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3 22:36:14瀏覽203|回應0|推薦2 | |
★前言: 在思考思想史報告主題時,想了許久,實在不之如何下手,眼見同儕有些已完成報告,自己就像熱鍋的螞蟻般焦慮難眠,韓非子?莊子?墨子?老子?這幾位我對他們很好奇,卻很少或從沒翻閱過原典,有的話也是從蔡志忠的漫畫略知他們的思想,但從未深入研究,最近發覺圖書館地下室是個寶庫,裡面有許多書多年不見天日,從未有人借閱,頂多被管理員或工讀生移至另一個書櫃,或被擦拭一下而已;地下室有許多心靈、勵志、宗教、哲學書籍,我在書架上尋找書籍時,翻到不少好書,但以前卻未聽聞或仔細閱讀,等眼光掃過一排排書籍時,想要閱讀的書單已排很長一串,卻感嘆時間不多,要把想看的書看完不知已是民國幾年? 在某天的午後前去圖書館尋找寫報告需要的書籍前,聽到有人抱怨在圖書館找不到書籍,但我在書架上卻發現他要寫的,其實書架上有幾本是符合他的主題,可能他未仔細尋找,而我突然想研究老子,為何一本薄薄的道德經,可以吸引這麼多人研究,其魅力經數千年的考驗歷久不衰;爸媽信仰一貫道,每週五的讀經就是在讀道德經,可我從未參與,當初總是編一堆藉口逃離,現在回想,我過去買一整櫃的心靈書籍,試圖從中找到解答,解決苦惱我已久的煩惱,但數年過去,始終未找到答案。 托爾斯泰:「人的確是需要生活的目標。但是,一個人要怎樣才能成為有行動力,有目標?人沒有辦法『給』自己一個目標。我試過無數次了,都無效。一個人所需要的不是去無中生有,而是去發現那早已存在而等待被發現的人生目標。」我想道德經或許能提供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我開始在書架尋找,來來回回,不經意地找到幾本各家出版社的老子版本,因借閱書籍有限,加上報告期限將至,無法將所有書籍借回去,只能挑幾本較有份量的回宿舍研讀。 ★研究動機: 從小到大,看了兩千多本課外書,但絕大部分通通是白話文,而且是在爸爸眼中不入流、對人生毫無意義的書籍,世界名著、中國經典古籍等書籍我涉獵很少,就算有接觸也是從蔡志忠的漫畫或世一書局當年一系列的白話文書籍得知一二,從未想去研究原典,或者認為等有時間或者未來成年甚至老年退休、閒暇之餘再來研讀,年輕時享樂、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就夠了。 成長過程中,我遇到很多事情,雖不敢說是困境,但這些問題也纏了我許久,而我礙於面子以及畏於爸爸的威嚴,不敢請教爸爸,只能從書中尋求答案,7年過去了,只稍微了解要如何面對人生的難題,但還未有足夠的智慧去解決,因而選了《老子》一書,期望能從中當頭棒喝、醍醐罐頂,讓自己能夠開竅,有勇氣與信心面對未知的一切。 研究方法: 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四本關於老子的著作,及清大彭明輝教授的部落格;因資質駑頓,苦苦閱讀數小時卻進度緩慢,有些篇章雖短,但讀數遍只稍微了解或可能誤讀老子原本意思,邊讀邊從記憶中搜索是否有人生相關經驗可與書中智慧相結合,研究文本過程中,覺得《老子》一書不是能在短時間內研讀的完,恐怕得用一生去研究,才能稍微了解其皮毛。 王國維《浣溪沙》:「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我想,身為一個知識分子,追求真理過程中,不斷地想爬更高、更遠,能更接近所謂的真理,希望一窺明月的真面目,但慧眼一開、一望紅塵,自己跟芸芸眾生一樣在這塵世中載浮載沈,看透卻無法超脫,到底要如何真正了悟智慧呢?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尚未有解答,或許經過歲月的歷練與洗滌,我能逐漸找到答案。 ★文獻探討: 老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認為自己所言所行簡單易懂,但世人因慾望、需求而迷失本性,往往捨棄最簡單的道理,去尋求複雜的一切,無疑是捨近求遠、緣木求魚,背道而馳的結果,當然離大道漸行漸遠;前幾天在書上讀到易經大師容乃公的文章,他認為能流傳千年的經典大都在口傳文學時代就已完成,他舉例到孔子述而不作、佛陀一生不立文字、荷馬史詩靠背誦傳下、聖經由門徒及後人撰寫;古人可能是透過「靈」去了解真理,而不用文字去理解,以免有誤讀的風險,透過紙本閱讀可能讓人們眼界越來越狹隘,知識取代了智慧。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言語明確表達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名稱來辨別、界定的,就不是永恆的名。道代表的是「究竟真實」。人語言能表達的範圍僅能至相對真實,這是充滿不斷變化的事物,所以永恆的道不可,也無法說。若沒有這「究竟真實」,人從何來?又往何去?我想很多事情必須自己去經歷、體會,才能得知箇中滋味,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語言有其模糊性,再怎麼表達,也無法說出全貌。 《懺悔錄》裡這麼說:「唯一真正的信仰便是信仰『自我完善』,但所謂『完善』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我又說不出來。」 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幸福緊靠在災禍旁邊;災禍緊鄰在幸福之旁。就像老師所說「禍福同體」。事情都有相對性,從不同角度觀看、解讀,就能得出不同的解釋,禍福沒有一定標準,人不轉心轉、心不轉讓時間來轉,當下是禍(福),長遠來看可能是福(禍)。 就像出版人郝明義在《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提及:「遇到再倒楣的事情,裡面一定藏著一個寶物。同樣的,得到一個再好的寶物,裡面一定藏著一個定時炸彈。」 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當大道毀壞、人們廢棄它時,才顯現所謂的仁義;有智慧靈巧的出現,才有虛偽的存在;家人失和,才看出孝慈的可貴;國家陷於昏暗亂世之際,才有忠臣的出現。人們隨著時代演變與文明的進化,逐漸形成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以「仁義」為依歸,但仁義讓人耗盡心力而不易維持,所以才會出現虛偽的假仁假義,世間因而陷入混亂。當一切都符合道,自然就不用刻意去追求道,也就不會有後來紛爭出現;一切合乎自然,就無需耗費力氣去追求。 托爾斯泰:「我相信,當所有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才能有幸福存在。」他又道:「只有當它是自我犧牲時,愛才配稱為愛。因此,只有當人懂得要獲取個人的幸福是不可能的時候,真正的愛方能實現。」 老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放棄聰明、才智,人民可以獲得百倍的好處;放棄仁德和義行,人民自然變得孝慈;放棄靈巧及利益,盜賊自然消失地無影無蹤。從小我讀了不少課外書,但我近年深深察覺,讓我苦惱也是這堆課外書,因書讓我獲得知識,使我苦惱、胡思亂想、進而恐懼得不知所以然也是源於課外書,我常心想,若沒讀這些書該有多好,就不會整天杞人憂天,而任由時光流逝而一無所獲,無力去做該做的事,恐懼、煩惱佔據了我的生活。 托爾斯泰晚年看著身邊真實地活著的人,那些沒有受過教育卻活得非常愉快的農民。這些農民承受一切的貧困和折磨,可是還能活得開心、自在。他們的無知,次次印證托爾斯泰對智力與知識的失望:愈沒有知識與思想的人活得愈快樂,甚至活得愈有價值(而非沈淪在無意義的虛榮和物慾之中),因此讓生命有意義的絕非思考與理性,而是高於思考和理性的信仰。 老子:「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聖人不必經歷、體會就能得知一切道理,不必親眼見識就能明白,不必去做、去嘗試就能成功。 萬物宇宙皆有相同的運行之道,從微小或宏觀的事物都能得出相同結論,因此明白這道理的人,只要了解內心真正的自己,去傾聽內在的聲音,去仔細觀看、推敲周遭事物,用五感去覺察周遭一切,自然而然能得知宇宙運行之道。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真正的旅程只有一條,沐浴在青春之泉的方式也只有一種,不是探訪奇鄉異地,而是藉由別人的眼睛來看這世界─一百雙眼睛就有一百種天地。」 老子:「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因舉凡一切萬物皆有其自然節奏、運行之道,若刻意去強求、控制、掌握的話,反而容易失去,所以要警惕不能刻意而為,要順其自然、符合規律,所以聖人才要去除極端、奢華、過度,讓其恢復本色,展現原來面目。經過這7年來的心靈探索,不敢說有什麼結果,但隱約得知一切皆有其因緣與一種無以言喻的節奏,讓一切運行在該有的軌道上,而一旦擾亂了,就無法得到預期中的結果,不如順其自然,若真有緣,時機到了,就是自己的;時機不對,就算強求也無法持久擁有。 清大彭明輝教授說過:「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長久持有。假如你可以分享這些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將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結論: 老子這人很神祕,多年來各家說法紛紜、爭論不斷,甚至因為「斷句」的問題,衍生出更多的解釋與爭議,在研讀過程,我不禁想到,有很多篇章,若我不看注釋或白話文,根本無法了解其涵義,甚至有時覺得連白話翻譯也奧澀難懂,頗有治絲益棼之感;我想許多知名學者窮其一生,鑽研、翻譯與解讀《老子》一書,就是想傳承他的思想,並思考應用在現代的意義。 《老子》一書各篇章都非常短,在他那時代時,老子以其宏觀視野與智慧看到了宇宙、人生、大自然、萬物的運行道理,經過思考、反省、實踐、了悟得到了「十」、匯聚其中精華,只告訴或透露旁人其中的「三」,寫下來的是濃縮後的「一」。 如今我們要以「一」還原到「十」,可說是難上加難,可能窮究一生之精力,仍未及老子思想精華的「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生命盡頭來臨前,追尋真理是沒有界線、範圍的;雖然人生有限,但追逐真理、智慧的過程中,身心靈皆自在自得、心靈澄澈無罣礙、無所畏懼,就可以從容面對人生各項難題,並無愧此生。 ★參考文獻: 書籍: 1. 書名:傅佩榮解讀老子,作者:老子作/傅佩榮解讀,出版社:立緒文化出版。 2. 書名:莊老通辨,作者:錢穆著,出版社:東大圖書。 3. 書名: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作者:劉笑敢著,出版社:東大圖書。 4. 書名:增訂老子河上公注疏證,作者:鄭成海著,出版社:華正。 5. 書名:新譯史記,作者:司馬遷原著/韓兆琦注譯,出版社:三民。 6. 書名:史記,作者:司馬遷,出版社:建宏出版。 7. 書名:史記,作者:司馬遷,出版社:商周出版。 網路: 1.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超過十年的時間埋首於哲學的閱讀、寫作與思考,年輕時受史賓格勒、柏拉圖、康德與維根斯坦影響甚深):http://mhperng.blogspot.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