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拔罐常識
2015/11/18 18:56:19瀏覽1116|回應1|推薦78

拔罐常識-網路引用分享

 

在中醫治療裡經常看到有人拔罐,青一塊紫一塊看起來頗嚇人的,但這卻是傳統的中醫療法,對於不曾拔罐的人,這種療法,可能會使他充滿疑慮,究竟拔罐源於何時?對人體有甚麼益處?

拔罐是中國古代醫學中一門獨特的治療方法,在中國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因為古人常以獸角做罐治病,所以又稱之為「角法」。考古學家發現,最早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獸角治病的記載。

唐代以後的醫家,使拔罐療法的適應症擴大到內科疾病中。例如:
.宋代《蘇沈良方》醫書中用火罐治療久咳。
.元代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記載竹筒吸毒法。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介紹煮竹筒法。
.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用拔罐療法治療風寒頭痛、風痹、腹痛等症。
.清代官方制定醫書《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更詳細記載拔罐配合中醫、針刺等治療疾病的方法。

罐療法的治病範圍


近幾十年來,拔罐療法的治療已擴展到了內科、婦科、兒科、外科、骨科、皮膚科、五官科等諸科,諸如:肺炎、慢性胃炎、高血壓、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落枕、網球肘、經痛、慢性盆腔炎、小兒消化不良、小兒高燒、小兒遺尿、帶狀疱疹、蕁麻疹等,均可用拔罐治療。

 

禁忌與注意事項
並非每個人的狀況都適合拔罐,拔罐時有些禁忌須特別注意:
(1)
血壓過高者,切忌用強刺激手法。
(2)
患有出血傾向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
骨髂凹凸不平及其他體表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4)
精神病如癲狂躁動、中度或嚴重心臟病等,不宜拔罐。
(5)
關節腫脹、皮膚潰爛、皮膚腫瘤、傳染性皮膚病、皮膚嚴重過敏者,不宜拔罐。
(6)
婦女在經期、妊娠期,腰部、腹部、乳房、心臟等部位,不宜拔罐,其他部位手法宜輕。

拔罐後這裡提供出現以下顏色為參考: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             紫色並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 .

紫點並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濕

鮮紅而顏、局部發熱——陽症、熱症、實症、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

紅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虛寒、濕邪

皮膚微癢——風邪、濕症                   水泡、水腫、潮濕——寒症、濕氣盛

罐中有水珠者—— 寒濕重                  紫紅、暗紅 ——陰症、寒症、血郁

潮紅、淡紅 ——虛症                      局部很快恢復原樣 ——說明快痊愈

1。罐印緊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淤,如痛經或心髒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較重也會出現此印跡。如印跡數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調理,如走罐時出現大面積黑紫印時,提示風寒所犯面積大,應對症驅寒為主。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症。

4。淡紫發表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斑點在穴位處明顯的,表明此相關內髒虛弱,比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

5。罐印鮮紅而豔,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會出現。

6。罐印呈鮮紅散在點的,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提示此穴所相關的髒腑異常或存在病情。

7。走罐或吸拔罐後,沒有罐印(或不明顯的),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的,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輕。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濕氣較重,若在患部出現較多小水泡時,預示由水濕所致,會有理想的療效,需要連續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時出現風團(如急性尋麻疹狀),提示為風椰所致,或是過敏性體質。

10。隨著病情的好轉,罐印也會隨著減輕,且不易現罐印,可以預防閒時多刮刮背,疏通經絡。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outoo2688&aid=36001475

 回應文章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拔過
2015/11/30 23:44
拔完真的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