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3 21:46:47瀏覽261|回應0|推薦13 | |
「陰陽合和」在《易經》上,可以是剛柔有體;在該書上說可以是駕馭事情;在《黃帝內經》理論上,可以是治病求於本。因此他將之應用於遊說術、人生哲學上「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與<素問篇>上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剛紀,…,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很是類似的,亦是奇妙無窮。《易經》取陰陽來卜卦、問吉凶,指點人生迷津,以當作人生與為政之明燈;<素問篇>則取陰陽,來醫人治病。他則取陰陽,以建立縱橫術的根本理論之基礎,進而來教人遊說與為人處事,也都能駕輕就熟。依此努力學習與應用之,則人人都可能有所成就,一番珍貴的人生。 「陰」不是一般的看法,以為只是「陰險」、「耍詐」,不堪入耳的所謂「邪惡」那麼之汎道德。原本看似如此之單純的觀念,卻讓人稱智聖的、得道的:他讓我們更加明白,那才是聖人的處世原則與做事方法之一。能暗地裡的、靜悄悄的,小自將兩造或多方人馬,複雜難解的利益糾葛之事,給加以喬好了;大至把國家大政,如:內政、外交、軍事、經濟等,一切都無聲無息,安排得十分妥當。無怪乎該書,會演繹顛覆出千古名言的話來:「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國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一位真正有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全方位之世紀領導者,絕不是只有號稱仁義道德之舉,而是徹底由衷的發自百姓內心的一句話-「你好神」! 那才是我國古之哲人,所推舉號稱的真正之「聖人」! 他居然以「神明」,比喻聖人之用「陰與陽」之原則來成功辦事,而屢次受到百姓的敬重與讚揚。以如此「超凡潔聖」之名詞,還不厭其繁的在同一篇章裡面,使用達三次之多,不是充分表示出他個人,也深深的被感動到了嗎?才會如此萬分的讚嘆。翻開我國古書,從來就沒有一本,如此直率地歌頌著聖人用「陰」之辦法。故此,它便能夠指導世人,出走出陰暗之人生。或遇上呆滯不前、或沉悶、或迷失、或是初看是暫停與退步,卻可能是另一次躍進與進步的開始。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柔若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俗語說:「滴水可穿石」;都是屬「陰」之寫照。是的,如此之人不稱他是「聖人」、是「神明」才怪!其勇氣與智慧,正是縱橫家「思辯人生」之寫照。真是令人拍案叫絕,驚嘆不已呀! 人的存在得有「陰陽奇正」意識形態互異的正反之個人或團隊,碰撞、磨擦、合作,才算是合乎自然天道的巧妙設計,也才能彰顯出:由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所交織而成的幸福、快樂以及悲傷、苦難,彌足珍貴的真實人生。不管是個人或群體,都得接受人、事、物混合,所發生的一切紛爭、矛盾、挫折、失敗的事實。都有轉環餘地。他告訴後人,可以經由「學習、成長、溝通、遊說」的一系列努力,便能夠解決問題,而可以「轉敗為勝」、「功成名就」、「富貴榮耀」乃至於「成聖成賢」、「修真養志」,都是有方法可加依尋,一種積極有為的「進取人生」。 然而,由於我們當今所處的世界,因為過於強調科學發展,使得以物質為重之「器文明」的主流意識,一時之間攪亂了「陰陽虛實」之本質,而影響世人,普遍造成了錯覺。誤認成,過多世俗之假「虛」的生活方式,是真實世界所要追求的幸福(真「虛」)人生,以為那才是「實質」生命之必須品。終至於,使得我們花費過多之心力,於假虛之追求上,而錯失過多邁向真虛之境域之每一次的契機!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