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八十五萬的智商?不止是笑話的開始.而是罪過
2015/04/16 18:37:58瀏覽110|回應0|推薦0

聯合/三人成虎:公共領域的不廉價鬧劇

2015-04-16 01:53: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三億男」事件出現「張冠李戴」的大轉折,不僅說明政治人物與名嘴的噬血與草率,更顯示民眾在資訊狂潮中多麼容易遭到愚弄。然而,掀起謠言風暴的三名當事人無一就此致歉,周玉蔻反指柯建銘說謊,「二柯」則呼籲郭台銘撤告,好像他們揮一揮手就打發了大家,自己即可擺脫責任。

威權年代經常製造出讓人沉痛的社會悲劇,但民主時代更多的卻是這類貧血、廉價的個人鬧劇,打著正義與揭弊的旗號,在公共領域「演很大」。試想,這三個人拼湊了一段牛頭不對馬嘴的故事,在大眾媒體不斷播送、放大、渲染、演繹,妖魔化對手,讓觀眾看得血脈賁張、義憤填膺。現在真相大白,他們對自己製造出來的混亂與抹黑毫無愧意,拍拍屁股就喊散戲,民眾難道也只能以「誤會一場」默默走開嗎?

郭台銘有沒有捐款三億給連勝文,關鍵在就「三張嘴巴」之間,原不是難以查明的事;然而,在社會沸沸揚揚的幾個月中,卻沒有人努力找出事實真相,當事人一心只想把這個議題炒得久一點、熱一點。在「三人成虎」下,謠傳不斷被複製、擴散,許多民眾選擇「寧可信其有」,也有人選擇加入「反商」、「仇富」的聲討隊伍,以正義人士自居;相對的,民眾卻從未要求指控者提出更多明確證據,也不覺得自己有必要對真相保持「存疑」。

這樣的態度及社會氛圍,比起有心人故意造謠生事,其實更讓人感到遺憾與不安。原因是,如果公民追討的公義不必以「事實」為前提,如果群眾追求的只是公共議題參與過程中的「熱鬧」與「喧譁」,而不是企圖對社會價值與事實真相發揮鞭策和澄清作用,則這樣淺碟的公民文化,恐怕很難讓民主真正著根。在這起事件中,如果電視觀眾和眾多婉君真的在乎正義,那麼在真相大白後,他們為何甘心摸摸鼻子跟著散戲,卻不給這些假戲演員和導演一點噓聲?如果人們對具體的「不誠實」甘之如飴,對虛構的「不正義」卻喊打喊殺,台灣的民主如何會有深度?

柯文哲和柯建銘是「三億男」事件的始作俑者,但他們的表現,除了輕率油滑,更是充滿玩忽、狡詐。柯建銘明知真相如何,卻坐視反藍、仇富的謠諑在社會延燒,讓在野陣營坐收漁利,這是在刻意利用社會的無知。而柯文哲「張冠李戴」錯接訊息,藉周玉蔻之口大肆散播,表面看似無心之失,事實上對照先前他對郭台銘咆哮「我又沒拿過你的錢」,且不斷刻意刁難「三創數位」建案,可見報仇的意味甚明。根據柯建銘的說法,柯文哲在選舉前多方設法要求他人引見郭台銘始終不遂;由此看來,他指郭台銘捐款,縱非蓄意造謠,恐怕也是「恨令智昏」了。

柯建銘是民進黨團總召,柯文哲是人氣第一的首都市長,兩人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法迴避自己的責任,甚至在上法院作證前互相「套招」串證:你在庭上怎麼說,我在記者會上怎麼講。這種大膽演出,簡直把法院和民眾當成傻瓜。更可笑的是,兩人接力編出了這齣「三億男」大戲,最後竟雙雙呼籲郭台銘撤告;請問,台灣的司法和正義都能如此隨意擺布嗎?

台灣社會近年有一股浮囂躁動之氣,很容易受到微小因素的挑動與激盪,許多人的情緒天天在尋找沸騰的出口。從表面上看,民眾願意參與社會討論是好現象,有助於公共議題的思辨;事實上,易於引起廣泛討論的常常是比較淺薄的議題,尤其是在真相不明之際,群眾的情緒常常容易受到片面資訊的誘導,結果反而不利於結論與共識的凝聚。以最近一個月為例,如慈濟土地案、阿帕契事件都引發鋪天蓋地的議論,但關注角度卻日漸偏斜,只有熱度,而沒有深度。可見,台灣若不擺脫這種「政治人物放話/名嘴鼓動/網軍叫陣」的惡性循環,社會大眾永遠找不到切入公共議題的準確主軸,公共政策也只能不斷陷於游移擺盪。

「三人成虎」的故事,人們都很熟悉;但當它在台灣社會活脫脫的上演,民眾又有多少抗拒的能力?要找回社會是非,主事的公眾人物先出來道歉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godfate1&aid=2228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