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23 22:23:12瀏覽298|回應0|推薦3 | |
詩與思 菲華著名詩人雲鶴詩歌研究 摘要:雲鶴的詩歌創作可以七十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就思想內蘊而言,前期不少作品在意象結構的古怪生新和主觀化的幻想表相之下,是詩人對內心世界與情感的深度挖掘。詩人愛用曲筆,表達幽微迂迴,但又指向人的靈魂與內心深處。雲鶴的詩歌創作想像力驚人,超越日常經驗所在,語言精緻,造詞華豔奇特,詩中意境迷離惝恍,情調幽美。從思想情緒來看,前期的詩歌常透露出一種蕭索頹唐。詩人在形式方面也進行了大膽地嘗試。僅就詩藝而言,詩人後期詩歌總體表現不如前期,遣詞用語不復前期的驚豔,表達形式也漸趨平和,但詩作立足於現實,自有一種絢爛之後復歸平淡的質樸之美,一掃早年詩歌的晦澀。且後期詩作在思想深度上較前期深刻,詩歌的表現容量有所增加,詩歌情感變得更為厚重。其詩歌創作在思想內容方面的改變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詩藝技巧的不足。
關鍵詞:雲鶴;詩歌;前期;後期
一 雲鶴,本名藍廷駿,祖籍福建,菲律賓著名詩人。其人雖出生並成長於菲律賓,但作為一名華裔,雲鶴自小即接受了良好的華文教育,他於1959年漢文畢業於中正學院高中部,這一學習經歷為他日後熟練地使用漢語寫作詩歌打下了基礎。雲鶴的父親藍天民是一位菲華資深老報人,他開闢了《新潮》,這是菲華報紙的第一個文藝副刊,而且還組織了「新潮社」。受父親影響,雲鶴也非常熱愛詩歌創作。他很早就寫詩,很早就有詩作發表,而後又是從上世紀東南亞最著名的「海洋詩人」覃子豪學習詩歌創作,詩歌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 雲鶴在現代詩創作方面積極進行嘗試,並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早在上世紀五十年末六十年代初,他就積極推動菲華詩歌運動並倡組菲華第一個純粹研究現代詩創作的團體「自由詩社」,從中亦可見出其對現代詩的喜愛。1961-1962年在《華僑週刊》主編《詩潮》詩刊並編選《詩潮——第一年選》,1965年又應台灣「創世紀詩社」之聘,成為《創世紀詩刊》編委。 雲鶴詩作頗豐,上個世紀五十年代17歲的他即出版詩集《憂鬱的五線譜》,六十年代又接連出版三部詩集:《秋天裡的春天》、《盜虹的人》和《藍塵》,而後相隔二十多年,到了八十年代,詩集《野生植物》、《詩影交輝》又分別由北京友誼出版公司和香港攝影畫報有限公司出版。進入新世紀,雲鶴又陸續出版了幾部集子,如2002年菲律賓世界日報社出版的《雲鶴的詩100首》是詩人對其1995年前的詩作所做的精選集。2003年的《Poems of James T.C.Na/——雲鶴的幾首詩》被譯成好幾國的文字,2006年福建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The wild plant and others》(中英對照),2009年出版中文簡體字版《沒有貓的長巷》。
二 詩歌相較於小說、散文而言,其中的私語化傾向表現得較為明顯。詩歌作品與其說是一種文學創作,不如說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詩歌中所呈現的抒情表意是私人化的,我們從詩歌文本中讀到的是屬於詩人自己的情感與理思,體貼出來的是詩人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而一個成熟的詩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其創作必然會體現出階段性的變化。雲鶴的詩即隨著其人生的變化呈現出前後兩個創作階段,每個階段都各有特點。 且看詩人在2003的那本精選集的後記中對自己的詩歌歌創作歷程進行的簡單回顧,他說: 很年輕就寫詩。 第一首公開發表的詩,是在先父主編的《新潮》副刊上,在聽到鄰居傳來的一陣琴聲後有感而抒,題目是《紫色的琴聲》,但琴聲為什麼是紫色的?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這一首詩,我很慎重地藏著,但在有了出版這一本集子的念頭後,感到應該把自己第一首公開發表的作品收入,卻遍找不到。 進一步認識詩,是報上覃子豪老師主持的函授班之後。 六十年代寫了很多,受到的影響也很雜,弦、洛夫、葉珊、商禽、白浪萍……的影子,在詩中揮之不去。 這一時期作品中選出49首,收在第一輯。 七十年代菲國軍統,文壇沉寂,詩思中斷。這十多年空白期,對我是很重要的。因為再出發時雖然還創造不出自己獨特的音響,但相對地說,較之六十年代成熟多了。詩中的「我」,也逐漸凸現。 這段期間寫得不多,可能是創作態度較為嚴肅的緣故。收在第二輯51首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八十年代末,我寫出了自己感到最滿意的一首詩,因為這首詩不僅僅以情寫,也是以² \'BBP血寫的。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首詩也沒有收入這一本集子中。 之後,我久久無詩。是不是精神上頓然失去了寄託而形成詩思的失落?我說不出來。」[1]P.207-208 2009年,詩人「又從自己很多也很雜的詩作中選出自認為還可以的這一百五十首詩編定成集《沒有貓的長巷》,並對《雲鶴的詩100首》的後記重新做了增刪,他寫道: 進一步認識詩,是報上覃子豪老師主持的函授班後。 從那時刻起,嚴肅地走很長很長詩的巷子。巷子雖窄,但走得並不寂寞,五十餘年的時間雖長,但一步一腳印,巷中偶而也迴響著自己單調但響亮的跫音。五十年後驀然驚覺,走過的這條巷子,並不是當年起步的那裡!當年起步的那巷子,卻從未見過我的影子! …… 之後,我久久無詩;是不是精神上頓然失去了寄託而形成詩思的失落?我說不出來。但一個把詩作為生命一部份的人,再沒有也會稀稀落落地涂幾首,雖然激情已失,但作品中詩的素質與技巧仍在,也足以反映作者這段期間的心情與理念。這期間的作品,選十多首收在第一輯中。 …… 這兩段文字寫作時間前後相距八年,兩相比照會發現,雲鶴的詩歌創作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表現。六十年代是模仿學習階段,主要學習台灣如弦等現代派詩人,詩作多,學習對象龐雜,卻唯獨沒有「我」;七十年代因為政治因素,詩思沉寂;八十年代以後以一種嚴肅的態度重拾詩歌創作,終於擺脫前人的影響,詩風日漸成熟,並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風格,突顯自我的個性。而在1995年以後到2009年這段時間,或許是精神無所寄託而詩思失落,但作為一個將詩歌視為生命的詩人,其創作並未中斷,雖作品數量不多,但作為一名詩人應有的質素依然皆備。這樣我們即可以七十年代為界,將雲鶴的詩歌創作分為前後兩期。 大致而言,《雲鶴的詩100首》第一輯以及《沒有貓的長巷》第三輯中所錄詩歌可視為詩人前期創作的代表,《雲鶴的詩100首》第二輯中的詩和《沒有貓的長巷》第一輯、第二輯和第四輯中的詩可視為詩人後期創作的代表。其中《雲鶴的詩100首》第一輯收錄了其作於1958-1963年之間的詩49首,第二輯收錄了其作於1980-1995年間的詩51首,另有英譯詩9首,如《野生植物》、《鄉愁》、《瓶》、《空舟》、《小丑》、《藍荷》、《路》、《生存》等均為此期的詩作。而《沒有貓的長巷》收錄其前期詩作56首,較前新增7首;後期詩作94首,較前增加43首,在後期新增的詩作中有18首是1995年以後第一次公開發表的新作。前後兩期的作品在藝術追求、思想內容等方面存在著差異。 (未完待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