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助念安心超脫生死※惟覺老和尚開釋
2019/04/19 08:41:26瀏覽1372|回應0|推薦13

(一)

我們人有生一定有死,這是世間上的真理。若想要達到不死,只有不生。什麼是不生呢?就是師父在這裡說法、大眾聽法這個心,煩惱不生,則清淨自性自然顯現,「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境界是修行的人所追求的,若做不到,可以退而求其次,至少在這一生努力修善法、起善念、做功德,對於宗教、佛法不排斥,那麼臨終時還可以「抱佛腳」,也就是「助念」。助念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臨終關懷」。

「助念安心,超脫生死」可分成三個層面來講:第一是助念,第二是安心,第三是超脫生死。

什麼是「助念」?「助」是幫助,「念」是正念,就是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提醒他回光返照。一個人到了臨終的時候,身體的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正在分散,感覺十分痛苦,這個心作不了主,往往容易失去正念,產生驚慌、恐怖、憂愁和煩惱,就像是處在可怕的惡夢當中。

有些久病的患者快死亡時,五臟六腑已經壞掉,這是地大分散。水大先壞的人,大小便溺都在床上,無法控制。人通常是水大、地大先分散,接著火大、風大一分散,人就沒有氣了。四大分散時,神識渺渺茫茫,不知歸向,所以親眷、同參道友必須在旁邊念佛。若臨終者曾薰修過佛法,念佛的法門已經種在八識田中,此時忽然聽到從空中、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慈悲的念佛聲,便能將心念靠在「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上,安住正念,恐怖的境界很快就能轉過來。藉由持續不斷地念佛,一分鐘、二分鐘、三分鐘……最後那一念在念佛中往生,就能超生到天上或淨土,這就是助念的目的。但是,如果這個人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甚至於不知道念佛的道理,就算臨終助念,也不容易使他提起正念。

一個人臨終時若是正念現前,就能超生;沒有正念,就會隨業流轉。因為平時所造作的一切善業、惡業,此時都會現前,心念就跟著所造的業去輪轉。如果心能安住正念,不論善業、惡業現前,都不理它,念佛時,能念之心清清楚楚、所念的佛號了了分明,心始終靠在佛號上,好像在苦海當中緊緊抓住一個木板不放,到最後一念還是念佛的正念,神識離開身體,就生到人道或是天道。

有些人平日就很精進用功,做了很多功德,如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生前修了這些功德,往生一剎那間的果報就是生到淨土,或是天上、或是轉世為人,這是好的境界。這一生當中修得很好,就不會有四大分散的境界,因為六根、六塵、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已經轉過來,臨終時就看到聖像、淨土。這種功德是平時薰修所展現的果報,因圓則果滿。

因,就是經過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於這一生,時時刻刻都精勤修善斷惡、建立善功德,乃至於讀誦《金剛經》等大乘經典,把這些功德修圓滿了,臨終時就不一定需要助念,為什麼?因為自己經常在禪修、念佛、持咒、反省檢討,時時能安住正念。由於平時不斷地薰習,臨終時自然能保持正念,就能超脫生死。反之,假使生平沒有修功德、一生從未做過善事,乃至於造了許多惡業,罪大惡極,這念心平時就沒有正念,臨終時三塗惡道就現前,一剎那就墮到地獄,不需經過四十九天。

一般人多半是善業、惡業夾雜,就要等四十九天了。如同一個人犯了罪,檢察官提起公訴,偵察期有四十九天,在這當中,將此生的善惡是非作一個清理、了斷,然後依據善業、惡業的輕重而轉世。所以,臨命終時就要助念,使其提起正念。假使人已經過世了,就要藉由誦經、做種種功德來超薦亡者。

為什麼要「超薦」?人在命終後的四十九天中,亡者的神識還沒有轉世,福德、功德現前,便不會墮入惡道。就像人間的法律一樣,如果悔過、痛改前非,可以從寬量刑,十年改判三年,或是特赦、保釋在外。所以,在四十九天裡,陽上親眷為亡者超薦,修善、修福回向,亡者有了福德、善業,就能減少墮入三塗惡道的因緣。

(二)

臨終助念,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至少八小時內不可搬動遺體或送入冰庫,八小時之後才可以淨身入殮。如果是猝死的人,可再多等一天、兩天,可能他的神識只是暫時脫離身體,以為是在夢境當中,不知道自己死了,但經過一天、兩天,或許神識又會回來;如果將他的身體冷凍或入殮,神識就無法回到身體。

民間傳說亦曾有類似的記載,家喻戶曉的李鐵拐,原是一位相貌魁偉的書生,不是跛子。某日他要閉關,進入關房前交代弟子:「任何人都不能打開關房,一定要等七日之後再打開。」他在禪定當中,神識出離很長一段時間。後來護關的弟子因母親病危急著回家,提前在第六天打開關房,發現他沒有氣,以為已經死了,便將他的身體火化。等書生的神識回來時,沒看到身體,心就慌了,怎麼辦呢?適巧附近有一位跛子剛往生,身體還沒有壞,書生就借用這個跛子的身體繼續修行。於是,書生就成了李鐵拐。

一般人沒有修行,既不會入定,神識也不會出離。所以,若為猝死,可觀察神識是否會回來,視當時的情形而定。假使身體沒有壞,不妨多等個一天、兩天;如果身體已經壞了,或是天氣太熱、遺體發臭,就應儘快入殮。

據佛典記載,「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人死時,神識是從什麼地方出去,就知道死後的去處。從頂門上出離,是生到淨土;從眼睛出離,是生到天上;從心窩出離,就轉世為人;從小腹出離,轉生至餓鬼道;從膝蓋出離,就落入畜生道;從腳底出離,則墮入地獄。怎麼知道神識從哪個地方走呢?亡者全身都涼了,只有頂門是暖的,或是眼睛、心窩、小腹、肚臍眼、膝蓋、腳掌是暖的。最後什麼地方有暖識,神識就是從該處走。

若想知道亡者的去處,此時最好由親屬輕微、小心地觸摸,不可以亂動他的身體。因為人在臨終時,神識還沒有離開,正在經歷四大分散的痛苦,此時觸碰或搬動他的身體,容易令其起瞋心;起了瞋心,就容易墮入三塗惡道。所以,佛教提倡以助念的方式,幫助臨命終的人,在經歷四大分散的痛苦中,透過佛號提起正念。

此時,親人也不要哭哭啼啼,以免臨終者產生情執,放不下夫妻之情、父母兒女之情、兄弟之情……本來可以超生善道,一動情識,就無法超生了。因為,情是往下墮的。不僅是情執,煩惱的心、淫欲的心都會墮落三塗惡道。心一動,業障就來了;心不動,心清涼、自在,神識就能得到解脫、就能超生。

經典上有一則公案。佛陀時代,有一位居士平時不但精進學佛,也經常供養三寶。臨終的時候,太太很捨不得他,所以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丈夫聽到了,心生情執,在命終的那一刻,神識無法超生,就在他太太的鼻子裡變成了一條蟲。這時候,有一位修行人看見婦人很痛苦、很悲傷,便為她開釋佛法的道理。這位太太忍不住一擤鼻涕,蟲子就掉落到地上。婦人覺得很不好意思,便想用腳把蟲子踩死。修行人急忙阻止她:「不要殺害這隻蟲,牠是妳的丈夫!」女人覺得很奇怪,就問:「我丈夫平日誦經、持戒,十分精進,為什麼會變成蟲子?」修行人回答:「這就是因為妳的情執,在他臨終時哭哭啼啼的,使他心生不捨,才會墮落蟲身。」隨後,修行人為蟲子說法。蟲子聽到佛法,心生懺悔,才命終往生天上。

所以,人在臨終未斷氣時,不要碰觸其身體,也不要啼泣,而是要幫他助念,藉由誦念佛號助亡者提起正念。醫生已經宣告死亡了,還可以在四十九天內,用念佛、誦經、作功德的方法超薦回向,增其福業,使他的罪業減輕到最低限度。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沒有為亡者追薦福業,亡者就只能隨自己造作的業力流轉。

所以,透過臨終助念,使亡者提起正念,就能助其趣向善道、得到解脫。《六祖壇經》講得很清楚:「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要達到出世的解脫,就要在這念心上用功,時時刻刻保持正念。每個人都希望時時正念現前,但是平時沒有打坐、念佛、誦經,沒有師父指導,不了解道理和方法,則不容易得到解脫。所以,活著的時候就要自己用功,才是最可靠的。

佛法就是教導大眾什麼是正念,有了正念就能得到正定,得到正定就入了菩薩位,生生世世永不退轉。這些都要在平時用功,有功夫才有辦法;沒有功夫,至少平時還知道修行,親眷、同參道友可以幫忙助念,使臨終者的心安定,在最後一刻超生。這是很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大功德。

人在臨終時,面臨身體地、水、火、風四大分散,非常恐懼。水大分散時,神識看到遍地都是水,無處可逃。火大分散時,四處都是熾熱的猛火。身體爛壞,則是地大分散,神識看到整個世界山崩地裂。風大分散時,四周都是狂風在吹。這些景象讓臨終者心生恐怖,假使此時忽然聽到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他也會跟著念。念頭一轉,外面的境界就沒有了,就從四大分散的恐怖境界中超脫了。

佛經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悟到這念心就是悟了道,平時用功修行的人就能明白這個道理。「道」就是我們本具的心性,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當下這念心要能作主,保持清清楚楚、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定,定慧不二的這念心就是正念。經常保持正念現前,不論白天、晚上都能夠作主。要動就動、要靜就靜、要睡就睡、要吃就吃,即做即了。這念心時時有智慧、有定力,定慧功深,就可以了生死,坐脫立亡,要走就走,這完全要靠定力。沒有達到這個境界,自己的生死就不能了,臨終時便需要助緣幫助自己提起正念。

助念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在臨終時提起正念,就不會想到過去的善善惡惡、人我是非,或想到未來渺茫無緒,而心生恐懼。當下這念心有正念,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心就安住了。能安住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乃至一個鐘頭,當下就感覺身心一片歡喜、快樂。為什麼?因為心能轉境,有定力、有智慧的這念心,達到絕對的境界,就超越了時間和空間。

人之所以有生死,是因為心念當中有時間、空間的執著。入了正定、正念,這念心就超越時間、空間。在禪坐當中,心境達到絕對時,雖然已經過了幾小時,感覺卻只有幾分鐘。

佛法的任何宗派都告訴我們要了生死、得解脫。怎麼解脫?正念就能得解脫,就能超脫生死,想達到這個境界,平時就要從心上用功。所以,生死要從這念心當中去了,超越了時間、空間,就超越了生死。

(三)

凡夫的心,從早到晚念頭一個接著一個,不論善念、惡念,都是生滅。念頭有生滅,人就有生死。因為心在生滅當中,身體就會跟著心理轉變。白天心生生滅滅,晚上身體雖然在休息,心仍然沒有休息,還在生滅之中,所以晚上會作夢。事實上,人始終都活在夢境當中,晚上、白天都在作夢。白天起心動念,源自於人心對錢財、美人、名利、事業……的執著,有執著就有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夢境,實實在在是如此。然而佛是不作夢的,古德說「聖人無夢」,因為有智慧的聖者明白,生滅的念頭並不是自己,安住在不起心、不動念處,清淨、平等、空寂的心,才是真正的自己。佛的心是細中之細,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凡夫的心始終都在生滅當中,是粗中之粗。所以要由相對的心達到絕對的心,由染污心轉為清淨心,由粗心轉成細心。

心有生滅,身體隨著心念的流轉,就有生、老、病、死苦的境界。如果能夠止心不動,達到金剛定後,就在這當中解脫自己的煩惱、執著。煩惱、執著破除了,乃至契悟真空妙有,稱之為菩提、涅槃。契悟了空性、覺性,當下就是菩提心。達到最高境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在這念心當中,這樣生死就了了。所以平時就要用功,不用功怎麼能了生死?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是指我們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一如,時時刻刻都有定力、有智慧,就像一潭止水,沒有一點波浪;就像一面明鏡,沒有一點塵垢。這念心起心動念,就是波浪;心當中患得患失、起無明、貪瞋癡,就是塵垢。所以,生死就是自己的煩惱,煩惱、執著沒有了,心當中一片寧靜、一片清涼,就稱之為「無為心」。

平時要怎麼用功呢?首先就要看破、放下,心中沒有一點雜念,沒有波浪。進一步,把積年的塵垢化掉,變成一杯清淨的水,就契悟了佛心,見到自己的本性,生死就沒有了。這完全要靠自己去努力;假使不努力,是沒有辦法的。

佛教任何一個宗派都講了生死,但想要超脫生死,先要認識生死;不認識生死,如何去了?譬如,念佛是方法、是良藥,可以了生死。藉由一句佛號返照自心,心當中起了煩惱,念一念「阿彌陀佛」,煩惱當下就化掉了;落入昏沉,以「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提醒自己不要昏沉。昏沉、煩惱沒有了,這句佛號就要放下。不念佛也可以,平時經常保持心的平靜、寧靜,觀照自己的念頭──起善念,就繼續保持;起惡念,當下就要轉化。這就是觀心,注意自己心念的生滅、心念的流轉。觀心,就能了生死。

孫中山先生曾說:「窮理於事務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就是這念心達到最微細時,觀察只有極細的念頭在活動,最後連這個細微的念頭也沒有,心就清淨,就是絕對的心,便能了生死。生死,不是等到死後再去了,死了以後,身體都已經腐爛,怎麼去了?

佛法是最實在的道理,了生死就是在因上努力,沒有煩惱就沒有生死,有煩惱一定有生死。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人的念頭非常微細,心中只要還有些微的煩惱,將來就會招感果報。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今生非了生死不可。

凡夫眾生從早到晚,念頭相續不斷。起一個念頭,就是一世的果報;起兩個念頭,就有兩世的果報……以貪心為例,貪的範圍非常廣泛,無論是貪財、貪色、貪吃、貪睡……都是貪。譬如,看到一盤熱騰騰的點心,就感覺肚子餓了,想吃又吃不到,這時心理影響生理,想著想著……口水就流出來,相貌就變了,用鏡子看看自己,就像餓鬼一樣。這一念心就是因心,若繼續起貪心,一個念頭就是一世的餓鬼,兩個念頭就招感兩世的餓鬼,三個念頭就是三世的餓鬼……。

以前有位居士經常到山上來。有一天,這位居士講:「師父啊!昨天晚上我夢到上道場來吃齋飯。這個夢一定有感應,道場最近一定在作法會!」我說:「你這個夢真是靈,這三、四天,確實都在放蒙山,但是這種法會是專門施食給鬼道眾生,你晚上來趕齋會,不就成了鬼道眾生!」人要墮入哪一道,不是死了以後的事,現在的心就在變化當中。晚上作夢,心作不了主,心跑到鬼道了,自己還不知道。

如果貪色,就墮入畜生道。一個念頭一起,就是作一世的畜生,起兩個念頭,就作兩世的畜生……很多沒有深入佛法的人認為:「真的有這麼恐怖嗎?」確確實實如此!只要有一點禪定,自己就能體悟得到。

每個人都有瞋心,一點點不如意就發脾氣、起無明,不懂得原諒別人,時時刻刻總是把自己擺在最前面。無論是在家或出家,起一念瞋心,就是一世的修羅。有些人平時修福德、修善法,但是有我慢、瞋心,不知道反省檢討、不知悔改,未來還是會墮入修羅道。修羅是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福報大的修羅住在天上,須彌山下面與香水海接近的地方有修羅的宮殿。福德較少的,就是人間的修羅,例如想要侵略他國或占有世界的巨頭,這些都屬於修羅。福德再微薄一些,便是社會上的流氓、角頭,擁有自己的地盤。再差一點,就墮入畜生道,成為毒蛇、猛獸。再差一些,就變成羅剎鬼。這些都是由於心念的流轉,造成一重一重的生死。

《地藏經》講:「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念頭的生滅,就是生死的根本,因為從早到晚這個心離不開貪、瞋、癡、慢、疑、邪見,這些就是生死的根本。現在知道一個念頭招感一重生死,兩個念頭招感兩重生死……了解這個道理,更應積極落實修行。

(四)

佛法告訴我們要了生死,時時刻刻要把心中的煩惱化掉,保持平常心、清淨心、慈悲心、恭敬心,這些都是善念,從這上面去建立知見、轉化自己,這一生就能了生死。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在當下這念心上用功,以為母親生下我們是「生」,一口氣不來、兩腿一伸是「死」,死後才請出家眾來誦經,這樣就把超脫生死想得太簡單了。要想超脫生死,必須要自己用功,不要心存等待,等別人來幫自己助念,這是最後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有些人認為,現在幫別人助念,將來死後才會有人幫自己助念,這樣的想法就比較消極。修行要靠自己,平時就要回光返照、保持正念、檢討反省,使這念心淨如明鏡,靜如止水,能達到這個境界,這一生就能了生死,雖然仍身處五濁惡世,心已經住在極樂世界;雖然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心已經超凡入聖了,就是這麼簡單!所以,佛法是絕對的智慧與理性。明白以後,人生就找到一條光明的大道。

從助念的角度來看,佛陀實在是很慈悲,想盡一切方法救度眾生。對於平時沒有用功的人,到了最後關頭的一分一秒,佛還是不放棄,仍然用助念的法門教導眾生提起正念,免於墮落三塗惡道。佛經記載,平時沒有修善、乃至罪大惡極的人,臨終時良心發現,一念回光,就如儒家所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突然感到這一生要結束了,十分慚愧,又不知道將來會往哪裡去,非常恐慌,最後至心虔誠十念,同樣可以了生死。

有些人聽到這裡,認為臨終十念就能超生,把這個法門當作護身符,那就糟糕了!想一想,臨終時一定會有助念的因緣嗎?家人會如法去做嗎?自己這念心是否能清楚明白、不顛倒、不慌亂?所以「臨終十念」不是簡單的事,平時的努力還是最可靠。

臨終十念,就是快要死亡的時候,把這個心靠到佛號上,最後十念,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能了生死、就超越了。但是假使平時沒有薰修,臨終之際怎麼提得起念佛的心?可能一念都提不起來!所以,這時就必須要靠身邊的親戚、朋友、同參道友來助念,幫助自己提起正念。真正能提起正念,即使是只有最後一念、一剎那,生起「阿彌陀佛」的念頭,或是自己能保持「無念」,當下就能解脫。

有一些居士會問:「師父,修念佛法門的人,臨終時有佛菩薩來接。您經常告訴我們修禪,這念心要不動念、不去不來。既然是不去不來,往生後會到哪裡去呢?」這個道理很簡單。譬如小孩子出門,因為不知道路,所以要靠父母接送,才不會迷路。修禪的人,平時就知道用功的方向,知道這條路該怎麼走,不僅不需要接送就能到達,甚至還能接送別人。因此,平時就要保持正念、堅住正念,這一念心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沒有去、沒有來,看到佛也不理會,看到閻王、小鬼也不理他。有了這種功夫,要到哪裡就到哪裡,要東就東、要西就西、要南就南、要北就北,真正是自在無礙。這才是真功夫,就是真正的菩薩行。

助念,就是幫助別人提起正念,心安住於正念上就能超脫生死,至於超生到何處?就靠自己平時所修的福德。假使認為有正念就不需要修福德,那就錯誤了。正念,是指我們能確定方向,可以不到三塗惡道去受報。那麼,會生到人間、天上或淨土?如果平時修五戒、十善、做了很多功德,臨終的助念和自己相應,正念現前,立刻就生到天上,因為平時已經積聚了這些功德。 

若平時沒有修十善,只受五戒,做的是善惡夾雜的事,就會超生到人道。雖然生到人道,還有聰明、愚昧,貧富、貴賤,壽命長、短,以及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等不同,這些都要靠平日所累積的福德資糧。 

生淨土除了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也需要修種種功德。譬如到美國去,要有路費、飛機票、入境證這三種資糧。然而,即使大家都有這三資糧,但有些人銀行存款豐厚,還有智慧和一身的技術,到了美國生活沒有問題,可以住得久、生活很如意;如果只擁有這三資糧,銀行裡沒有任何存款、技術和智慧,到美國以後要怎麼生活?能住多?這些都是問題。所以,修淨土不但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要念佛、保持正念、修禪定以外,還要修福德、智慧,福慧具足,這一生就能得大解脫,證到無上菩提。所以,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努力。

佛法是慈悲的,藉助念的因緣也可以協助亡者的家屬種善根。其次,能藉這個機會度罪大惡極的人。這種人平日沒有修善,在人生的最後,希望能夠及時回光返照,種一個善根。佛法是多方面的,上根、中根、下根都度,根機好、有智慧的人,平時就能修行;沒有智慧、沒有因緣的人,也能在臨終時藉此機會得度。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一個大慈悲的法門,值得提倡和推廣。

世間上的一切都是有因有果,只要有空、有因緣,應儘量去幫助他人,這是修福報、廣結善緣。佛經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人緣就必須在平常多用功,從這上面去努力、推廣,增加自己的福德資糧,長養我們的大慈悲心。因為修行當中,慈悲心最重要,《華嚴經》講得很清楚:「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佛法是以慈悲為根本,無論是成道、生淨土、了脫生死,一切都是以人為根本。人格完整,修任何法門都容易成就;人格不完整,即使能說高超的道理,也不切實際。

助念這個法門,是大慈悲的法門;參加助念是一件大功德,亦是修菩薩行。幫他人助念,同時也提醒自己人生無常。古人說:「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發心助念十分有意義,也是在警惕自己要精進、要用功,才能解脫生死。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12563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