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時的情景 老饕的手藝
小學五年級,我的左嘴角下悄悄冒出一粒芝麻大的小黑點,鄰居小朋友笑我長了個愛吃痣!我聽了很懊惱,母親說:「有啥好氣?『愛吃』才有口福啊!」
是不是真有「口福」姑且不論,但我向來追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享受,倒是真的。
母親精於烹調又非常重視營養,從小飯桌上的菜色就很精彩,糖醋排骨、鳳梨虱目魚、炒蝦、醬瓜子肉 …… ,母親絞盡腦汁輪番擺上陣,就為了刺激我和哥哥的食慾;如果碰上父親因工作關係招待美國或日本來的工程師,餐桌立即「國際化」:奶油薯泥、蘋果沙拉、煎牛排、生魚片、壽司卷 …… ,在三、四十年前的台灣,有幾個小孩在家能有這等口福? 畢業後踏入社會,一頭栽入編輯採訪工作,「吃」的機會更多了,還曾因工作關係,嘗遍台北街頭各種特色餐廳 …… 。味蕾經年累月的「刺激」下,早就被養刁了,對「粗茶淡飯」更不屑一顧。 等自己嫁作人婦,開始過起「洗手作羹湯」的廚娘生涯,天天絞盡腦汁、苦思菜色,這才發現:要把柴米油鹽做得色香味俱全,讓人可以「再三回味」,還真不簡單! 結婚初期,我認真的研究食譜做「功課」,飯後還追著外子問:「怎樣?好不好吃?」後來「功力」高了,食譜也不用翻了,走到超市,什麼肉打折、什麼菜新鮮,就能買回家「藉題發揮」。這時候,老饕如我,「記憶力」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買到好排骨,一邊回味基隆廟口的「排骨羹」,一邊憑記憶「如法炮製」一番;買到海瓜子,學廣東餐館炒一盤令人回味再三的「九層塔炒海瓜子」;買到大包裝的豬腳,想到媽媽的絕活「大蒜滷豬腳」;買到上等牛肉,則試著做出台北的「上海牛肉麵」【註】 …… 。雖模仿不了大廚的十分火候,但「自創一格」也常讓外子讚不絕口! 口味重的菜好吃,但「副作用」也出現了 ── 健康檢查發現外子的健康亮黃燈、體重也過重。他常常挺起「山崩」似的肚子,開玩笑地對我說:「看哪!都是妳害的,瞧妳把我養成一個『孕婦』!」 從此,做飯時不敢再回味過去在餐館吃的大魚大肉,以免不小心燒出不合健康的菜色。但為了做出清淡又不失可口的佳餚,老饕如我,得好好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了。譬如我用麵粉、精鹽和米酒自己醃鹹雞蛋,再和皮蛋、豆腐、九層塔涼拌,或是用荔枝、蘆筍炒豬肉、瓠瓜炒絲瓜、雞絲涼拌九層塔 …… 。但我的獨門創意常教外子「吃驚」比「吃飯」還多,家裡兩個飲食習慣越來越美化的姐弟更是「不客氣」,他們一上餐桌,先對著桌上的菜鬱卒地長歎一聲,接著轉頭問我:「妳有沒有 Ravioli (美式餛飩)?」 如此三番兩次被「打擊」後,我也懶得再「挖空心思」了。為顧及步入中年的健康危機,烹調,索性一切從簡:肉,就吃清蒸白肉;青菜,燙過即可。老饕再度「修正」燒菜原則:營養、健康就好,是否令人回味再三?無暇顧及。 那日外子飯後倒掉半鍋蔬菜雞湯,忍不住「含蓄」表示:「老婆,我們最近怎麼老是吃蔬菜湯?妳的手藝讓我吃得越來越少,唉 …… 」我立即不假思索「還以顏色」:「這樣你減肥目的不是達到了?」 ( 黃彥琳 ) 世界日報家園版2005-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