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期待秦始皇<陰間圖書館>之出土
2013/10/06 23:30:12瀏覽336|回應1|推薦8

期待秦始皇<陰間圖書館>之出土

 

回想當年秦王朝之始皇帝,憑其權勢肆無忌憚的驅遣 70多萬人(最多時是80萬人),為他工作達340年(38年),營造成山秦皇陵,是何等艱辛、何等的奢侈?但是事隔千年,根據部份已挖掘出的文物,卻已足夠全世界的人們,匪夷所思、驚奇連連!歷史,真是充滿著詭譎多變。那個年代,眾多百姓的不幸,到如今卻竟然,成為中國人的財富與榮耀,這又是多少的無奈與傷感、及何等的豪情、何等的尊榮!不也是相當的弔詭?

 

如今龐大的秦皇陵區,尚未完全被挖掘的是占極大部份。這不禁會讓世人猜測,也教你我如何能去想像,到底還會有什麼文物?多少當年不知名的奇珍異寶,會被完全收羅殆盡,而被盡納於深不可測的地宮之中?不說是秦始皇的陵寢地宮,光是周圍那些的陪葬坑及陪葬墓,就不知有多少,千千百百神秘的坑,尚待我們去挖掘與探索?

 

話說秦皇陵分地上建築與地下建築,所謂的陵園、封土及地宮。

 

陵園

 

陵園是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 3870米,外城垣周長 6210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爲 56.25平方公里。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爲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陵園以封土堆爲中心,四周陪葬分佈衆多。

 

封土

 

封土則一貫是以夯土夯築而成,被分成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 25萬平方米,高 115米。但由於因年歲達二千多年,又經歷風雨侵蝕和人爲破壞,所以現在的封土底面積,約爲12萬平方米,其高度也僅盛下爲 87米。

 

陪葬坑

 

陪葬分佈衆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一、二、三號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多年來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數十年來秦陵的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便多達10萬餘件。七號陪葬坑中,有15件姿態奇異的陶俑,和 27件青銅水禽等罕見文物。南北向過洞及其廂房和壁室中,還出土了15件姿態奇異的陶俑。另外尚有無數的陪葬墓等,多達600餘處。

 

地宮

 

2002年以遙感勘察,確定地宮中心點深度達30米,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高度 15米,相當於四層樓高建築。地宮的封土堆上發現嚴重的汞異常。勘測結果地宮中不僅有水銀而且藏量非常巨大,推測可能多達上百噸。墓室底部東西 80米,南北寬約 50米。陵寢,有如一座足球場。

 

這不正驗明出,司馬遷在《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爲燭,度不滅者久之。」這不正反應出歷史記載的真實性。水銀除去作為象徵自然之海、洋、江、湖、河、川之外,另一功能就是「防腐」了,這又是何等的科學呀!

 

陰間圖書館之出土

 

秦王朝,雖然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才不過幾十年之歲月,但確是中國歷史上,是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則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足足穿越了三層地下水)。雖然都是勞苦大眾的心血,但也算當今全人類共同的財富(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目錄。)兵馬俑博物館等園區,還於 2002年榮膺中國 四 A級旅遊景區。

 

雖然已經有如此驚奇的出現了,但是我還是會貪心的再希望:當初秦丞相斯,所建議收羅各國之宮庭或民間藏書的同時,是否也不忘會各複製出一套(因為聽說正本給焚書坑人掉了),並也曾規劃建造有一座地下圖書館呢?好好的收藏保護起來。 最好是如銅馬車一般,採用精緻的金屬製作而成。

 

這個假設,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是假時,也就無所謂了,算是種戲言嗎!說著玩玩,開開心的好事一樁。但是可能性,如果是非常的高,那我們要想的、要做的事兒,可就多著呢?

 

一、首先就是,絕不再允許,文物之挖掘有所損壞

 

許多出土文物之所以會變質,最近江西靖安縣東周墓葬(在屍骨上發現有呈松枝球狀的綠色結晶體。經一週後顏色由綠轉黑,竟出現碳化現象。在馬王堆和鳳凰山167漢墓等屍骨中,也發現少量白色晶體。經過研究是一種奇妙的氨基酸晶體,存在有待深入研究的人體奇特現象。它們之所以會變質的原因:還不都是「因曝露於陽光與空氣使然」,兵馬俑身上的色彩不也就是相同的下場。

 

今年北大,受贈海外一批竹簡,名曰<西漢竹簡>。去年清華,也接贈一大批竹簡,命名<清華竹簡>。據報前者有效字,原本有 3300枚的竹簡,經整理後可辨視達 2300枚左右,有 99% 完整的《老子道德經》。那消失的一千枚的字,將永無存在之日了。後者有2100枚,含有《尚書》多篇,是今本所沒有的。這些簡冊、文章將不知有何要義與真理,但可肯定的是,那全然都是我們的老祖宗及菁英們,在春秋戰國那苦難混亂的時代裡,以血淚與性命之無上的代價,精彩勾勒及極力喚醒的思想結晶的奧義。我們多麼的百般期待,它們能夠安然無損的出土。因為我們祖先過去生活的經驗與智慧,多少是可以做為當今社會上,人類由於陷入豐碩的物質文明之方便與享受,而導致出精神上的匱乏與迷失,突破世間窘局之擬補與參考。

 

可惜老祖宗對於天、地、人的和諧,自然與人文衝突的省思,豐富的思維著作,絕大部份是因為無情戰火的蹂躪,而永遠的消失不見了。今日若能再從考古中給挖掘出來,那將是人類何等的幸運?所以我等更應該,小心謹慎,慎用科學之方法來挖掘與保護才對。

 

二、夜間進行挖掘

 

這些難得的發現,許多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我主張、我認為,面對如此珍貴的古墓,一定要學那些盜墓賊一樣,進行「完全的夜間挖掘」。「完全的夜間進行挖掘」,對於盜墓賊來說,是最簡易不過了,他們乃是為了要避開現場犯罪之証明而使然。但是我所提出之「夜間挖掘」作業主張,乃是為了保護古墓文物之必要過程,一種合乎科學化方法之必要作業。才能全面保護得住,那些世人所共同擁有之財富 ,當今更是以秦皇陵為首要了!

 

三、完全密閉式、隔離式的挖掘

 

這是一種最先進的方式。以紅外線及銀幕探索,初步得知之文物完全不攜帶出來,人員穿著與外界隔絕且有如輕便之太空衣,不讓陽光下有害的條件如 : 各類的細菌、霉菌、溫度、空氣與光害,就在裡面進行各類研究。就像是對金字塔的考古,用機器人方式,在黑暗中,完全沒有破壞的狀況下,進入墓中方便作業 ( 其實他們只是局部實施而已 )。以上是大型墓葬,如屬小型者,則採整體保護。

 

這構想有如打撈「南海一號」,以「沉箱」把船與週遭泥巴全建構挖了起來,( 整體打撈出水的方案,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這艘 800年前的沉船,造船工藝的精湛,不僅在當時的中國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全長 30.4米,寬9.8米,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年代中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遠洋貿易商船。雖歷經 200多天,才完成裝載的「南海一號沉箱」辛苦工程,但能確保安全的進入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內,不就是我們以完整無損的最佳方式,而完整打撈成功的 !

 

當然費用是驚人的,但是只要想像與尊重那無比珍貴的文化與文明,卻也是金錢與時間所永遠買賣不到的,那不就能釋懷了嗎 ? 也算是一種驕傲。不然就不必再挖了,但就是會偏愛,那些僅為一己之私利,而胡作非為 萬惡的盜墓賊 !!! 除此弊病之外,我想這樣的方式,將會是多麼的先進、專業、敬業與偉大。這種標準足堪讓考古界所效法, 也將不會受到我們的後代子孫,永遠的咒罵呀 !

 

結論

 

以上的難題還是留待以後,再說吧!我們的夢 「秦王朝的地下圖書館」終有出土的一天。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小余susan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07 23:15
文化價值的珍貴資產無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