联姻的喜剧,实际上是吴蜀破裂的悲剧。联姻的喜庆始终没有缓和双方对荆州勾心斗角的争夺,不久二国交恶,国势渐颓,蜀吴先后被魏晋吞灭。甘露寺西侧为跑马涧,这里亦是孙刘赌气争长的地方,跑马涧山势陡峭、坡石嶙峋,布满青苔,孙刘能在这样的涧道上放马奔驰,顺利走个来回,确说明两位马术甚精。在甘露寺的右上侧,矗立着一座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的多景楼。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亲自为其书写了“天下江山第一楼”匾牌,相传孙权妹妹孙尚香举行婚礼前,在多景楼中梳妆打扮。与文人、美人的紧密联系,给此楼增添了许多诗情和玫瑰色。在前峰的南坡,安息着三国名将太史慈。太史慈的生平事迹在《三国演义》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一章中描写得淋漓尽致。他投奔孙策后,一生忠勇,为吴国的创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41岁战伤不愈,临死前夕,大呼道:“丈夫在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当我们伫立在墓前,柔软的手掌抚摸着苍凉的墓碑,空灵幽远的声音传入耳膜,我们无不为之动容,为他“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惋惜。
    “连山如画,佳处飘渺著危楼。”与名寺名楼相映衬的是如画飘渺的山色,而且这如画飘渺的山色随着季节时辰而变化。春日登临北固,你看到的是“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万木苍翠,百花争艳,红绿相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夏晨漫步于北固,你感受到的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风拂面,香气扑鼻,竹露沁扉,清响入耳,给人提供了至高至适的享受;秋暮,在一场淅沥沥的细雨洗礼过大地后,攀登此山,你看到的是“江青秋雨后,山紫夕阳斜”,秋天的北固山,并不给人一种萧索寂落的感觉,而是“满目青山夕照明”;北固山在大雪飘舞的冬季,更呈现出一种飞雪漫空的奇观,“万里天描银色界,六朝山拥水晶宫,”此情此景,往往引发人们“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
    沿着林间小道拾级而上,在人与自然的交融和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中,人们会兴致勃勃而又不经意地到达北固山的制高点凌云亭,视野顿时开阔起来。相传,凌云亭建在北固楼的旧址上,登上凌云亭,许多游人都踟蹰不走,举目回顾,体验当年辛弃疾登临北固,遥望神州的感觉。一般游人虽然达不到辛弃疾的境界,但确确实实亦被眼前的壮美景像所震憾。看长江,“一片澄江如练影,”“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看金山,“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看焦山,“鳌柱独擎天,泛江涌一拳。”相传清代乾隆皇帝看到这样千古江山壮丽的景色,不禁诗兴勃发,挥毫写道:“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枚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诗写得相当气派,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
    游览北固山,当你从如诗如画的山林里步入寺楼内听琴、品茗、小憩,你同样会感到里面的世界真精彩。有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听萧绝爱西湖瘦,试剑何如北固雄。”似乎北固只是谈兵论剑之处,不是鼓琴弹筝之地。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不赞成这种观点。据《京口志》记载,熙宁七年(1074),苏东坡与朋友孙巨源等人同游多景楼,并在楼内聚宴和听琴。酒酣之余,苏东坡即兴填词《采桑子》,词的下半阕写道:“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把普普通通的聚宴和奏乐写得文采斐然和充满诗意。如果你有幸夜宿在寺楼内,更会收到白天得不到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宋代曾任吏部侍郎的曾公亮,有幸夜宿过甘露寺僧舍,事后赋诗纪事:“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诗人仿佛睡在高空云雾中,峰峦伸手可摘,千沟万壑的松涛在床底呼啸作响。应该说诗句写得气势恢宏,北固山之夜本来就十分迷人,添上这样的诗句,就显得更加迷人。
    美不胜收的北固风景,吸引了各个时期的达官名士,墨客骚人纷至沓来,他们既为美景而陶醉,又为北固抒情而增色。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唐代的杜牧、张祜,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曾巩、陆游、陈亮,明代的姚广孝,清代的袁枚等名家都有登临北固,并为之吟诗作赋的记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宋代柳永、苏东坡、辛弃疾三位第一流的词人均与北固山有不解之缘。自称白衣卿相的柳永,十分擅长抒写城市风光和下层生活,他创造了慢词,给予后人秦观等大家巨大的影响。柳词极受当时人民欢迎,以至有“凡有井水之处,即能歌柳词”的评价,柳永的墓葬在北固山,他把自己的终老之地选择在这儿,说明柳永对北固山情有独钟。苏东坡比柳永稍年轻一点,他多次登临北固山并留下了许多佳句名作,毫无疑问,苏东坡在诗书文赋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尤其把词作推到了时代的新高度。即使这样,时人对柳、苏二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柳词,只能由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着红牙板,敲着点子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词则要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拍板,大喊大叫地唱:“大江东去”。两人各有千秋,可见柳永在时人心目中的份量。三人中最后登临北固山的是辛弃疾,此时战火连绵,人民遭难,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怀古怀乡之情,希望尽快出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英雄,表达了自己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后人认为这两首词是宋词的代表作,连伟人毛泽东对这两首词也喜爱有加。当我品诵着这三位词人的名句佳节,徜徉于前、中、后三峰间的林间小道,不由自主萌发这样的想法:这三座青峰不就是纪念这三位词人的永垂不朽的丰碑吗?
    站在北固山顶上,在被秀美景色、历史陈迹迷离的同时,抚今追昔,还会时时发出“沧海变桑田”的感慨。由于长江水的冲刷和泥沙的沉积,原来长江的出海口大大向东延伸了,由此摧人心魄,气魄磅礴的海门潮(扬州称广陵潮)自唐代后再也见不到文字吟诵了。长江滨岸向北迁移了数百米,由此惊涛扑北固,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清代前金山与焦山一样,挺立在长江波涛之中,现已与南岸相连,唐代诗人皇甫冉对金山描写的“中江一柱碧崚嶒”的景象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固风光,除了刻下自然伟力的印记外,也张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润扬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镇江、扬州两市人民多年的“天堑变通途”的宿愿,“一桥飞架南北”,使长江气势更加恢宏。夜里眺望对岸,历史上是“两三星火是瓜洲”,现在则是十里灯火扬州路,沿江开发正进展得如火如荼。
    “满眼风光北固楼。”我相信,北固山的满眼风光,将变得更加壮美。


回覆
推薦  留言 6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秋月涼風§傳送時間: 2007/4/4 下午 04:23
滿眼風光北固樓      周遊 江蘇省建設廳廳長
--------------------------------------------------------------------------------
 
 
 
 
    鎮江北固山,曆來享有盛譽。相傳三國劉備和六朝梁武帝蕭衍登臨此山後,看到這裏雄峙江濱,江天開闊,氣勢雄偉,都情不自禁地贊歎北固山為“天下第一江山”。閑來我喜歡隨手翻翻一些古詩詞,曆史上吟誦北固山的名句確實不少,如唐代詩人張祜就稱贊北固“日月光先到,江山勢盡來”;宋代詩人蔣之聲則寫道:“六朝人物東流盡,千古江山北固多”;清代詩人蔣敦複,登臨北固山後,發思古之幽情,念孫劉之偉業,亦寫出了這樣的詞句:“第一江山,吊千古,英雄陳迹。”
    前人的評述,迷人的傳說,優美的詩句,常使我心旌搖動,産生十分強烈的渴望,盡快到鎮江去,一睹北固山的風采。誰知這個願望自1983年實現後,一發不可收拾,20多年來,只要我有機會踏上鎮江這塊土地,就會怦然心動,一而再,再而三複遊北固山,因為每次同北固山的親密接觸,都有新感覺。
    北固山有前、中、後三峰所組成,三峰之間有一條長長的山脊相連,遠遠望去,北固山宛如一條昂首、翹尾、拱背的巨龍,雄踞在長江之濱。真謂“地雄吳楚東南會,水接荊揚上下遊。”後峰為北固最高峰,甘露寺雄居其巅。如果說金山的特色是寺裹山,顯得金碧輝煌,焦山為山裹寺,顯得飄渺幽靜,這裏則形成了寺冠山的鮮明特征,在萬木蔥茏中,夕陽斜照下,顯得更加雄壯和蒼遠。
    北固山文物古迹甚多,尤其是三國文化,氤氲了整個山林。甘露寺,“千重構橫險,高步出塵埃”,就建築本身來講,氣勢不凡,很值得遊人欣賞和品味。但甘露寺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三國時期在寺內演繹了一場“陰謀與愛情”的故事。表面上是孫劉聯姻的喜劇,實際上是吳蜀破裂的悲劇。聯姻的喜慶始終沒有緩和雙方對荊州勾心鬥角的爭奪,不久二國交惡,國勢漸頹,蜀吳先後被魏晉吞滅。甘露寺西側為跑馬澗,這裏亦是孫劉賭氣爭長的地方,跑馬澗山勢陡峭、坡石嶙峋,布滿青苔,孫劉能在這樣的澗道上放馬奔馳,順利走個來回,確說明兩位馬術甚精。在甘露寺的右上側,矗立著一座與嶽陽樓、黃鶴樓齊名的多景樓。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親自為其書寫了“天下江山第一樓”匾牌,相傳孫權妹妹孫尚香舉行婚禮前,在多景樓中梳妝打扮。與文人、美人的緊密聯系,給此樓增添了許多詩情和玫瑰色。在前峰的南坡,安息著三國名將太史慈。太史慈的生平事迹在《三國演義》太史慈酣鬥小霸王一章中描寫得淋漓盡致。他投奔孫策後,一生忠勇,為吳國的創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在41歲戰傷不愈,臨死前夕,大呼道:“丈夫在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當我們伫立在墓前,柔軟的手掌撫摸著蒼涼的墓碑,空靈幽遠的聲音傳入耳膜,我們無不為之動容,為他“壯志未酬身先死”而惋惜。
    “連山如畫,佳處飄渺著危樓。”與名寺名樓相映襯的是如畫飄渺的山色,而且這如畫飄渺的山色隨著季節時辰而變化。春日登臨北固,你看到的是“原隰荑綠柳,墟囿散紅桃”,萬木蒼翠,百花爭豔,紅綠相間,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夏晨漫步于北固,你感受到的是“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風拂面,香氣撲鼻,竹露沁扉,清響入耳,給人提供了至高至適的享受;秋暮,在一場淅瀝瀝的細雨洗禮過大地後,攀登此山,你看到的是“江青秋雨後,山紫夕陽斜”,秋天的北固山,並不給人一種蕭索寂落的感覺,而是“滿目青山夕照明”;北固山在大雪飄舞的冬季,更呈現出一種飛雪漫空的奇觀,“萬裏天描銀色界,六朝山擁水晶宮,”此情此景,往往引發人們“江山如此多嬌”的感慨。
    沿著林間小道拾級而上,在人與自然的交融和現實與曆史的交流中,人們會興致勃勃而又不經意地到達北固山的制高點淩雲亭,視野頓時開闊起來。相傳,淩雲亭建在北固樓的舊址上,登上淩雲亭,許多遊人都踟蹰不走,舉目回顧,體驗當年辛棄疾登臨北固,遙望神州的感覺。一般遊人雖然達不到辛棄疾的境界,但確確實實亦被眼前的壯美景像所震憾。看長江,“一片澄江如練影,”“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看金山,“長江浩浩西來,水面雲山,山上樓台,山水相連,樓台相對,天與安排。”看焦山,“鳌柱獨擎天,泛江湧一拳。”相傳清代乾隆皇帝看到這樣千古江山壯麗的景色,不禁詩興勃發,揮毫寫道:“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枚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詩寫得相當氣派,為北固山增添了莊嚴瑰麗的色彩。
    遊覽北固山,當你從如詩如畫的山林裏步入寺樓內聽琴、品茗、小憩,你同樣會感到裏面的世界真精彩。有人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聽蕭絕愛西湖瘦,試劍何如北固雄。”似乎北固只是談兵論劍之處,不是鼓琴彈筝之地。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全面,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不贊成這種觀點。據《京口志》記載,熙甯七年(1074),蘇東坡與朋友孫巨源等人同遊多景樓,並在樓內聚宴和聽琴。酒酣之余,蘇東坡即興填詞《采桑子》,詞的下半阕寫道:“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撚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把普普通通的聚宴和奏樂寫得文采斐然和充滿詩意。如果你有幸夜宿在寺樓內,更會收到白天得不到的刻骨銘心的感受。宋代曾任吏部侍郎的曾公亮,有幸夜宿過甘露寺僧舍,事後賦詩紀事:“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詩人仿佛睡在高空雲霧中,峰巒伸手可摘,千溝萬壑的松濤在床底呼嘯作響。應該說詩句寫得氣勢恢宏,北固山之夜本來就十分迷人,添上這樣的詩句,就顯得更加迷人。
    美不勝收的北固風景,吸引了各個時期的達官名士,墨客騷人紛至沓來,他們既為美景而陶醉,又為北固抒情而增色。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唐代的杜牧、張祜,宋代的範仲淹、歐陽修、曾鞏、陸遊、陳亮,明代的姚廣孝,清代的袁枚等名家都有登臨北固,並為之吟詩作賦的記錄。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宋代柳永、蘇東坡、辛棄疾三位第一流的詞人均與北固山有不解之緣。自稱白衣卿相的柳永,十分擅長抒寫城市風光和下層生活,他創造了慢詞,給予後人秦觀等大家巨大的影響。柳詞極受當時人民歡迎,以至有“凡有井水之處,即能歌柳詞”的評價,柳永的墓葬在北固山,他把自己的終老之地選擇在這兒,說明柳永對北固山情有獨鍾。蘇東坡比柳永稍年輕一點,他多次登臨北固山並留下了許多佳句名作,毫無疑問,蘇東坡在詩書文賦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詣,尤其把詞作推到了時代的新高度。即使這樣,時人對柳、蘇二人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柳詞,只能由十七八歲的姑娘,拿著紅牙板,敲著點子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蘇詞則要關西大漢,用銅琵琶,鐵拍板,大喊大叫地唱:“大江東去”。兩人各有千秋,可見柳永在時人心目中的份量。三人中最後登臨北固山的是辛棄疾,此時戰火連綿,人民遭難,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懷古懷鄉之情,希望盡快出現“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拯救民族于危難的英雄,表達了自己老當益壯的戰鬥意志,後人認為這兩首詞是宋詞的代表作,連偉人毛澤東對這兩首詞也喜愛有加。當我品誦著這三位詞人的名句佳節,徜徉于前、中、後三峰間的林間小道,不由自主萌發這樣的想法:這三座青峰不就是紀念這三位詞人的永垂不朽的豐碑嗎?
    站在北固山頂上,在被秀美景色、曆史陳迹迷離的同時,撫今追昔,還會時時發出“滄海變桑田”的感慨。由于長江水的衝刷和泥沙的沈積,原來長江的出海口大大向東延伸了,由此摧人心魄,氣魄磅礴的海門潮(揚州稱廣陵潮)自唐代後再也見不到文字吟誦了。長江濱岸向北遷移了數百米,由此驚濤撲北固,卷起千堆雪的壯觀在人們視野中消失了。清代前金山與焦山一樣,挺立在長江波濤之中,現已與南岸相連,唐代詩人皇甫冉對金山描寫的“中江一柱碧崚嶒”的景象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北固風光,除了刻下自然偉力的印記外,也張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潤揚大橋的建成通車,實現了鎮江、揚州兩市人民多年的“天塹變通途”的宿願,“一橋飛架南北”,使長江氣勢更加恢宏。夜裏眺望對岸,曆史上是“兩三星火是瓜洲”,現在則是十裏燈火揚州路,沿江開發正進展得如火如荼。
    “滿眼風光北固樓。”我相信,北固山的滿眼風光,將變得更加壯美。
 

回覆
推薦  留言 7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香江浪人傳送時間: 2007/4/5 下午 07:37

回覆
推薦  留言 8 / 8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7/4/6 上午 10:11
谢谢先生精彩制图!

甘露寺背后,便是辛弃疾笔下的北固楼。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56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