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古舞
2011/01/14 21:24:15瀏覽509|回應0|推薦1
盘鼓舞



《三国演义》插曲 - 盘鼓舞




《三国演义》插曲 - 佾舞


《三国演义》插曲 - 傩舞


《三国演义》插曲 - 踏歌



《三国演义》插曲 - 角鼓踏歌


《三国演义》插曲 - 龙凤剑舞



长绸舞



敦煌舞蹈--伎乐


顶碗舞


蒙古長調 歌舞




呼麦乌鼓 蒙古族民歌


文章摘自網路

中國古代燦爛的舞蹈
中國的舞蹈在周朝,奴隸制的鼎盛期和逐步向封建制的轉化期,有著重要的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革。舞蹈的祭祀形式雖然被沿襲下來,但功能卻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娛神而走向娛人。

舞蹈的流傳受到諸種復雜因素的制約,隨著社會的發展,樂舞領域內也出現了新樂、古樂之爭。西周王室的衰落使雅樂終于禮崩樂壞。不過,這不僅是因為政治、社會的因素,還因為雅樂形式的僵化,逐漸喪失了活力。與此同時,卻是民間歌舞的空前活躍。《漢書﹒禮樂志》載“周室大壞,諸侯恣行……桑詢、濮上、鄧、衛、宋、趙之聲并出”。從中雖明顯地反映出作者的不滿,卻真實地記述了禮崩樂壞后民間歌舞興起的景況。此外,這一時期由于專業歌舞隊伍的建立和擴大,舞技、舞藝的提高以及皇室貴族對樂舞的重視,也促進了表演性舞蹈藝朮的發展。

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的西漢,經濟發達,藝朮繁榮,中外樂舞交流廣及西域、東北、南海……宮廷樂舞及各地區民間舞蹈蓬蓬勃勃。《后漢書》中對于這一時期歌舞興盛的描述頗多,可謂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或即興起舞抒發感情,或蓄養倡優觀賞舞藝,歌舞之風盛行,几乎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至今我們仍稱搜集民間的藝朮素材為采風,就是由此流傳而來。樂府的進步性還在于正樂之外另設散樂末部,或稱俗樂。既對民間歌舞藝朮進行加工,又盡力保留其生活氣息,這對舞蹈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漢代的獨特貢獻。

目前舞蹈中常見的雜技性動作如軟功、倒立、空中翻騰等,可從百戲中找到它的淵源。漢代“以舞相屬”的自娛性舞蹈和即興舞蹈很興盛。《史記》曾記載漢高祖劉邦平叛勝利回師過沛,乘酒興高歌起舞:“大風起兮去飛揚,威如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傅毅的《舞賦》對這一時期的諸多舞蹈形態作了傳神入微的描繪:“若俯若仰,若來若往……若翔若行,若竦若傾……”使我們得以想見狂放、豪邁、氣勢恢宏的漢代舞風。

西晉有《清商樂》為俗舞之總稱,在太康年間樂舞曾有過發展,但經過了永嘉之亂,宮廷樂舞的隊伍散亡殆盡。東晉時,把漢魏傳統的樂舞文化帶到了江南,促進了南方民間舞蹈的發展,《吳歌》、《西曲》盛傳于長江流域,南北戰爭使大批舞伎落入民間,客觀上促進了舞蹈文化的普及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傳統舞蹈注入了新鮮血液,孕育了新的種子,盛唐樂舞的高峰因此而建立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上。

從縱向看:上溯周秦漢魏、兩晉南北朝,唐代可謂集歷代樂舞之大成,并有所創新﹔下至宋元明清,絕大部分受到唐代舞風之影響。從橫向看:唐代的外交關系最廣泛,相互往來者計有:拂林、天竺、波斯等。各民族交往也很密切,如高昌、吐蕃、吐谷渾、南韶等地的人經常來到中原,漢人也往來于少數民族地區。民風、習俗相互影響,形成文化滲透,因此唐代舞蹈又可謂集各民族優秀舞蹈之大成。此外王室、官署很重視舞蹈,所設專業舞隊,最繁榮時達九百余人。隨著才華出眾的舞伎被選入宮,使丰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憑借宮廷優越的條件而得以提高和發展。

樂是泛指宮廷樂舞。又因其規模大小、演出的場合,分為立部伎和坐部伎,與漢舞風相比,前者更具中原氣息,而唐舞則附合了異域色彩。前者是堂外演出大型群舞(有如我們現在慶典活動中的廣場大型歌舞),后者則是堂內演出小型歌舞(有如劇場里的小型歌舞晚會)。
坐、立部伎為宮廷長期積累了保留節目。至今史書中多有記載的有:歌頌唐太宗武功的《破陣樂》﹔頌唐太宗文德的兒童歌舞《慶善樂》、《聖壽樂》則是用大型舞隊擺字的舞蹈﹔此外還有為歌頌武則天而作的小型舞蹈《長壽樂》、《天援樂》等。

一個體魄強健的人以極好的消化力吸收了丰富的營養而強壯了自身的肌體。
宋代宮廷樂舞的規模、水平、氣派顯然不可與唐代同日而語,但是民間歌舞卻如異軍突起,非常活躍、興旺。

宋舞對唐舞的繼承卻在變革中有所發展。如宋代《隊舞》并非唐代同名舞目的復制,而是繼承了唐代表演性舞蹈(健舞、軟舞等)之精華加以發展的。它加強了故事情節、丰富了內容,并把大曲和詩歌朗誦結合起來,更利于抒發感情。此外,唐代有名的《拓技舞》、《劍器舞》均為獨舞、雙人舞,在宋代發展成為《隊舞》──群舞。這一形式還流傳到民間,與宗教祭祀、農閑娛樂結合起來,成為民俗民風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久盛不衰。
元代雜劇崛起,但仍有少數舞蹈精品頗負盛名,流傳久遠。

明代的宮廷禮樂,宴舞主要是行儀仗、排場之功能,除此之外,屬四夷樂的兄弟民族舞蹈和百戲歌舞雜技等也進入宮廷表演。

清代是女真人的后裔──滿人建立的王朝。其宮廷宴樂具有濃郁的滿族色彩。
尤其是作為綜合性藝朮的戲曲興起之后,舞蹈漸漸失去了作為獨立藝朮的方式存在。不過作為戲曲中重要構成因素的舞蹈,依然存在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自身的規律性。
戲曲舞蹈在長達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古代舞蹈的優秀傳統,融匯了民間舞蹈及雜技、武朮之精華,經過歷代名藝人的雕琢、創造,已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表現手法和訓練、表演體系。它在提煉生活,處理節奏和舞律,運用服飾、道具及深刻的戲劇性和刻畫人物的生動性等方面堪稱精湛、完美,是中國舞蹈寶庫中十分珍貴的遺產。

80年代,興起了深入挖掘古舞的新潮,繼而也出現了一些以身韻為語言體系的古典舞作品。它與直接從戲曲脫胎出來的古曲舞相比較,在動作的幅度、力度和空間造型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也更加舞蹈化了。但是,尚不夠成熟、完整,或許經過若干年的丰富、發展并加以傳播普及之后,有望成為當代具有獨立體系的中國新古典舞。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an6116&aid=479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