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s wrath finds little echo in Taiwan 北京怒焰在台灣激盪不起太多火花
By Mure Dickie February 9 2006 00:22 Financial Times 金融時報 譯者:Sparkle (http://www.anti-media.tw/phpBB/post_348904.html#348904)
日本外相近來提出,台灣教育水準提升是1895-1945日本殖民統治期間一項正面的遺產,引起中國方面迅速且憤怒的回應。
正當中國網民擠爆聊天室,譴責他們所看到的日本外相麻生太郎(Taro Aso)試圖將日本帝國主義合理化,一名北京官員也大聲斥喝,日本對台統治「讓台灣人民形同奴役」。
然而,這類的群情激憤在台灣並未引起太多響應,台灣當地社會大眾和政府似乎大部分都未受困擾。台灣外交部長黃志芳提出最溫和的指責,他表示,東京方面應當避免「製造爭端」。
台、中兩方天差地遠的反應突顯出,全世界最為複雜、也可能危及的政治誤線(faultline),其核心在歷史認知方面的巨大鴻溝。
中國官員和大陸人民認為東京沒有更正舊日的帝國史實,然許多台灣民眾對這些憤怒並不為所動。
台北一家保險公司代理人Frank Lin,他的雙親以前就讀於日本人設立的精英師訓院校,他提到,這些殖民者無可否認地為台灣開創「非常優良」的教育基礎。
「大陸那邊反應太過火了」,63歲的林先生表示:「那是國家主義的展現,而國家主義和現實卻是兩碼事。」
在台灣,對於任何有關日本的東西充滿興趣的跡象是隨處可見,許多台灣老一輩人對日據時期較有治理的日子感到懷念。而對任何年齡層的消費者而言,日本貨與食物都相當受到歡迎。
中國的青島啤酒甚至用穿和服、唱日本歌的廣告演員,在台灣推廣啤酒—這項策略如果在中國將被視為大大的背叛,在當地,對日本1931-1945年血腥侵略所帶來的死亡與破壞的記憶依舊縈繞不去。
但日本在台灣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1895年,日本於中日戰爭戰勝後,從滿清疲弱的統治中接下台灣,在接下來50年間,日本官員為台灣今日的現代化經濟設立許多基礎、提高台灣民眾識字率、進行基礎民生建設、也為現代化農業打下基礎。
但這並不表示台灣人一致茍同日本殖民統治。幾乎沒有人未意識到帝國為了鎮壓挑戰威權的人士而帶來的暴力,特別是台灣的原住民族。
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遭逢經濟和政治上的歧視:舉例來說,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高度侷限在相對少爭議的研究,比如醫學或者農學。
台灣的殖民發展也明顯地依附於日本經濟之下,「日本人提高了識字率、建設農業…(但)他們這些作為有自己的目的」,林先生說道。
這些細微觀點對北京是少有吸引力,對於麻生太郎指出日本對台灣教育成功的影響,北京方面譴責其為「過度美化日本軍事侵略的邪惡一面」。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人的憤慨反映出意欲降低共產中國與民主台灣在過往經驗上的歧異,他們宣稱擁有台灣主權。
但北京說詞的目的也在掩蓋台灣人對於日本統治感到相對正面的一個關鍵原因:他們認為大陸來的領導政權更加糟糕。
許多台灣老一輩的人把日治時代的紀律和秩序,拿來跟國民黨官員與士兵的傲慢和陰晴不定作對照,國民黨政府在1945年日本退出台灣後接掌該島。
來自中國的政權—國民黨在1949年撤退來台執政後,緊接著是對異議份子血腥的鎮壓,國民黨帶來一整個班底的大陸領導階級,他們經常瞧不起本土人士。
「你可以說台灣人把日本人當狗,但狗至少還能保護你的身家安全…而豬只會製造髒亂」,一位台北居民說:「許多老人家對日本人有好感,對大陸人就沒有了。」
這類情緒激起對台灣正式獨立的渴望,雖然北京一再宣稱台獨將引發戰爭。但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讓島上許多民眾對日本抱持更多同情。
台灣對麻生太郎言論抱持的溫和態度反映出,在面對中國侵略時日本是個可能的保護者,台灣大學政治學學者楊永明指出。
在去年日本和美國同意台海和平是共有的安全目標後,這種想法獲得強化,「許多台灣人很容易認為,在對中國侵略或威脅說不時,日本是站在我們這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