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屋頂上的小孩,心得寫作
2006/10/03 22:41:42瀏覽1373|回應0|推薦1

參賽文章標題:屋頂上的小孩

一、書籍介紹:

        閃著紐伯瑞銀牌獎的光芒,奧黛莉‧克倫畢斯將死亡的灰暗,在細膩的心境調幅下,滲出絲絲穿透愁雲慘霧的希望。

死亡也可能降臨在純真的嬰孩身上。薇拉一家人靠媽媽獨立振作起來後,卻因為一場意外,奪走家中最無罪的靈魂,一個寶寶。看過分的痛楚,如何使一個母親自責頹廢;看痛人心扉的事實,如何讓小妹喪失聲音;看一場沉痛膠著的愛,如何喘息、平撫,慰藉每一個受傷的心靈,在屋頂上看日升日落的日子,朝日夕下,淺淺的、漸漸的,淡化出傷痛。

二、心得感想:

        是折騰、是疲憊,在沒有辦法因自責而獲得重生下,惋惜與嘆氣,只能將生者,一層層裹向死灰,沒有救贖,就算懺悔,也不能挽回。哀慟是人面對死亡的天性,但悲傷也是人面對死亡的死胡同。

        薇拉和小妹選擇坐到屋頂上澄澈這一切事實,憑藉日光,上頭絲薄的空氣,彷彿與世界沒有間距,但那是啞口的傷悲。連薇拉自己都不知道為何坐上屋頂的原因,連小妹也不明白自己為何無法言語,人是不是就是這樣,常常不曉得自己從何難過,或著如何難過?

老實說,我沒經歷過一場真正的死亡,或許沒有資格來談死亡真正的感受,但書中卻不斷的投影面對死亡時的焦慮、心不由衷,是抽痛、壓抑、外表的頹廢、內心的蓊鬱,都只能盲從。悲傷使我們看不清楚視野,模糊感受的焦點,載浮載沉,也就是那麼一回事。

        「這樣比較親近寶寶」是失去語言能力的小妹,在最後終於破口而出的第一句話,輕描淡寫的,卻莊嚴不失沉重。上了屋頂的原因,只是為了,較親近遠去天堂的親人,上了屋頂之後,可以捻除屋舍下,喧鬧失真的一切,唯有平靜的、舒坦的,才能感受到究竟自己的呼吸,是緩慢沉重,還是急促慌亂。

        最後就是絲絲入扣的事實了,不用害怕陰影嵌入柔嫩的心防,可以婉轉的,釋放它應有的位置,作為心城堡壘的建材,因為有陰霾,我們才能感受到陽光溫煦的存在吧!

三、延伸討論:

死亡的課題無所不在,近年來,生死的範疇已擴及生活,不再禁忌於言談。而生死之命,也不再僅是老年的衰亡,甚至是壯年的意外,青年的逝去,抑或是尚未成熟、羽化完整的個體。

面對死亡的態度,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太多的「早知道」、「如果」、「要是」…….,都是過往迷思,及毫無用處的悔悟。我想,只有大徹大痛後,才能真正換回一個平靜的心,一個理清頭緒的能力。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tai&aid=47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