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題辛棄疾紀念祠
2008/12/10 14:50:08瀏覽270|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1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10/6/2007 18:53
辛棄疾紀念祠  

神州遊歷溯君行,

一江南北感豪情。

壯詞難了今生願,

英雄氣短白髮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0/6/2007 18:54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0/6/2007 18:56
辛棄疾紀念祠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以上為郭沫若先生題寫。匾額挂于辛棄疾紀念祠。
    稼軒祠,全名為“辛棄疾紀念祠”,簡稱“稼軒祠”, 在山东济南大明湖南岸遐園西側。是一古典式三進院落,占地 1400平方米,為紀念南宋愛國英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而建。稼軒祠于1961年由李公(鴻章)祠改建而成,為古代官署型建築。 祠院坐北朝南,南北向三進院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大門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為陳毅元帥題書。門兩側,雌雄石獅各1只。 門外為照壁,門內太湖石矗立作障景。左右廂房各3間,北側為過廳,面闊3間,分別陳列當代名人葉聖陶、臧克家、吳伯箫、 唐圭璋等人贊頌辛棄疾的詩詞、字畫,院內國槐垂蔭。穿過過廳為第二進院落,兩側是抄手半壁遊廊。北為正廳3間,卷棚式頂, 門楣額枋皆飾彩繪,上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楹柱挂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匾額與楹聯皆為當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1959年撰書。廳內迎門處為辛棄疾塑像,四壁挂其生平事迹和名人字畫, 櫥中陳列有關辛棄疾的各種版本的書籍。院內植有青松、銀杏及石榴、百日紅、月季等花卉。廳後第三院落,北臨湖濱, 是遊覽休息的風景建築。西廊壁飾有扇面、海棠葉等各種異形窗。北端遊廊二層,與“臨湖閣”相通。東廊向北依次疊升,直達閣上。 每疊平台由假山堆砌。中段台上建小亭,供登樓中途稍憩。閣為兩層,上建涼台,下設茶座,可于內觀賞明湖景物。 院內秀石玲珑,槐蔭鋪地,竹景移牆,榴花溢丹。閣北水中七曲石橋,上飾石欄杆,下可通小舟。橋北接“藕亭”,六角攢尖,單檐寶頂, 亭橋相襯,亭影浮動,也為明湖一景。
  稼軒祠,在大明湖南岸遐園西側。占地1400平方米,為紀念南宋愛國英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而建。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曆城人。青年時代,在家鄉參加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起義軍,後曆任南宋地方行政長官。為主張抗金,多次上書朝廷,後被貶谪,抑郁而死。其詞作與蘇轼齊名,並稱“蘇辛”。著有《美芹十論》、《九議》、《南渡錄》、《稼軒祠》、《稼軒長短句》等。
  稼軒祠于1961年由李公(鴻章)祠改建而成,為古代官署型建築。祠院坐北朝南,南北向三進院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大門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為當代陳毅元帥題書。門兩側雌雄石獅各一只。門南為照壁,門內太湖石矗立作障景。左右廂房各三間,北側為過廳,面闊三間,分別陳列當代名人葉聖陶、臧克家、吳伯箫、唐圭璋等人贊頌辛棄疾的詩詞、字畫。院內國槐垂蔭。
  穿過過廳為第二院落,兩側是抄手半壁遊廊。北為正廳三間,卷棚頂式,門楣額枋皆飾彩繪,上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楹柱挂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匾額與楹聯皆為當代著名作家郭沫若1959年撰書。廳內迎門處為辛棄疾塑像,四壁挂其生平事迹和名人字畫,櫥中陳列有關辛棄疾的各種版本的書籍。院內植有青松、銀杏及石榴、百日紅、月季等花卉。
  廳後第三院落,北臨湖濱,是遊覽休息的風景建築。西廊壁飾有扇面、海棠葉等各種異形窗。北端遊廊二層,與“臨湖閣”相通。東廊向北依次疊升,直達閣上。每疊平台由假山石堆砌。中段台上建小亭,供登樓中途稍憩。閣為兩層,上建涼台,下設茶座,可于內觀賞明湖景物。院內秀石玲珑,槐蔭鋪地,竹影移牆,榴花溢丹。閣北水中七曲石橋,上飾石欄杆,下可通小舟。橋北接“藕亭”,六角攢尖,單檐寶頂,亭橋相襯,亭影浮動,也為明湖一景。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0/6/2007 19:05
近年来曾经游历了辛弃疾曾经生活战斗、抒发壮志豪情的地方:济南、福州、南昌、镇江、南京等地,寻觅英雄足迹,确实体会到英雄立志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慨“!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孟無垠傳送時間: 10/6/2007 19:22
多少慷慨憑誰訴
幾許豪情歸無處
滿腔壯志銷磨盡
一世英名寄紙間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6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香江浪人傳送時間: 12/6/2007 17:04
-4.jpg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7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7/2007 12:56

《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懷趙丞相經始

辛棄疾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誰來照影,臥龍山下?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待細把江山圖畫。千頃光中堆灩澦,似扁舟欲下瞿塘馬。中有句,浩難寫。

詩人例入西湖社。記風流,重來手種,綠成陰也。陌上遊人誇故國,十裏水晶台榭。更複道橫空深夜。粉黛中洲歌妙曲,問當年魚鳥無存者。堂上燕,又長夏。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8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7/2007 12:58
福州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称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现占地面积为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水面面积30.3公顷。
  西湖形成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自然湖,因福州河口盆地脱离海洋环境而生就,年代久远,演变为泄洪通道。一据史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了游览区。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制《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扩大。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使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仙桥柳色(柳堤):进入大门,长堤卧波,垂柳夹道。原堤建于1930年,宽8米,长139米,中段为桥,即仙桥。1985年拓宽堤面为18米,堤边有石栏杆,并种植垂柳、碧桃及花灌木。春来佳日,柳丝泛绿,桃花似火,远望如湖中锦带。1994年改桥为拱桥,宽10米,长36米。
  
   紫薇厅:在开化屿南,始建于1914年,以四周广植紫薇而得名。1952年重修,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
  开化寺:位于开化屿(一名小孤山)中央,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据传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知府汪文盛捐资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又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寺内昔有“十八娘”荔枝,颇负盛名。宋蔡襄《荔树谱》云:“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敢此品,因此得名”。今寺前尚有一株古荔。寺在红花绿柳、碧波为镜的湖心屿中,历来为诗人寻幽觅句的好场所。清郭雍有“金碧湖心寺,淡烟朝夕横,我来芳树暖,钟动晚波平”的名诗。清末民初,寺沦为停棺场所,1914年迁棺别葬。1947年国民党政府将寺作为伤兵医院和无线电器材库,寺内佛像和荔枝树被损殆荆1954年重新修建,1986年再次整修,与盆景园相连,浑然一体,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历年花卉盆景、根雕等展览均在此举办。
  宛在堂:在开化屿东。系闽中诗人纪念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诗人傅汝舟营建,招诗友高某等同来隐居,营建木构三楹,以诗名“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一时诗人云集,传为佳话。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为湖心亭。乾隆十三年(1748年)黄任倡议复建,在堂中设立诗龛,作为福州诗坛同人吟诗聚会之地。后来堂为洪水冲毁。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道光七年(1827年),林则徐丁父忧归家,重浚西湖,借宛在堂为办公场所。1914年,西湖辟为公园后,宛在堂修葺一新。此后,春秋皆有雅集,名人墨客荟萃吟咏。
  更衣亭:在开化屿东南。始建于五代,相传闽王王延钧每与后金凤及宫娥乘船游湖时,在此更衣休息。
  荷亭晚唱:为旧八景之一。在湖西岸大梦山麓。古时大梦山,一面衔山,三面环水,跨湖有一条长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铺,直抵万安桥(洪山桥附近),系北上通京驿道。堤的东西两侧盛植荷花,荷亭建在亭的突出地带。亭三面临湖,视野广阔,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夏夜凉风习习,荷香阵阵。古时为品茗赏荷听曲之所。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重修荷亭,将亭北的皇华亭改建为李纲祠堂。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物。
  桂斋:在荷亭西北侧。占地2000平方米。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林则徐建李纲祠堂时,在祠堂架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曰“桂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移读书处于斋后。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9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7/2007 12:22

《贺新郎·赋滕王阁》

 宋 辛弃疾

高阁临江渚,
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
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去暮雨。
但遣意西山南浦。
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
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帘歌舞。
为徙倚,阑干凝伫。
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
谁共饮?有诗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0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1/7/2007 16:41

《賀新郎·賦滕王閣》

 宋 辛棄疾

高閣臨江渚,訪層城,空餘舊迹,黯然懷古。畫棟珠簾當日事,不見朝暮雨。但遣意西山南浦。天宇修眉浮新綠,映悠悠潭影長如故。空有恨,奈何許!




王郎健筆誇翹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競傳佳句。物換星移知幾度?夢想珠簾歌舞。爲徙倚,闌幹凝佇。目斷平蕪蒼波晚,快江風一瞬澄襟暑。誰共飲?有詩侶。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1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8/8/2007 11:16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2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4/11/2007 19:41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3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4/11/2007 19:45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4 / 17 的問題討論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46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