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4 02:52:21瀏覽888|回應0|推薦5 | |
《兩岸史話》蔣經國時代政改祕辛 貼身隨侍十四年 宋楚瑜談蔣經國改革之路(之二)2010/12/01 | 宋楚瑜經國先生下鄉探訪,從不在現場宣布政策和措施,一定回到台北後,由相關單位宣布改革的新作法。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他的下鄉成績單。 當他祕書的人要把類似小型聚會的賓客與陪客名單、功能表等細節記得清清楚楚,他講過一次後,下回就要試著自己擬好或安排好。如果做得不錯,少有直接稱讚,最常說的是「辛苦你了!」。而要有準備的是,將會有更重要的任務,逐步地交給你。 幕僚招搖 立即走人 經國先生對近身幕僚鮮少當面稱讚,對近身幕僚的言行卻管教甚嚴,當你參與的事務愈來愈多時,要特別小心,這時候同時在考核你的忠誠、廉潔和能力。不要說是近身幕僚、就是普通部屬,如果有一點點在外面招搖,或有任何加油添醋、報喜不報憂的狀況,就會被疏遠。更別說被發現手腳不乾淨,那一定立即走人。 舉個例來講,經國先生愛下鄉探訪民隱。既是要探訪民隱,自然不准大張旗鼓,到場大肆歌功頌德,因此事先保密到家,以免被下級官員事先布置蒙蔽。所以當時經國先生下鄉都是輕車簡從,一台前導車,一台廂型車就出去了,也沒有警車開道,不搞排場。 即使有安全人員,布置務求「隱而不露」,警衛不小心要是太囂張、動作太大被看見,尤其是阻止民眾接近他,當場不會發作,回到台北,警衛組長或侍衛長一定挨「K」。 記得有一次我隨經國先生到馬祖,上岸之後,有一輛警車開道,我當時就知道大事不妙,回台北後不久,相關首長就被調職,未再重用。經國先生的理由是「戰地還搞這一套」。但他也對貼身警衛們很好,每年過年必定與他們親自餐敘,安全局還會送他們一塊小金牌,只有兩錢,刻有「盡忠報國」字樣,作為一種識別與獎勵。 以身作則 不晤老友 經國先生律己很嚴,律下亦嚴,尤其在清廉這個部分。他有一位好友王新衡先生,他是經國先生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時代的同學,王老親自告訴我,他在俄國曾抱過蔣孝文,由此可見兩家關係之深。 王新衡先生當過亞洲水泥公司常務董事(與徐旭東先生的父親徐有庠先生共同創立),經國先生上任行政院長前幾天,跟他聚餐,當面明白的跟他說:「我接院長後,要推動公務人員十誡,其中一項是不交際應酬,而我必須以身作則,所以就不方便吃飯、喝酒、見面了。」後來真的從未再與王新衡先生會面。 但經國先生並非僅僅嚴格御下而已。他對部屬的關愛也十分貼心,他不只一次以私人金錢資助部屬出國深造,夏龍與王家驊是我親眼見過的例子。家父罹患癌症,必須送美就醫,他知道我薪水不高,於是就下了個便條,用他私房錢補助家父醫療費用以及我護送家父赴美來回機票。 我就是在這種環境與過程中成長的,在一次次考核中,經國先生逐漸增加我的工作任務量。我開始參與一些特殊的國際聯絡事務,我奉命持經國先生親簽信函、以他私人祕書身分去美國與雷根新政府接洽。而在經國先生執政期間,我長期負責國內外文宣。 到了黨外反對運動出現,我則參與黨外人士溝通協調。到江南案發生後,經國先生叫我參加情治首長例行會報,會後一五一十向他報告。以確保情治訊息通暢正確的傳達。但他從未讓我介入情治單位人事,只談事不談人,我也成了主政者與反對人士溝通的重要管道。 權責分明 體察基層 在經國先生執政期間,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對於如何在發展與穩定間取得平衡,經濟學者間亦有不同意見。經國先生的作法是:連續約見各派經濟學者,每個人一見就是一到兩個小時,而且不止一次,很深入的對談,不是摸摸頭,而是透過不同意見的交叉比對,他自己已對各種作法的可能影響了然於胸。最後再找相關部會擬定政策,拍板決行。 為了油價問題,經國先生對我說過一句話,後來成為我做台灣省省長的施政指導原則,「政府不要跟民眾斤斤計較」。他常說,他不是經濟專家,但他能瞭解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真心誠意、自然平實,這是經國先生的正字標誌。 而且經國先生就算對什麼政策有意見,也不會跨過行政院長直接命令部會。他每周都會撥一個下午時間,與行政院長孫運璿與俞國華充分交換意見,將上周的問題與下周的議題詳細討論,溝通有了共識後,這個政策才會出台,所以很少有朝令夕改的狀況發生。 每當重要的關鍵時刻,他才會親自出面召集核心財經官員會談,參加的有行政院長、財經首長,會後一定有重要宣示,指示方向和原則,至於實施的細節,另由主管機關發布,權責分明。這從他擔任行政院長時,就是如此。經國先生下鄉探訪,從不在現場宣布政策和措施,一定回到台北後,由相關單位宣布改革的新作法。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他的下鄉成績單。 但經國先生也不會只偏聽高層官員的意見。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政策決定改革以肥料換穀,他到民間時常聽取農民反應,對政府多年來的這項政策感到不滿,他就先找行政院研考會組成專案,到民間普查民情,並檢討制度的缺失。 經國先生並親自約見專員、科長,直接面對面瞭解實情之後,他才以行政院長之尊約集各方開會,他親自檢查會議名單,甚至要求把台灣省農林廳管肥料的最基層官員都找來,親自搞清楚來龍去脈才下決策。 (待續) Source: 旺報 20101201 http://www.pfp.org.tw/news/news_detail.php?gid=1&id=1271&p=1614 *相關閱讀*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