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8 15:57:16瀏覽491|回應0|推薦4 | |
前幾天在旅日作家劉黎兒的一篇「賞櫻的流儀」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日本人對櫻花的看法,讓我一直以來對日本人尤其是一些大作家的「櫻花性格」更加有某種的感嘆。文章一開始就提到說「日本自古以來就是『花要櫻花,人則要當武士』」,想像把櫻花與武士列比,真的讓櫻花有那種壯烈的感覺。我是一個不太懂得賞花的人,但印象中曾經在華盛頓DC的春天,看到二排盛開的櫻花樹,樹下的草坪散落一些櫻花花瓣,的確是美得很壯觀但也帶點哀淒。 「賞櫻的流儀」文章末了寫道:「櫻花有如此的力量,從盛開的花感受到花的精靈以及生命的絕頂,便會覺得甚麼時候死都可以…….所以木尾井基次郎讓昭和文學為之戰慄的『櫻花下埋著屍體』一句,其實不是木尾井看到了死,而是看到了盛開到極點的櫻花,與自己日益衰竭的生命對照,而對於櫻花更激情嚮往吧!」 作者上述的看法我頗有同感,日本人尤其是一些大作家他們常常有那種我所謂的「櫻花性格」,也就是他們很嚮往櫻花在極盛時就掉落的那種壯觀,他們無法忍受自己的文思枯竭或日漸老去,到最後他們甚至採取最激烈的手段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川端康成的自殺有人說與他身體違和有關,但很多人研究說是他無法忍受自己不能突破創作的瓶頸,因此最後就自殺了。我曾經看過三島由紀夫的一篇文章,他提到他很羨慕英年早逝的明星詹姆士.狄恩,三島還說若他不是還未達到自己的一些預訂的成就,他早就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因此他後來的自殺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其實文人一向多愁善感,古今中外的文學家走上自戕之路者可說不少,但仔細去看日本文人似乎更多這樣的傾向,因此我常很感嘆他們這種「櫻花性格」。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