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35
2015/03/20 18:33:59瀏覽69|回應0|推薦1
 

太陽花學運表現了年輕人的熱血,他們向現實政治挑戰的理想也值得肯定;但必須承認:一場運動不可能替代國政治理,簡單的口號也不可能解決台灣面臨的諸多問題。太陽花學運標舉「公民政治」,旨在挑戰常態的民主過程,然而社運無法取代常態的政治機器運作,這是必須認清的現實。

三一八學運所傳達的警訊,除了年輕世代的不滿,更大的問題是台灣民主體質的脆弱。龐大的國家機器運作,禁不起一批學生的衝擊,瞬間即陷入癱瘓,讓人瞠目結舌;究其原因,其實不是學生和群眾多麼強悍凶猛,而是整個政治體制僵化無能。其中,馬政府的懦弱首當其衝,受到了激烈撞擊;然而,立法院的怠惰卻不曾受檢討,而民進黨的投機反而受到了獎賞,實在是頗為怵目的弔詭。

在任何民主國家,占領國會都是大忌,因為這群學生雖打著「人民」的旗號,無論如何皆不能否定全國一千多萬票所選出來的人民代表。但在這場學運中,立法院卻率先棄守,讓學生占領廿多天而不以為意,可見朝野立委對於代議體制毫無珍惜之心。尤其立法院長,本應嚴正捍衛國會的尊嚴、自主與不可侵犯,但王金平的全部心思卻放在如何利用學運給馬政府難堪,最後甚至自己親自上場做球給學生,拿法案作為交易。台灣廿多年的民主化,仍無法擺脫政治體制與私人恩怨的夾纏,這是太陽花學運牽動的醜陋現實!

除了立法院,學運也揭穿了兩大政黨的「國王新衣」真相。政黨號稱「準憲政機關」,是民主政治將「人民」過渡至「人民主治」的關鍵渠道,負有「形塑公共意志」及「催化國民意志」的責任。然而,近年國、民兩黨的表現,卻是不斷在稀釋公共意志,甚至是在撕裂及分化國民意志。

國民黨一向拙於論述,也拙於凝聚支持者的熱情。去年在服貿等兩岸政策面臨外界質疑時,馬政府始終無法從宏觀大局提出有力的辯論;對所謂「兩岸政商集團」壟斷兩岸交流紅利的說法,亦無力具體反駁。更致命的是,當發生學生占領立院這樣的重大事件,行政部門卻觀望躊躇,坐視情勢惡化,甚至不知如何訴求社會大眾的支持。也因此,在學運中的挨打局面直接導致了九合一選舉的大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已體無完膚,內政上也淪為看守,難再有積極作為。

國民黨一黨的得失輸贏事小,問題在,政局的空轉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極為不利。馬政府沒有在「後扁時代」建立完整的國家方向與願景,沒有召喚出支持的力量為台灣政治經濟開拓新的願景,卻仍抱持「後李」時代的思維在為國家掌舵,嚴重失去了時空轉換的方向感,這是它的失職。近兩年社運抗爭一波接一波,表面上看是社會力勃發;然而社運在無法擺脫政治操弄下,雖然嚴重「教訓」了執政黨,國政卻寸步難行,浪費的其實是全體台灣人的時光、能量和機遇。

再看民進黨,表面上它雖大大受益於太陽花學運,距離取得執政權又跨進一大步;但不可否認,這場學運也對民進黨構成了很大的負擔。首先,多數民眾都清楚,民進黨在三一八事件中雖扮演了「煽動者」與「收割者」的角色,但它其實沒有貢獻什麼心力耕耘,它在九合一贏得很「虛」。其次,面對太陽花,民進黨喪失了政策上的自主與主動。民進黨原已意識到必須調整兩岸政策,但在太陽花風潮下,它又被迫退回保守立場,暴露其機會主義作風。第三,民進黨藉由與社運團體的應和,雖能在特定議題上給國民黨重擊,但民進黨要說服人民它具有執政能力,仍必須就總體國政提出架構性的主張和思維。這點,民進黨只有「戰略」沒有「政策」的本質,恐怕禁不起檢驗;民進黨最近的民調下滑,原因也在此。

三一八事件誠是場轟轟烈烈的公民運動,但從一周年當天重返立院現場的隊伍,不難看出是誰想把運動的成果據為己有。更值得警惕的是,執政黨的驚魂未定也好,在野黨的私心竊喜也罷,人們都必須意識到學運可以牽引社會腳步,卻不能替代國家治理。否則,浮躁的群眾加上怠惰的政客,台灣將一直陷於茫然與脫序的狀態。果若如此,下一代的前途又在哪裡?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godfate1&aid=2164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