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恩這學期的社會課有介紹「十三行博物館」,
而且他聽老師及有去過的同學說那裡很好玩。
讓我不禁好奇了起來:
一個跟歷史文物有關的博物館居然能讓小朋友覺得好玩?
百聞不如一見,我們就找了個時間去瞧瞧。
《十三行博物館的由來》
十三行博物館的成立,起因於 1990 年十三行遺址的搶救發掘事件。
當時政府計劃興建污水處理廠,廠址即位於遺址所在地上,
考古學家大力呼籲搶求遺址,獲得社會大眾熱烈的迴響,
因而促成保留遺址部分面積,並在 1992 年奉行政院核定,
由台北縣政府負責籌設十三行博物館,
以保存展示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
(摘錄自十三行博物館之摺頁簡介)
於 2003 年,十三行博物館開館,
成為北台灣的第一座考古博物館。
把車子停在第一停車場,
旁邊的圍牆內就是當年引發爭議的八里污水處理廠了 ▼
往入口的方向走,十三行博物館逐漸映入眼簾 ▼
雖然很多博物館的建築物好像都會設計得比較不一樣,
但這個十三行博物館的外觀 ...... 也太特別了吧!
《建築外觀》
十三行博物館的建築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
其設計理念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
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
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
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象徵山型,量體簡單素淨。
側邊的兩道高牆直指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
鋼構建築象徵海,所有的結構軸線均以放射狀指向海洋。
山與海的交會處,是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斜倒八角塔,
傾斜不正的設計影射毀壞的遺跡及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
(摘錄自十三行博物館官網)
這棟建築在 2002 年獲得「臺灣建築獎」首獎,
並且在 2003 年再度得到「遠東建築獎 - 國內傑出建築設計」的首獎呢!
應該是頗受建築界的肯定吧。
《參觀導覽》
看完這非常有特色的建築外觀後,
我們來去館內參觀看看吧!
博物館建築是凹陷於地下 1.5 公尺,所以在入館前,
必須走過一段緩緩向下斜伸的階梯 ▼
就彷彿是要進入考古現場去尋寶一般。
館內的展覽大致可分為「重返十三行常設展」及「特展」。
對了對了,先來推薦一個好康的 ......
就是館內的導覽解說服務。
因為我們自己先在館內逛了一圈,
卻發現這樣很容易流於走馬看花。
後來參加了導覽解說,
在導覽人員深入淺出的說明之下,
真的能夠獲得更深一層的了解。
目前的定時導覽解說服務有分為常設展、特展、及建築展,
其時間表如下:
(擷取自十三行博物館官網)
《常設展》
在十三行博物館的常設展中,
展示了許多與十三行文化有關的文物及資料,
希望能帶領民眾走進十三行、體驗十三行。
首先,在一樓的第一展區是「發現十三行」。
藉由飛機模型及地圖,模擬十三行遺址的發現過程 ▼
在民國四十四年秋天,
空軍飛行員潘少校在飛越觀音山上空時,
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
他以為這個地區具有鐵礦,才會影響羅盤!
於是潘少校協同地質學家前來探勘,才知道 ...
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
因此而發現了「十三行遺址」。
而十三行人還是台灣最早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呢 ~~
一旁也展示著十三行遺址的地層模型 ▼
順著階梯往上走 ▼
到達二樓時會先看到一個唯妙唯肖的「考古探坑」工作模型,
製作得超逼真的,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到了考古的現場 ▼
接著,來到了「搶救十三行」展區。
這個展區陳列了當時在搶救十三行遺址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
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
引領觀眾回到搶救現場 ▼
旁邊還有「探索十三行」,介紹著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
並且也嘗試著呈現昔日原住民生活的部分面貌 ▼
再來則是「走進十三行」▼
「走進十三行」是利用劇場的方式,介紹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
隨著劇場的音效、燈光及旁白,
我們好像也跟著十三行人一起渡過了一天。
接下來,就是常設展的重點所在 --「遇見十三行」,
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 ▼
台灣獨一無二,而且是鎮館之寶的「人面陶罐」就是放在這裡啦 ▼
最後,則是「認識十三行」展區。
這個展區有一些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
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展區中進行更多的探索。
像是電腦的拼圖遊戲,
可以試著把人面陶罐的碎片拼湊回原來的樣子▼
我還失敗了好幾次 ~~
再繼續走上樓梯,可前往四樓的「時光空橋」。
「時光空橋」位於斜倒八角塔的頂樓,
聽導覽人員說,以前「時光空橋」的地面是透明的玻璃,
所以在空橋上可以直接俯看二樓的「考古探坑」。
但現在的地面已經改成 3D 考古地景了,
拍起來還蠻有立體感的呢 ▼
站在「時光空橋」前方的落地玻璃牆之前,
順著兩道混凝土高牆的方向往觀音山看去,
就是國定大坌坑遺址的位置 ▼
這兩道高牆也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哦,
它隱喻著十三行文化與大坌坑文化的時間連結 ▼
從「時光空橋」離開後,
可進入兩道混凝土高牆之間的走道 ▼
離開走道後,就到了館外。
再往博物館入口走去,
可看到十三行博物館的館銘 ▼
館銘是用銹化的金屬板製成,
呈現出一種滄桑的歲月感 ▼
入口右側有一個大型的金屬雕塑 ▼
導覽人員要我們猜猜看它是代表什麼?
有人說是沈船,我也覺得還蠻像的。
但答案是 ......
它象徵著先民在乘船渡過黑水溝來台時,
正在乘風破浪的船首啦 ~~ (又猜錯了 )
還有小白鷺的雕塑 ▼
《特展》
回到館內後,在一樓的特展室有「樹皮布文化特展」。
史前人類會採集樹皮,
並以敲槌拍打等方式製作成布。
導覽人員告訴我們,
因為樹皮布埋在土中會腐化掉,
所以在出土的文物中,
其實是看不到有樹皮布這樣的東西。
那怎麼知道以前有樹皮布呢?
原來是利用出土的工具來推測的 ~~
雖然現在有了紡織技術,
但是樹皮布這項技藝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並且注入了新生命,
像是用來製做家飾、藝品 ... 等。
樹皮布貓頭鷹 ▼
二樓的特展室則是「台灣動物考古特展」,
可讓觀眾從中認識動物與考古之間的關係 ▼
裡面還有在台灣可能已經絕跡的雲豹的標本 ▼
也可以跟動物來一場足球大賽喲 ▼
《體驗活動》
博物館也會舉辦一些適合小朋友的學習體驗活動。
像是貓頭鷹筆筒的製作 ▼
在二樓還有一個考古體驗區 ▼
可以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 ▼
小恩的拼貼作品 ▼
接著,再來到館外。
「鯨背沙丘」就在入口的左側,
斜緩的屋頂象徵過去十三行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或海中凸起的鯨背 ▼
沿著階梯爬上平台 ▼
可以在平台上遠眺海岸風光以及位於博物館後方的「陽光廣場」▼
《陽光廣場》
「陽光廣場」位在博物館主建物的北側,
有著廣大的綠地,非常適合進行親子戶外休閒活動。
若從「陽光廣場」看博物館建築,
會發現這個角度的建築外觀超像是一艘船,
鯨背沙丘就是船的甲板,
而斜倒八角塔則是船的煙囪 ▼
真是處處可見建築師的巧思呀!
夕陽映照下的十三行博物館是不是很美呢?
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時間去走走喲。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官網:http://www.sshm.ntpc.gov.tw/
地址: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服務電話:02-2619-1313
一般開放時間
* 每週一至週日,上午09:30至下午05:00
夏季延長開放時間【4月至10月】
* 每週一至週五,上午09:30至下午06:00
* 每週六及週日,上午09:30至下午07:00
* 國定假日及補假日,上午09:30至下午06:00
休館時間
* 每月第1個週一(若逢國定假日及補假日,照常開放,並於次日休館。)
* 農曆除夕、初一休館
* 館方另行公告之必要休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