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找阿里山
2011/09/09 12:49:24瀏覽585|回應0|推薦5

書名:尋找阿里山

出版機關: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

作/編者:游忠霖主編

出版時間:100年6月

英國植物學家William Robert Price1911-1912年至臺灣採取植物標本時,對於阿里山的林相記下了這段話「生平有幸瞻仰最壯麗的森林,這裡的紅檜幾乎是純林,而且盡情地生長到極致,以至於很少有人能相信它們的存在。」這是阿里山森林鐵道未開通前檜木鬱鬱蒼蒼之盛況。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祝山、塔山等18座山的統稱,地名的由來是緣自有一位善於射箭的鄒族頭目「阿巴里」,在此打獵,成果豐碩,族人為嘉其行,後來就將其狩獵的地區稱為阿里山,所以阿里山英文譯為Alishan,而不是Mt. Ali 阿里山的命運與檜木息息相關,為了採集檜木,日本人興建森林鐵道,將最好的檜木運回日本,開啟了阿里山的美麗與哀愁。

 

通車將屆100年的阿里山鐵道,名聞中外,但是大眾都不知道原先倡導者河合鈰太郎的事跡,更不知道「眠月」地名的由來,由於主政者的刻意忽視,僅能在「旌功碑」略見其人其事。森鐵的構想雖然自河合博士,但實際施工則迥然不同,在「延長速成」主義的主導下,低成本、時效快是王道,永續經營理念被束之高閣。日本人過度地開發檜木,濫墾濫伐導致諸多的傷亡,為了安撫人心,不得不在「旌功碑」旁邊豎立「樹靈塔」,以鎮住了這過度開發的幽靈怨氣。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阿里山就與神木連在一起,阿里山神木彷彿是國祚的象徵,即使被雷殛而亡,還是在樹頂上植上新株,但是反而加速其崩塌傾倒,直至1998年才放倒,在這段期間,阿里山不斷轉型以「五奇」(日出、雲海、森林、火車、晚霞)來吸引遊客;或者在不同的季節訴求著不一樣的玩法,春櫻、夏浴、秋雲、冬楓,並加入生態旅遊的內涵,阿里山已經不是過去「一二三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我們明年回大陸」時期的面貌。

 

隨著兩岸關係的進展,阿里山已成為陸客的必遊景點,但是坐火車、觀日出、買茶葉這種公式化的路線,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樂山樂水者的需求;熱門景點的人滿為患,也讓本地遊客為之卻步。因此,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就特別規劃出「阿里山新八景」,提供更多新的景點,讓尋幽攬勝者有全新的心靈感受。

 

沿著水山支線,找尋水山神木(水庫神木),碩大無朋,稱霸阿里山;漫步巨木群棧道,沐浴28號巨木的神奇氣圍,發現二千年前的堅持;徜徉於阿里山神木遺跡,巨木已倒,新苗接棒,物種正謳歌生命循環的真諦。當然幾個神木以外的新亮點也是值得一探:順著塔山登山道前進,探訪鄒族人的聖山;至小笠原山觀日出,體驗新的視界;凝視香林拱橋,湧現京都典雅之風;佇足神怡橋畔賞瀑,水花與陰離子共舞;浸思於慈雲寺謐靜,眺望霞雲夕照,品味楓紅銀杏黃,有股「莫道雲深不知處,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禪境。

 

最後,來阿里山一定要坐小火車,而且要從嘉義站一路坐上山,才能體會山林之美,目前阿里山小火車因為之前的事故,全面停駛中,殊為遺憾。2012年就是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一百週年,希望屆時祝山線、神木線、嘉義至阿里山間都能通車,以滿足鐵道迷的殷切期盼。而萬眾囑目的眠月線、水山線也能有機會與國人見面。遊阿里山最讚、加一的行程,莫過於搭乘SHAY SL蒸汽機車頭,深呼一口檜木車廂的況味,隨著裊裊的黑煙,進入綠光森林。尋找阿里山,就從森鐵起。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pinfan&aid=56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