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7/27 16:55:13瀏覽953|回應2|推薦41 | |
前一陣子,沒來由地想碰碰泥土,回味一下捏泥巴的感覺;更沒來由地挑了具有宗教色彩的菩薩法相來做⋯。其實,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潛,慢慢得理解當初似乎靈光一現的理由,因為向來自己對哲學的興趣遠高於神學,與其說是雕塑神像,倒不如說是在尋求一個完美人格的典型! 我非佛門中人,說實話,就所知玄奘法師在翻譯心經時,才開始在中國較具體地提到這位神衹,究竟在這之前,天竺當地是如何記載其出身或得道的始末,相信也沒幾個人明暸梗概!有很長的時間,在古代有關觀音的形象,是以男性莊嚴的外形為主,不知為何,後來便逐漸地被女性柔美的形象所取代,或許,改朝換代的兵燹、歷盡天災人禍的祖先,能投射的心理撫慰,也不若如母親般無微不至、無條件也無止盡的關懷吧! 這點該說是希臘啟蒙得早,還是因為以商貿為主架構的社會,和以農立國強調倫理尊卑的中國社會,本質上就天壤之別。一樣是神話,他們奧林帕斯山的諸神,個個不僅有血有肉,連嫉妒、暴怒、鬩牆或亂倫之類的事,搞得都比凡人激進,也因此,他們的藝術家能表述的空間亦變得寬廣起來,加上社會中普遍對完好的體格、智慧的追求的風氣,造就了至今仍是影響後世最鉅的文化價值。 相對於正面法則,希臘時期的雕刻作品,不僅臻至人體中均衡、協調與完美的比例,而且在動態上,經由軀幹的扭轉與張弛之間,力與美完全地體現出來。這類規範的作品在西洋美術史中俯拾皆是,學者通稱叫S形法則。(竊將圖像的胸、腰、臀部切面線定出,可較清楚律動關係) 在雕塑這件小品時,我觀察了菩薩,觀閱了歷史,順道也觀照了內心,擺脫去貪、嗔、痴、愚能有幾分?圖個霎時歡喜自在也好,方是一快! |
|
( 創作|繪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