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2 00:33:57瀏覽344|回應0|推薦1 | |
魔境魔境請你不要來(上)!!(感恩印隆法師提供)
聖嚴師父對魔障的看法 *魔境 目前在臺灣、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流行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靜坐。可是,靜坐如果沒有老師指導,會發生身心的問題,因此,我也時常勸人不要隨意打坐。 昨天,有位居士來請教我,說他的一位朋友,自從學了打坐以後,即變成精神錯亂,問我怎麼辦? 事實上,在我們最近一次的禪七裡,也發生過這種事。打七者如果身心正常,僅在禪七進行中發生異常的現象,我是有辦法疏導的;假如,未打七前就潛伏了某些身心的毛病,且將原有的問題帶進禪堂,因而導致狂亂,那就比較麻煩了。 一、內魔與外魔 發魔的基本因素,來自於己,不在於外。主要是修學打坐的人,心裡夾雜著一些不清淨的意念,便容易發魔。當這樣的人進入正知正見的佛法中修行以後,若能逐漸將歪曲的心態扭轉,便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如果,還一直放不下心中不清淨的陰影,這種陰影的本身,就是我們的心魔。所以說,魔從自心起;當其顯現時,自然也可能招惹外魔和它相應。 清淨心首重知見,並不是說心裡一點煩惱也沒有才叫清淨。煩惱人人皆有,如果要斷盡煩惱才可修行,那唯有阿羅漢才夠資格;果真如此,那世間也就沒有可以修行的人了。所以,煩惱心動,甚至於煩惱的行為顯現,也沒有關係,因為你既是凡夫,當然有無盡的煩惱,重要的是若能知見正確,心魔就無落腳處了。 何謂知見不正?即修行是以追求什麼或逃避什麼為目的,而非以修行的本身為目的,也可以說,在你心中並未真正地放下世緣而來專心修行。 初學打坐的人,若心態未與正見相應,一旦努力修行,魔境立刻現形。所謂魔境,它沒有一定的形狀,而腿痛、腰痠、背疼、昏沈、散亂、妄想都不是魔,真正的魔能使你心神錯亂。 譬如:仇恨心重的人,當他精進打坐時,瞋恨魔會出現,這時候他對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切事物都看不順眼。貪心重的人,比瞋心重的人更麻煩,因為可貪的對象非常的多,比如:權勢、名位、財物、親情或男女之愛等;無論是未得到的,或已得到又失落的,只要存有一絲毫期盼擁有之心,雖沒有實際行動,在打坐時,便有麻煩的事產生。 知見不正的人,便是愚癡者,因為愚癡,所以患得患失;見好物、美事起貪心,求之不得,則瞋心起。就這樣貪瞋癡如連鎖般,互相鈎牽,使得心不清淨,問題叢生。 有人問我,是不是有一種修行的法門,可用自己的心力去操縱他人?我說:「有,但要先學會放下自我,才能操縱他人;如不放下自我,修行時又無明師從旁指正,發魔的可能性便大了。」 在《楞嚴經》、《摩訶止觀》、《小止觀》等書,都列舉出很多的魔境,而且都證實內心有魔,心外也有魔。外魔定由內魔引發,而內魔主要就是指我們貪、瞋、癡三種煩惱。 二、退魔的方法 菩提達摩所講的「二入四行」裡的四種行是:(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就是教導修行人如何來對治魔境。 (一)報冤行 「報冤行」就是面對任何的逆境,不論是惡意的打擊、無理的要求、種種的困擾,都將它視為是自己的果報,應該毫無怨尤地接受下來。 (二)隨緣行 「隨緣」的意思是因緣和合,因緣所促成的一切法都是虛妄,都非真實。因此,得到好的果報時,不可得隴望蜀,或喜不自勝而迷失本心,當用隨緣行來對治。譬如說,你坐了一炷好香,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而你覺得自己好像體驗到開悟就是這麼一回事。或者一炷香坐下來,覺得身心輕安,通身舒暢,甚至已沒有身體的負擔,這時如果生歡喜心,就會著魔。 ……這個時候,若能用「隨緣行」來對治,明瞭一切的善惡順逆境界,無非是因緣和合促成;我能得到這一點點的體驗,也是因緣造成,凡是因緣所生的,都不究竟,都是暫時妄有,哪有什麼值得歡喜、高興、驕傲的事呢?若能作如此觀想,魔境也不會出現。 ……用「隨緣行」,知一切法皆是空無自性,便是具備正知見。因緣所生法,得到任何的結果,都不值得歡喜驕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時提起正念,魔必落荒而逃。 (三)無所求行 我們這次禪七裡有位居士,老是看到前面人的背上,有對男女很親熱地摟在一塊,他用盡方法想把那影像從眼前除掉,然而愈是想除掉它,愈是纏得緊。因為內境和外緣糾結在一起,沒有辦法分開,當然也無法修無相觀。此時,當退而求其次,修「無所求行」。 ……可是,你不求它,它也依舊出現在你眼前,怎麼辦呢?沒關係,換上面一種「隨緣行」的方法好了。 (四)稱法行 最直截了當的是稱法行。法的本體,無定形定相,凡執有相,都是「非法」。因此,什麼是魔?誰被魔擾?當你認為有魔擾你,你已著了魔相,不但有魔相,也有我相。這個時候,用「稱法行」,作無相觀,當下便可遠離魔擾。 曾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位禪師在河邊的茅蓬裡打坐,聽到兩個鬼說:「嘿!明天有個戴鐵帽子的人將過河,便是我們要抓的對象。」第二天,下大雨,河水暴漲。傍晚時,禪師看見一個人頭上頂了一口鐵鍋,正要渡河,這位禪師心想:「昨天晚上鬼所指的,一定是他。」便急忙呼喊:「喂!戴帽子的,不要過河,不然會死在河中哪!」那人經禪師這麼一說,河也不過了,便轉身回去。 晚上,禪師又聽到那兩個鬼說:「我們要捉的人,被和尚救走了,乾脆想法子逮住這和尚充數。」禪師一聽心裡想:「不得了,他們要逮我。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水勢也越漲越高,甚至連屋裡也進水了。他們大概想用水來淹死我。不管它了,老衲就坐在這裡,要死就死好了。」因此便打坐入了定。突然又聽到那兩個鬼說:「哪!真奇怪啦!和尚明明坐在這裡,現在怎麼不見了呢?」任憑他們搜遍整個房子,就是找不到禪師。二天後,禪師出定,發現他並未被鬼抓走,水已退去,留下滿地的淤泥,並且從僧服裡摸出幾尾魚蝦來。 這就叫稱法行。諸位,聽懂了沒?有心不攀緣,心裡不存絲毫牽絆,便是無相。既無我相,亦無鬼相,鬼就無從抓起了。 ……但是,業障重的人,這種無相法門的稱法行,不易修成。」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225, 01~2)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217-225, 01~13) *魔有四種: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及天魔。 魔由心上生 (一)五蘊魔:只要有身心的活動,就有色、受、想、行、識五蘊。色蘊是肉體及其所處的環境,其餘四蘊是精神。舉凡肚子餓了要吃、口渴要喝、冷了要穿、成年了要結婚、身體不舒服要看醫生等種種的必需,都使我們感到不得自由。這便是五蘊魔。 (二)煩惱魔:那就更多了。今天好高興,突然間中了彩券、發了大財、生了兒子、職位升遷等等。這在一般人來說,是喜事,不是煩惱。通常說的煩惱是痛苦的事、放不下的事、求不到的事、捨不得的事。其實只要喜怒哀樂等動了感情的事,無一不是煩惱。因此,我們平常人,能有離開煩惱魔的機會嗎? (三)死魔:人類一出生,就逐步走向死亡,有生必有死,這是任何人無法避免也逃不掉的事。 (四)天魔:誰能逃得掉?我們自己都逃不掉自己的五蘊生死關,還能逃得掉天魔嗎?但通常所說的著魔,都是自己身心的魔,不是外邊的魔。天魔是自己身外的一種惡神、惡鬼來打擾你、折磨你。有人修行時怕鬼、怕著魔,我就告訴他,你放心,你還不夠資格讓魔找你。 (惡鬼來時要如何自處?) ( 降魔? How??? ) 佛經中說,若有一人發出離生死的出家心,魔宮便會震動。出離生死,便脫離了魔的管轄範圍,有一個就有兩個將脫離魔宮,魔王怕他的眷屬愈來愈少,當然恐慌,所以想盡辦法拉住你。普通的人,天魔不會找你的。通常講的道高魔更高,是指我們在身心和環境方面發生障礙,並不是天魔找上了你。 由於初期修行者的身心,尚未能適應修行的鍛鍊,所以產生一些不舒服、不順利的現象,就稱為魔。實際上,魔障的顯現,不一定修行才會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論做任何事情,遭逢阻礙、困難,也是魔。例如,久不運動的人,突然去打一次球或划一次船,乃至多走一段路,都會引起全身疼痛的反應,但因為那不是修行,所以無人稱之為魔。 失敗為成功之母 最近我教一位弟子為《人生》寫一篇新聞稿,報導我們自己的活動情況,並指示四個原則:何時?何處?發生了何等事?有何等人參與?寫完以後,我一看不像新聞稿,要他再寫一次,還是不行,第三次寫完,還是有點問題。寫新聞是客觀的事實報導,不需要找資料、用思想,應該是最好寫的。但亦正由於要把自己站在純客觀的立場,不可自由發表議論,所以,不是那麼容易寫。我那位弟子說太難了,以後不想寫了!我告訴他:「你遇到魔了,不經降魔的過程,你便退卻,即是被魔降伏。」困難就是經驗,失敗是成功的條件。……如果要遭魔,幾乎無事無物、無時無地,沒有魔在張起網等著你。佛菩薩會降魔,我們學佛從日常生活到定期的修行,雖然到處荊棘,應當以毅力和信心來克服它。 因此,我常對弟子們說,經常發現魔障是正常的,是好事,見怪不怪,習以為常,魔難雖有,卻障礙不了你的努力。若沒有魔障,此人倒可能是懈怠的懶鬼;既然已是鬼,魔也不值得找上你了。 吃苦自了苦 這幾天,有幾個人來農禪寺跟我求出家。我問他們:「你們瞭解出家的意義嗎?清不清楚出家的生活?是不是想像出家很美好?」他們說:「這裡的人很好、很親切,看起來毫無瑕疵、無憂無慮,好自在、很歡喜!」他們很喜歡我們的環境,尤其喜歡我們的人。其實他們完全錯了!我生活在這裡,我自己就有瑕疵,而且我的徒弟們都帶著滿身瘡疤進來的。這些從表面上觀察幾天,是看不到的,要住進來之後,才會慢慢地體會出來。因為佛法的生活方式及指導原則,使大家看來很好,但是只要你尚是凡夫,必定背負著與生俱來的問題進來了。 所以,我告訴他們:「出家不是為了逃避業報,不是為了來寺院裡享受清福,而是要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堅定心願來受苦受難。」這話很多人是聽不懂的,想想在世俗社會上也沒有地獄那般的苦難,怎麼可能出了家反而要受地獄之苦呢?是真的,我不是嚇唬他們,使他們不敢出家。地獄是你自己帶來的,你來時,雖把家庭、事業等有形的俗務擱下,但仍把你自己的業力帶來;業中就有地獄因,所以也像蝸牛搬家,怎麼搬也丟不去殼。出家時,即搬來了自己的地獄,人人既然都曾造過地獄因,本來要到地獄受苦的,結果因為出家,便在寺院的修行過程裡,提前接受苦報,倒也是很好的事。終身出家,最好能有終身在地獄受苦的心理準備。 魔障是好事 我自己現在就是在地獄裡。今天還有弟子跟我說:「師父!您太累了,從早到深夜,除了領眾禪誦,還得跑來跑去,一下子上文化館,一下子又要趕來農禪寺,講經、說皈依、講開示、接待訪客……。」我說:「我的業障重才會這樣子。因為負了三寶的恩,又背了眾生的債,所以身不由己,心不由己。我應該是在地獄的眾生,好在三寶憐憫我,沒感到有遊十八層地獄那樣苦,所以也沒有把包括你在內的善知識們,看作地獄裡的牛頭馬面。」 我所說的業障,也就是魔障;如果我們在業障之前討饒,以為已受不了、太苦了,那就是向魔障低頭投降。我們為了降魔,所以提起勇氣、打起精神,承受各種苦難與困擾的折磨,層層突破,終會有一天讓我們衝出重圍,還我自由的本來面目。 修行的態度和日常生活的態度,應該完全一致,不可打坐、念經是一種態度,日常生活又是另一種態度。修行就是接受一切艱難困苦的磨鍊和矯正,好比將一棵扭曲了的樹幹,用木樁綑綁,用繩子拉正;對樹幹本身來說,就是受了拘束與限制,不是自然地生長,但為使它成為正材大材,拘束與限制,乃是教育的手段。修行也是如此,修行的本身就是一種不斷地矯正的過程,它是一種教育的方式。如果已知這是教育,當然心甘情願;如不知道,便以為是無理的折磨,故視修行過程中的逆境,稱之為魔。其實,自古以來,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是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中歷練出來的。 幻境魔擾皆消泯 初期修行者的魔障,大部分是自己的身心障礙;唯有大修行、大成就的人,才會有天魔擾亂。 在一次禪七中,有位居士深夜在禪堂打坐,他愈坐愈不對勁,覺得鬼影幢幢,背後有人走來走去,他就不敢再坐下去了,第二天告訴我:「師父,禪堂有鬼。」 我說:「那,鬼是怕你囉?那一定不是鬼。如果鬼是衝著你來的,道高魔更高,你看他一眼,它會瞪你兩眼,那才是真的鬼。這是你心裡胡思亂想,自己心裡有鬼,才會覺得心外有鬼。」 ……在打坐時,不得疑神疑鬼,不論真假,全部不管它,你要管,便成了你的魔境,不理會它,你可繼續用功。如果是真,雖不是幻境,已成為你修行的魔境;若把它當作幻境,縱然真是魔擾,也奈何你不了。 用心修行,修到綿綿密密,心無空隙之時,天魔對你也無從下手,何況其他諸魔。假如修行的功力未到綿綿密密的程度,只要信心堅固,不要猶疑,不僅不著魔境,且能利用魔境,成為你修行的助緣。 本文係對一般的初修行者,或未修行者講的,至於佛教各經論中所述有關魔事、魔類、魔名,容於另文專題介紹。(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禪坐會開示)」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230-238, 05~15) *煩惱障有四種(《大正藏》四○.六五六頁下) (一)放逸:放逸成性,暫時難改,所以不能受戒。 (二)愚癡:自不善巧,並且依附惡友者,根本不想受戒。 (三)受他束縛:為尊長、丈夫、主人、王、賊、怨家等所拘束者,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 (四)生活窮困:時時為了生活擔憂,所以無暇想到受戒。 第二,業障有二種(《大正藏》四○.六五七頁上): (一)七逆:所謂七逆,便是《梵網經》所說的七遮: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破羯磨僧及轉法輪僧、殺聖人(小乘羅漢,大乘初地以上菩薩)。 (二)十重:便是《瓔珞經》及《梵網經》所列的十條重戒。 第三,報障有四種(《大正藏》四○.六五七頁中): (一)地獄。 (二)餓鬼。 (三)畜生中不解法師語者。 (四)北俱盧洲及稟性頑劣、不信因果、意志薄弱的人。」《戒律學綱要》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1-03, p. 374-375, 13~16) 懺悔業障 *自我障礙 早上我們講慚愧。如果慚愧心不容易產生,懺悔就得不到;懺悔做不到,業障就不能消,修行也不得力。禪修不得力,原因很多,且舉三種: (一)沒有很好的老師。 (二)有老師,但你不知要親近他。 (三)有老師,但他不知道你有什麼問題,無從幫助你。這三種原因,看起來似乎有一半以上是沒有好的老師,其實,都是出於自我的障礙。 石中的璞玉,固然須待明眼的巧匠,才能成器,如果本是頑石一塊,縱遇巧匠,也是徒然。禪修者本身的身心狀況以及善根福德的條件,便能決定他的際遇。如果具備了學法的基礎、求法的熱忱、弘法的悲願,即使遇不到一流的老師指點,也能瓜熟蒂落,一觸即悟,剩下的僅是求得一位過來人的印證。故在明師與高徒之間,並不需要耳提面命的關係,只有對於質地較差的弟子,才用得著細心的教導;特別需要老師長期照顧的學生,也得要有謙恭、誠信、精勤的條件,才 能獲得 老師的傾囊相授,就像黃口的乳燕在巢,當母燕回來餵食之時,乳燕若不知自動張嘴,母燕便愛莫能助了。 因此,對於一個業障很少的學生,老師不需要花太多心力與時間的,只需老師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幫上大忙。老師就像握有金庫大門的鎖匙,只需交一把鎖匙給學生,就等於給了全部的金庫,學生獲益之後,他會感激不盡,認為這是來自老師的教導。相反的,有的學生要 花 老師很多的時間和心力去幫他,結果學生所得仍是很少,甚至還罵老師藏私,沒有好好教導,其實這都是他自己的問題,不 能怪 老師。 障礙是什麼? 障礙,雖跟宿世的果報有關,但也不是不能改變的,例如多疑、自慢、驕傲、自卑、貪欲、瞋恚、邪見等心障,對於禪修者而言,應該已是耳熟能詳的名詞,只要願意經常反觀自省,便可逐日改善,心障逐日減輕,用功也就可以得力了。 這些心障,即是煩惱,即是自我膨脹、自我保護、自我炫耀、自我陶醉、自我菲薄的自我中心,若能有為法忘己,捨己求法的心願,心障便會不成障礙了。 除障的最好方法,便是慚愧與懺悔、發願與精勤。慚愧心能夠產生懺悔心,懺悔心可以修正我們自己,自己的觀念一改變,業障就會減輕,加上求法弘法的悲願,學法修法的精勤,便會遇到好的老師,老師也容易來指導你。用功得到竅門,進步就快了,到這地步,障礙可能還有,但已不會阻擋你了。」《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3, p. 318-320, 10~15) *業障是什麼呢? (一)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將無量生中所造的種種業緣,帶到了現在。使得自己無法自在,故名業障。它是跟著我們的現前一念心跑的,一個接一個的心念連續,業障也如影隨形般的跟著來了。我們的果報身體到哪裡,業障就跟到哪裡。 (二)業障是在這一生當中,心裡和身體的行為,所構成的事實,障礙我們修行佛法。很多人希望修行佛法,可是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環境的因緣也不許可。 (三)業障跟人的年齡、身分、貧富、性別,多少有點關係,但卻未必定有關聯。 有人出家始能修行禪法,有人做官也能修得不錯。障礙不在心外的環境,乃是出於各自的內心,外在環境的障礙雖然不好,內在的心障才更嚴重。如果有了慚愧心,到處可作大修行;如果發了菩提心,時時好修菩薩道。」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3, p. 326-327, 06~15) *人心需要安寧 「只有受過佛法薰習和經過嚴謹修行訓練之後,我們才能反省發現自己一身都是缺點,我們是對不起家庭也對不起社會和國家的,能如此反省而誠心懺悔。但是若光只反省和懺悔而沒有加上用修行的方法來鍛鍊我們的心,那反省懺悔的力量還是很有限的。只有反省懺悔和修行鍊心雙管齊下,才能使我們業障消除而能得到心地裡真正的安寧,故修行鍊心為一切安寧的基礎。」《神通與人通》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3-02, p. 268, 10~15) *「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就是環保的最高指導原則。談到「環保」,許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環境」的問題上面,其實,環境的問題都是由人所造作,自然的環境根本沒有問題。因為人的「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所以造成了環境的種種問題。反過來說,如果「身口意」三業能夠清淨,「環保」工作一定會做得非常好。 「身業」清淨是指身體的行為不但要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更積極的是「護生」和「布施」,以淨化我們的行為。 「口業」清淨是語言的行為「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積極的更要以「誠實語」、「尊敬語」、「讚歎語」、「慰勉語」來跟他人互動。如果能淨化我們的口業,我們的環境裡就會減少很多的口舌是非。 「意業」的清淨就是「不貪欲」、「不瞋怒」、「不邪見」、「不多疑」、「不妒忌」、「不驚恐」,積極的則是能「少欲知足」、「懺悔業障」、「慈悲喜捨」、「感恩慚愧」,以智慧來幫助自己,用慈心來利益他人。 以上所說的三業如果能夠清淨,即能產生環保的功能,也才能夠真正地從破壞變成建設,從罪惡轉為修福。 」 《致詞》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3-12, p. 10, 02~16) * 「種因不一定結果。但要想讓已種的因不結果,有二種方法:1.種善因而不繼續努力,因就不會結果。2.種惡因卻繼續不斷地努力修行,則惡因也不會結果。所以講因緣一定要講果報,講果報不一定是決定性的,如果是絕對的,那麼眾生就無法成佛了。但是在凡夫地,是沒辦法逃避因果,唯有努力不懈地學佛修行,才有辦法離開因果報應。一般人怕閻王、怕死、怕下地獄,閻王是真的存在,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所招感來的。因此,閻王是緣,不是因,我們不造因則閻王奈何不了我們的;我們造了業,就是沒有閻王,也會跑出一個來。諸位,我們如果站在緣的立場,那麼我們就不會造罪因,為什麼呢?因為「無我」。一切的一切都是為別人幸福,如此還會有我嗎?所以,要做緣,不要做因,我們要不怕業果,就怕自己不能不造業因。(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講於農禪寺)」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32, 03~13)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