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咆哮的黃河,一出龍門,被秦嶺山脈阻攔,於是掉頭向東,浩浩蕩蕩,蜿蜒于寬達10多公里的河道上,穿中原,過齊魯,馳騁千里,彙入渤海。沿途山川險要,良田萬頃,車馬如潮,景色宜人。在黃河北岸的我省境內,從上流到下流,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爲晉陝豫的交通要衝和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風陵渡即今芮城縣西南35公里的風陵渡鎮。這裏,相傳是黃帝賢相風後發明指南針戰敗蚩尤的地方。風後歿後,黃帝把他葬在他戰鬥過的地方,謂之風陵。舊址在今鎮東裏許,其地稱風陵堆。由此,渡口稱風陵渡,集鎮則演變成風陵渡鎮了。風陵渡,古稱風陵關,唐聖曆元年( 689),於風陵堆南置關,叫風陵津。明清時在此設巡檢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運輸事宜。這處“雞鳴一聲聽三省”的渡口,歷史上一直以擺船渡河,來連接陝豫二省。正是“挽輸今正急,忙煞渡頭部”。而今,一座鐵路大橋將南同蒲路和隴海路連接在一起,把黃河天塹變爲通途。1500米長的黃河大橋飛跨南北兩岸,連接三省人民。鳳凰咀上的引黃電灌站,吞波吐浪,灌溉著萬頃良田。古老的風陵渡已增添了現代化的風韻,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四方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