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兒童情緒障礙 父母協助減壓
2009/05/25 11:35:55瀏覽616|回應0|推薦0

兒童情緒障礙 父母協助減壓

2009/04/24 09:30


兒童情緒障礙 父母協助減壓

情緒問題並非成人專利,現代兒童因為家庭、學業等因素而飽受情緒困擾者,愈來愈多。

情緒是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正向或負向,無所謂對錯。很多時候,情緒的表現讓人無法接受,是因為情緒引發了一些過度強烈的行為;我們應將情緒和情緒的行為分開來看,並適度的表達與發洩情緒,才是健康的。

女孩常以焦慮的形式表現,男孩則多以行為問題表達。探討兒童的情緒障礙時,須先考量兒童天生的氣質及親子間的互動。父母若碰到天生好帶的孩子,多半可以相安無事,孩子不易出現嚴重情緒問題;但是,只要其中一方有問題,例如小孩是磨娘精型的難帶寶寶,或是父母的情緒容易焦躁的話,孩子就非常容易出現情緒障礙。

就氣質的傾向來說,每個孩子都可以用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反應閾、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等九個向度來評估。而孩子的個性特質就像身材的高矮胖瘦,有其與生俱來的部分,對於比較不規律、適應度低、反應度強、情緒較負向、或堅持度較高等較難養育的孩子,父母親若能給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就可減少孩子出現情緒障礙的機會。

此外,也可從情緒認知的發展與行為間關係看孩子情緒問題。小小孩因認知能力尚初期發展,不太能了解或覺察自己情緒,通常會用行為表現情緒;待年紀漸長,逐漸可以了解自己情緒,甚至能說出情緒背後想法,因此,面對情緒障礙時,一方面要處理行為問題,同時也要試著引導小孩從不同角度看待引起困擾的事情。

有些小孩鬧情緒並非真有情緒障礙,而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希望得到注意,如果父母沒有發現問題癥結,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孩子鬧情緒的行為。

一旦孩子出現情緒障礙,應抱持尊重、了解、接納和關懷的態度,試著減少孩子壓力的來源,並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多讚美、肯定孩子。有時候,小孩情緒問題與家庭互動有密切關係,需與父母討論如何改變互動的狀況,甚至安排家族治療,必要時加上藥物治療。
我的孩子 為什麼不愛上學

每次路過校園,總聽到學童朗朗的讀書聲,或是快樂嬉鬧的笑聲;但是,就有學生不愛上學,若嚴重到「拒絕上學」或「逃避上學」時,就需專業診治。

不愛上學可以依年齡層來區分:

學齡前

上幼稚園時,有的幼兒會出現很長的分離焦慮,每天哭哭啼啼的上學,或是要求母親一再保證接她回家的時間,久了,就是兒童期的分離焦慮問題;原因大多為天生焦慮特質,或是家庭環境變動過多,兒童無法適應外在的新狀況,因極度害怕、極度缺乏安全感,轉而對重要照顧者過度依戀。此時父母必須耐下性子,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陪孩子走過恐懼的幽谷,責罵以及過多的要求只會讓他們更不安、更退步。

此外,有自閉症傾向的兒童常不能適應新變動,僵化的行為模式往往使他們適應新環境能力變得很差。發展落後的孩童,因為無力應付學校的要求,也可能因為適應不良不愛上學。

學齡期

有的學童會再次出現分離焦慮,又會哭鬧好一陣子。所以幼稚園適應困難的兒童入小學前,父母要給予較長的準備期,如先熟悉校園、協助他加強較為落後的發展項目、或是找機會讓他先認識一些未來的同學。

小學時期開始有學習的壓力,老師會要求學生學習的進度、成效。這時,動作慢、專注力不好或是學習能力有困難的學生,也會因為無法面對這些壓力不愛上學。

有些學童不會直接說「我不想上學」,往往是以層出不窮、檢查卻又沒有異常的身體毛病來呈現他們的不安,如一大早的肚子痛或是拉肚子、經常性的頭暈、眩昏等,讓父母憂心極了,卻又一籌莫展。

在小學高年級、兒童社會化程度較高,同儕之間的相處變得與成人社會相似;有分小圈圈會排外的、有霸凌欺負人的、有受欺凌較為弱勢的;許多有殘障或是某方面能力落後的、社交技巧不足的、甚至只是與其他人不同的學生,就會感受到被排擠的壓力而抗拒上學。

青春期

初高中的學生比較有機會與父母為了選志願、選學校等問題而衝突,這樣的權力鬥爭,有時也是無心上學的主因。

這一個階段也是許多精神疾病開始的年齡。有時,真正的症狀並沒有顯現出來(如還沒有幻聽或是明顯的情緒波動),但是孩子可能開始離開人群(因懷疑別人的企圖),上課無法專心(因情緒憂鬱)或是整天躲在房中,不願與人互動(因害怕)。有些孩子因為大人的不諒解或是指責,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

初高中時期孩子叛逆性較重、自我意識高漲,情緒管力能力卻相對不好,所以有時會純因「奇蒙子」不好、不鳥老師的要求、被人嗆聲等微不足道的理由而不爽去學校。這時,了解他是一時衝動、是人格特質的問題、還是價值觀的偏差就非常重要了。

不愛上學,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我捫要重視的,其實是冰山下真正的問題。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pei77&aid=298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