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5 00:01:22瀏覽8135|回應35|推薦321 | |
父母離婚的孩子 放學了,我開車去接女兒。女兒一坐上車就開始滔滔不絕聊學校發生的「八卦」,譬如誰和誰吵架了、誰在交男朋友、課堂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 「妳知道嗎?」女兒一上車,就迫不及待的說,「凱蒂和蜜雪兒的父母都離婚了! 」 離婚在美國是很「普遍」的事,值得這麼大驚小怪嗎?我在心裏悄悄嘀咕了下,沒想到女兒還有下句話…… 「怪不得凱蒂總是那麼幼稚;蜜雪兒又那麼粗暴!」 女兒下的定論令我暗暗吃驚,我問她﹕「幼稚和粗暴,跟父母離婚有什麼關係?」 女兒聳聳肩,說﹕「就是可以感覺有關係 。」 我想起 2005 年「讀者文摘」上有篇「圓滿離婚」的文章。作者 Avery Corman 的小說「克拉瑪對克拉瑪」( KramerVS. Kramer )被好萊塢拍成電影,曾在 1979 年贏得五座奧斯卡金像獎。他在文章中提到父母在他五歲時離異,造成深遠的影響。他說﹕「為人父母者,如果還相信離婚對孩子的傷害不嚴重,就真的是迷信神話而不自知。」 Avery Corman 在 2004 年出版的小說「 A Perfect Divorce 」描述一對夫妻在兒子青春期時感情破裂,他們自忖可以面面俱到的處理離婚問題,減低對兒子的傷害。沒想到父母離婚後,剛上大學的男孩表現得完全脫序﹕中途輟學、工作不定、情緒不穩,苦了身邊所有的人,包括親人和同事………。 這樣的故事不只存在小說裏,在我們的真實人生也上演著。 我認識一個韓裔男孩,高中時在校成績非常優異,父母感情不睦,但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雙方忍著不離婚,直到孩子上大學了,兩人才正式「拆伙」。沒想到分道揚鑣後,男孩巨額的大學學費竟了父母互踢的「皮球」。男孩學業一落千丈,大一還沒唸完即休學了,鎮日躲在虛幻的網路世界打電玩。原本被 大 家看好的似錦前程,突然大轉彎,讓周遭的親友惋惜不已。 女兒那位父母離異的亞裔同學凱蒂,有次對女兒訴苦﹕「我爸媽離婚後,腦子裏想的只是約會交異性朋友,根本不再關心我、愛我了,我像是家裏的空氣!」原本是父母珍愛的「至寶」,家庭破碎後,竟成了沒人在乎的「煩惱」,真是情何以堪呀? 那篇「圓滿離婚」的文章建議考慮分手的夫妻應該尋求輔導諮商,因為離婚的「代價」太大,作者Avery Corman 說﹕「對於雙親離異的孩子,衝擊和創傷必不可免。」有些人的人生甚至從此改變了。我想起二十幾年前的台北鄰居。 那對新婚夫妻剛搬到隔壁時,我還在台北上班,常常聽到隔牆傳來他們「乒乒乓乓」摔東西的爭吵聲。他們夫妻對鄰居倒還滿友善,偶爾在樓梯間相遇,還會打個招呼。後來我出國,再聽見他們的消息已經是四年後,老媽來美國幫我做月子時。 老媽說,他們天天吵,吵得很傷感情,後來男的外遇,兩人離婚了,沒想到離婚不久,女的發現懷孕,他們在孩子出生前又破鏡重圓了。「唉!真是婚姻當兒戲呀!」老媽搖搖頭,說﹕「孩子生下後,女的發現男的和第三者還有來往,於是……又離婚了!」 那無辜的孩子交給男方撫養,老媽有幾次在附近的公園踫見男的和那第三者在散步。「不到一歲的小奶娃被那女的頭下腳上夾著走,一路哇哇哭,真缺德呀!」老媽說﹕「這麼多人看著,都敢這樣對待別人的孩子,那看不到的時候呢?」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常常會想起那對早已搬走的夫妻,小奶娃現在也上高中了吧?不知是否過得好? 如果他的父母在結婚之初爭吵不斷時,懂得及時尋求婚姻諮商的協助,挽救婚姻,他的一生是否會很不一樣? (黃彥琳寫於2009年2月3日)
延伸閱讀﹕ (請點擊藍色字閱讀內容) 2. 孫越的文章﹕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3. 婚姻諮商專欄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