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3 11:51:11瀏覽580|回應2|推薦31 | |
●以下文章,引用自: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TADA) Facebook
老老照顧多艱苦 社區加入共支持 國際失智協會執行長去年訪台時說:
美國人在討論到「你最怕得到什麼病」時,失智症(阿茲海默
症)打敗其他疾病,是恐懼的第一名。
現代醫學還未能完全對抗的重症有許多,
但失智症病情進展的不可預測性,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活愈久愈害怕,
是對患者和家屬帶來重大
壓力
的原因。
尤其失智症初期,病人還保有很好的生理功能和認知能力,當然也有能力自殺。 近日發生在草屯輕度失智阿公與妻子雙雙自殺,除了壓力,
還反應了老化社會中老老照顧家庭的困境。
夫妻中如果一人罹病, 配偶常是第一順位的照顧者, 那怕兩個人都老了、體能也正在退化中。 而照顧者很容易因為心力交瘁及責任感,出現憂鬱症狀; 即便已超過自己的負荷,仍然無法放心家人。
多少照顧者自殺、殺人的悲劇,都是在這樣恩愛夫妻、孝子孝女的家庭中發生。 日本進入高齡化社會後,長照保險的前階段發展是鼓勵機構設置。如傅柯所示:把病人放到看不見的地方,其他正常人才能繼續安心地過自己的生活。
長期下來除了造成長照保險的支出巨大黑洞, 也對「照顧的人性化」發生質疑;2009年後的政策已開始轉變為居家為主、機構為輔的照顧模式:
尊重高齡者在家終老的意願,加強提供各式居家或機構接送、強化獨立生活能力的服務,不再以機構安置為主要選擇。 台灣文化或情感因素,許多出院後想在自家中生活、或不願家人進入機構、想要自行照顧的家庭,
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社區照顧的資源配置不足; 僱用外勞會帶來更大的的不確定性,其實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以失智症照顧來說:
瑞智互助家庭是激發家屬互助式的方案,額外投入服務人力
少、家屬滿意度高,但許多家庭是遠自外縣市而來;
並非他們捨近求遠,而是「家裡附近沒有這樣的服務」。
如果社區內沒有可近性的資源支持、使用,
等到這些互相照顧的「夫妻」變成相依為命的「老夫老妻」,
就算想活,又怎麼能獨自撐下去? 在家庭內多關心獨居的父母狀況,社區內連結可利用的據點人力, 以共同照顧的概念進行關懷陪伴。
未來的長照服務如果無法傾聽照顧者
真正的需求,
發展綿密的社區服務網絡,
衛生署規畫中的-
各區廣設收容機構或許解決了一般人的
愧疚感,
但無助於減少這樣的家庭悲劇。
●以上文章,引用自: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TADA) Facebook
-對於仍保有很好 或 部分的 生理功能和 認知能力的失智症長輩而言, 因大多的長輩自己都還有家, 如果就這樣送入機構式就養,容易讓失智的長輩感覺, 打拼了一輩子, 結果後來卻換來連家(與財產)都沒了的感覺或錯覺, 也難怪 ,有大多接受機構式安養的長輩,容易萌生"想不開的念頭". 這點老人家的感覺,是容易被很多人所忽略的.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