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文遊記選讀[二] 唐宋名篇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2012/02/02 21:45:02瀏覽3991|回應1|推薦11

《遊褒禪山記》王安石  文苑配樂誦讀 sound.gif

襃禪山,亦謂之華山浮圖慧襃,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襃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葢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葢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什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葢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予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囘深父;予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遊記,寫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當時他34歲,正在舒州任通判。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遊褒禪山后,寫成此文記遊,並抒發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兩段是記遊,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遊賞的過程。中間兩段是借遊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最後一段,補敘同遊者的情況。


1段緊扣題目,說明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以及辨釋“花山”之“花”乃“華實”之“華”的誤讀。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遊覽的行方。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証山名為歸依,在內容上環環相扣,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了伏筆。


2段則全是記遊。先略述了華山前洞與后洞的概況,突出它們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徵︰前洞平曠,遊者眾,后洞“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可以說,前洞是賓,后洞是主,作者本來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詳寫遊后洞的經歷。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這種景色都在險遠之處,即“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作者本應繼續尋幽訪勝,進一步領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卻因聽了怠倦者的話,怕火把燒盡,而退出洞來。作者事后悔恨萬分,因為當時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未能極盡遊賞之樂。一個“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議論。


3段集中抒發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體會。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自然地轉入議論。作者先借托古人,說他們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魚、鳥獸,往往有所得,是因為他們能堅持不懈地對事物進行深入的觀察與思索,所以沒有探索不到之處。以古喻今,可見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須有這種堅毅的探索精神。因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要看到這種奇景異觀,“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須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再應有足夠的力量,還要具備可資憑借的物質條件,只有具備“志”“力”和可以輔助的“物”這三者,才能達到預期的境地。而在這三個條件中,“志”是最根本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達到目的,也可以于己無悔,不為人譏。這便是作者遊覽華山的心得體會,它具有十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4段,與第1段仆碑文字和讀音問題相照應,由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作者從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


5段,是古代遊記的慣用格式,即交代同遊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從而收束全文。

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偽存真的嚴謹態度。這便是本文所煥發出的思想光輝,正像梁啟超所說︰“荊公則學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學,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堅持,才會最後取得成功。這篇文章從這方面也給予我們許多啟發。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an6116&aid=6081091

 回應文章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王安石如秦始皇, 毛澤東, 蔣介石, 至今無定論
2012/02/03 01:38

今之論者, 皆以王須負一切責任,
卻故意略過王不過人臣,
如無帝王支持, 怎能作事?
權責相當, 應就事論,

梁啟超之言,是也.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裡唯一沒有遭逢貶謫他處的人。


王安石推行的變法,歷史上的評價多有不同。

司馬光對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進行了肯定,而對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進行了全盤否定。

北宋時期,其反對派就以修史的方法進行批評,
朱熹多次批評王安石及其後學:「學術不正」,「壞了讀書人」[7],
但是朱熹對王安石個人是給予了相當肯定的[8]。

[编辑] 南宋至晚清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銳行變法,
但因性格、運氣、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其人亦被舊黨標上「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所促成的黨爭更加速了北宋亡國。

例如梁啟超曾評價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外20世紀俄國共產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列寧稱讚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11]。

按黃仁宇先生的說法是他可以把中國歷史一口氣提前100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AE%89%E7%9F%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