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九四五夏末
2011/02/15 14:45:40瀏覽953|回應0|推薦11

書名:一九四五夏末

出版機關:臺灣歷史博物館

作/編者:BARZ

出版時間:100年2月8日

這是一本史詩格局的漫畫,讓人熱淚盈眶,教人淚眼婆娑,久久不能自已。

二次大戰帶來臺灣人民無盡的苦難,戰火之下衍生了無數的辛酸與悲悽,最常見的題材是無言的結局,如:《海角七号》、《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或是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如:《稻草人》、《軌道》,較少見到以「女性」的角度出發的作品,這本漫畫恰好涉及日治時期「女性」處遇困境,透過文史的考證,讓讀者了解她們的情誼與疏離,共體她們的悲歡聚散,稍可彌補彼時風景的不足。

本書開門頁為「蓮妹,妳好嗎?」(ちゃん元気ですか)姊妹情誼是本書的主軸,以日劇方式分章敘事,第一章為「空襲」,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五月三十一日臺北在美軍的地毯式轟炸之下化為一片火海,「臺北的黑夜,竟然意外的明亮,不過,我們唯一看清楚的只有自己的無能」,臺灣女子呂雁萍(宮下萍子)以臺北帝國大學聽講生的身分,加入搶救傷患的行列,病患竟是臺北州立第二女子高等學校(第二高女)的學妹,萌起回竹南老家的念頭。「妳是我現在最想見到、又最不想見到的人,我不想讓妳見到如此悲哀的樣子,但是我卻好想看到學姊妳那充滿自信的身影。

第二章為「書信」,呂雁萍憶起六歲被人收養後與妹妹葉玉蓮的書信往返,十年間情感全繫於箋紙,但因為彼此的處境漸行漸遠,呂雁萍第二高女畢業後即將到日本內地就學,而葉玉蓮公學校畢業後無法繼續升學,這時妹妹寄出一封信,改變了姊妹未來的命運。「妳跟我不一樣,阿姊,妳有著光明燦爛的未來,而我,永遠只會是個鄉下人。這幾年來看著妳的來信,妳的學校,妳的生活,其實只讓我覺得離妳越來越遠。」

第三章為「車站」,呂雁萍與後藤伯父在新竹遇到日本警察刁難購買黑市豬肉的女子,後藤伯父為女子打抱不平,呂雁萍巧退日本警官,女子剛好住在寶山庄附近,於是大夥一路同行。近鄉情卻,呂雁萍對於故鄉小時候的事選擇了動機性的遺忘,「與其說是忘得差不多,不如說是害怕,一旦回想起懷念的種種,就會再也捨不得離開這地方吧?」但是女子卻想起了姊姊,遠在天邊的人卻近在眼前。

第四章為「姊妹」,呂雁萍與葉玉蓮相認後,企圖彌補那些年來的糾葛與羈絆,但是妹妹卻一時想不起兒時一個很漂亮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屬於所有人的!」的細節,隔天呂雁萍與後藤伯父不告而別,「帶走該帶走的東西,然後留下該留下的東西」,預定前往香港。

第五章為「告白」,葉玉蓮發現姊姊忘記了很重要的東西,追到新竹火車站,不料遇到空襲警報,姊妹被迫在避難所躲警報,交心之後,原來姊姊留下來的是最近四年來未寄出去的信,原來妹妹寫那樣的信是有苦衷的,「我為了不再繼續依賴妳而寫了最後一封信,我以為,這樣我就可以跟妳一樣堅強!」

第終章為「家人」,戰火將姊妹的心緊緊地繫在一起,雖然身影不再相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戰爭結束了,在病榻間妹妹發現「對阿姊而言,先生和我都是一樣的。不是日本人,不是中國人,也不是臺灣人。這裡有的只有家人而已。」所謂的「家人」就是「當自己成為別人依靠的時候,自己同時也在依靠著對方,在這塊土地上彼此扶持。」而一開始就理下的伏筆,姊妹攜手去看最漂亮的東西,在最後一頁有著大海回瀾的美麗。關門頁前後呼應,以「阿姊,今日大家都很好!」(ん、今日もみんな元気です)作結。

掩卷之餘,細細回味封底的這一段話「曾幾何時,我們頭頂上的天空,已經不屬於腳底下的這塊土地,但是我知道這裡是我們的家,這個被人們稱為『臺灣』的地方」,這一片有家的天空不會因為收養改姓而有所更迭,不會因戰火而易手,更不會因為政權的遞嬗而有所改變,家永遠都是家,相扶持的就是家人。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pinfan&aid=48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