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就是節氣要更換了 這是大自然告訴大家夏天要來了
台灣俗諺有 :「未吃午日節粽,破裘不敢放」
五日節粽未食,破裘唔甘放。
度過端午節~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
端午節午端陽
五月裏來午端陽呀 ! 雄黃兒藥酒你就 鬧端陽唉!
日前一位好友說:今日要幫媽媽包粽子
當下 吾傳授其包出世界最好的粽子的秘訣:
用愛心 洗葉子 (每一個人代表每一片葉子)
用溫和 調理餡 (貪噌癡慢疑 . 悲歡離和 五味雜陳...)
用祝福 綁粽型 (塑造不同人生)
以慈悲心 來烹飪 (人生經歷的過程)
以無我的無為法 送達每位品嚐之人 (當願眾生 圓滿喜捨)
朋友報以 : 佛陀捻花,迦葉含笑 (令人微笑 ^ ^ 開心 ^_^)
原來所謂大智慧
是因為"實行"菩薩道而證來的 不是用"看"或用"想"就能到的
大般若經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萬事萬物,不就如此! 一體適用嗎?
端午佳節 天天開心
如果有一天粽子也能是圓的 是立體的圓 而不是圓餅 那.....
人生就因為很多的不圓滿 所以每個人都是來此學習的
每個人事物 每件事情 當下都是智慧
如能以不分別的慈悲心活在每一個當下才會有真正的清淨心
每日常常多念 南無地藏菩薩 對每個人以及每個當下都會很有幫助
昌洋 2010/0616 20130612 一修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虫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
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端午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又稱「蒲節」。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
(一)包粽子:
源起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
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進而衍化成端午吃粽子的風俗。
(二)喝雄黃:
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 所以民眾則起 而彷效,希望有去邪的功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 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 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 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有關艾草可以驅邪 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
(四)佩戴香包: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便是香包。以前縫製香包是
一項很重要的女紅,年輕的女孩子都要會縫。現在不論是商店或街上都能看到各種不同造型的香包在販賣,
每逢端午,各地都可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位上選購各式香包,都令人愛不釋手。
(五)划龍舟:
時至今天,龍舟競賽已成為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精彩刺激的比賽,亦吸引許多民眾在岸邊
觀賞,為選手加油。在划龍舟愈來愈受重視之下,已成為鍛鍊體力及團隊精神的運動,而觀賞龍舟競賽,
也成了全家大小調劑身心的最佳休閒活動。
中華民族對各節氣的唱頌
刮地風 費玉清
正月裏來是新春呀
青草芽兒往上升唉喲
天憑上日月你就人憑上心唉 人憑上心唉
哪哈依呀嘿
三月裏來是清明呀
桃花不開杏花紅唉喲
蜜蜂兒來去你就忙做工唉 忙做工唉
哪哈依呀嘿
五月裏來午端陽呀
楊柳梢兒插門窗唉喲
雄黃兒藥酒你就鬧端陽唉 鬧端陽唉
哪哈依呀嘿
七月裏來七月夕呀
天上牛郎配織女唉喲
織女嘛本來你就牛郎的妻呀 牛郎的妻呀
哪哈依呀嘿
九月裏來九重陽呀
黃菊花兒開路旁唉喲
有心腸采來你就無心腸栽唉 無心腸栽唉
哪哈依呀嘿
.
臘月裏來一年滿呀
金脂銀粉都辦全唉喲
打打呀扮扮你就過新年呀 過新年呀
哪哈依呀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