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司法的挑戰——議殺父刺妹案
2011/01/11 10:14:53瀏覽2931|回應1|推薦9

  一則殺父刺妹的新聞,看過讓人心頭一震。行凶後的凶手主動到派出所投案,開口不談案情,先問能在獄中住多久?並且揚言:出獄後要殺死全家。公開向台灣司法挑戰!

  凶手之言令人振驚而氣憤。循其語中邏輯,自認爲只要殺人後投案,住幾年也就出來了,並無殺頭之虞。真是怪異的邏輯,這可能就是惡性案件屢抓不絕的症結。

  過往的很多案件,法官在量刑時,都會依據罪犯的「認罪態度」而從重或從輕。讓不少殺人凶犯得以借機活命。這種判例對嗎?符合不符合國民的權利?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這種(指故意殺人案)判決是錯誤的,完全違背了社會邏輯,損壞了國民的基本權利,保護了殺人凶手,會助長惡性案件的發生。

  我的答案可能會有人反對。其理由是,人哪有不犯錯的?犯了錯只要認錯,就要給他改正的機會。

  要允許別人改正錯誤,這話是對的。但是要明白,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任何真理都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成其爲真理,並不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成立。

  就拿犯錯這件事來說吧,有些錯誤是可以改的,而有些錯誤就是不能改的,或者說是無法改的。比如學生參加考試,試卷未交之前,有答錯的就可以改;而試卷一但交了,想改就是不能的事。

  肚子痛,錯吃了瀉藥可以改吃別的藥以治好了;但如果是吃了砒霜之類的毒藥,就沒有辦法改正。

  犯案也如此。把人打傷了,可以醫治;但是把人打死了,就醫不了。

  所以說,對於可以改正的錯誤,態度的好壞對後果有影響;而對於不可改正的錯誤,態度好壞其後果一樣,案件也是如此。

  故意殺人(不包含過失)這種案件就屬於不可改正的罪行,不論其投案與否、認罪態度如何……。對其嚴判,不僅要告慰死者,更重要的是:震懾潛在的犯意。

  這也是如何處理「法與情」、「法與義」的關係。對這些關係的處理不僅僅是對於案件,也涉及到政治,甚至民衆平時的交往。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有一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馬謖已經知錯了,而孔明仍要將其處斬。古人尚且能揮淚執法,情抛腦後,我們現代人更應該理性。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ang826&aid=4779100

 回應文章

掌櫃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要考慮的不應該是態度
2011/01/11 13:30

故意殺人誠然是錯誤且不可改正的,但是也不能一律都處以同樣的主刑。

畢竟殺人有很多態樣,有義憤殺人、有防衛殺人、有長期受虐而殺人…等。

刑法 57 條,有明文規定,科刑時應參考行為人的十種表象!

犯罪後的態度,是其中的一項,卻也是最容易『偽裝』的!

再者,一個長期受虐最後憤而殺人的女人,

受審時,如果對法官說:『這種人渣,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依然會殺了他。』

我們能說他態度不好嗎?

最會偽裝的,通常都是那些為了利益而殺人的黑道份子,

遇到法官就裝得一副誠心悔改的樣子,騙取同情!

其實殺人案件,是最不需要考慮行為人《犯罪後態度》的。

動機、手段、所受到的刺激、有無宿怨、行為人品行,

才是法官應該參酌的重點!

應該修法要求法官,《惡意殺人》的犯罪,

不應將其《犯罪後態度》列入科刑的審查標準中。

HAOYI(zhang826) 於 2011-01-11 15:36 回覆:
多謝光臨,歡迎常來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