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放光※星雲法師講述
2018/04/08 17:53:18瀏覽1043|回應0|推薦15

我們誦讀大乘經典,會發現佛陀每次講經前,必定「放光」。如《金剛經》開頭的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從這段經文裡,就可看到佛陀在放光。怎麼說呢?

「爾時世尊」,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般若之光;「著衣持鉢」,是手上放光;「入舍衛大城乞食」,說明佛陀行走時,讓每個人都可以看到,是眼中放光;「飯食訖」,是口中放光;「洗足已」,這是腳上放光;「敷座而坐」,則是通身放光。可以說,佛陀的行住坐臥,都在放真理之光。

佛世時,有一位駝驃比丘是寺院的知客師,不管清晨或深夜,他總是提著燈籠,帶領前來掛單的僧人安單,數十年如一日。因為他發心的功德,獲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日後指引僧眾到寮房,再也不必提燈籠了。

還有一位香口沙彌,一生從不說謊、不罵人,而且都是說好話、說善言,最後感得說話時,口中滿口芬芳,完全沒有穢濁之氣,所以大家都稱他為「香口沙彌」,這就是口中放光。

其實,佛陀有沒有放光不重要,別人有沒有放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能放光。只是大家忘失了自己真如本能的光,還一味向外追求。

例如︰

口說讚美人好話,就是口中放光;

眼看一切人事皆善美,目中有人,即眼睛放光;

耳中注意聽聞佛法,並懂得諦聽、善聽就是耳朵放光;

滿臉笑容、沒有瞋怒,即臉上放光;

心中擁有慈悲、智慧、清淨,就是心中放光,只要我們時時放光,人生哪裡還會有黑暗、煩惱?

佛陀也曾說過有四種方法可以放光,即:

一、布施燈燭驅逐黑暗,是一種有形的放光。若能以真理、知識、智慧等法布施供養人,讓他不會走向愚暗痴迷,就是放光。

二、佛法欲滅時,為了信仰而廣修供養、常隨佛學、懺悔業障、護持正法,讓人不受外道等怪力亂神影響,也是放光。

三、親朋好友意志消沉、行為不正時,能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走向正面、積極的道路,使他們不迷失方向,就是以光明照耀他們,也是放光。

四、用一片真誠的心與人共事,就是放光。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我們的愚痴、妄心就像是千年暗室,有了佛法的光明,就能看清實相,照亮前途。試想,一個人的心久被無明煩惱覆蓋,就如同禪宗裡講的「黑漆皮燈籠」,那還算是個人嗎?因此,我們不要只看外在的陽光、電光、燈光、火光,更不要被邪魔外道不正的暗光或假光所迷惑,重要的是,我們能找到自己的「光」在哪裡嗎?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處處放光,當我們的心能夠「放光」,把真如自性、般若真理的心光點亮,將慈悲喜捨的燈光點亮,不但能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

光明對世間何等重要。就像海洋上的燈塔,指引著遠航的船隻;暗巷的明燈,照亮夜歸的行人。我們點亮自己的心光,在人間大放光明,這樣的人生便充滿無限的價值和意義了!

〜〜〜▓〜〜〜

放光提問

問:「放光」,原本是一件很有意義的美事,但過去台灣社會曾有不肖人士假借宗教名義「冒充放光」,讓很多人「談光色變」;講到「放光」,難免聯想到詐騙、邪法,大師如何看待這樣的事?

答:社會上若沒有了慈悲道德、智慧般若,如何還能放光?人,如果到了無光可放,心燈不亮,還算是人嗎?所以,我們不要只是注意外在有形的光源,重要的是,要找尋自己內在的「光」在哪裡。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能放光嗎?尤其我們的「心」能夠「放光」嗎?如果能夠把心裡的燈光點亮起來,把每個人的真如自性、般若真理的心光點亮,自心能放光,才是最重要的!

〜〜〜▓〜〜〜

問:明代憨山德清禪師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偈:「拋卻身心現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若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這段話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答:人,可以掩飾自己的面目,但偽裝的面目必然經不起時間的試煉,惟有「本來面目」才能經得起考驗。佛教徒的修行,就是要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即「若人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的真正意涵。

歷來的禪師們,一句「父母未生我之前是何面目?」可以苦心參究數十年,只為尋找這句話的答案。

其實,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提倡環保的人士,認為綠色才是大地的本來面目,清淨的溪流才是河水的本來面目;從事社會服務的人士,認為和諧友愛才是社會的本來面目,公益道德才是社會的本來面目;提倡人間教化的人,認為每個人誠實、慈悲、平和,才是人間世事的本來面目。

因此自己的人生,要交代給因果,交代給自己;不要交給神明,不要讓神明來定自己的吉凶,不要請神明來做自家的顧問。

又如靈雲志勤禪師說:「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蘇東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假如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心,就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

問:既然人人都可以放光,但是「魔」也可以放光,要如何分辨、對治?

答:魔,住在我們心裡的叫「心魔」,在外面活動的叫「外魔」,它所具有的含意是障礙、擾亂、破壞,凡能擾亂、破壞、障礙好事、斷人慧命的,皆稱之為魔。

內在的「心魔」,如貪愛、嫉妒、瞋恨、妄想、煩惱、邪念等,「外魔」就是金錢、愛情、權位、安逸等皆是。

魔,有的是可瞋的、是醜陋的,但也有可親的、可愛的、喜歡的。魔究竟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沒有般若智慧,是很難辨別!甚至它也可以放光,稱之為魔光;它也可以變為天人的樣子,叫做天魔,甚至它也可以變成佛的樣子,叫做佛魔;很多不實的境界,以及一些幻化不實的境界,就稱為魔境。

但是魔,有的時候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例如,自己懈怠懶惰、不知精進,「我」其實就是自己的魔;如果我障礙別人的善行善事,「我」也是別人的魔。

世間上,佛有一半的世界,魔也有一半的世界,我們的內心也是給佛與魔共同占領了,時而佛心,時而魔心。所謂天人交戰的內心,就是佛與魔的較量。如果我們能自己檢點、正派、向上,就是用佛心來降伏了魔;但是,如果我們懈怠、邪見、懶惰,就是被魔給降伏了。
只要吾人有正當的思想,有正派的觀念,有正見的思惟,有正命的生活,沒有無法降伏的魔,只要用佛心、佛力,有什麼魔是不能降伏的呢?

〜〜〜▓〜〜〜

《藕益大師文選》記載,安徽桐城縣,有甲乙二人,外出經商,後甲病死異鄉。乙將他安埋並帶回遺物,交給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輕體健,何以突然死去?懷疑乙謀財害命。乙深感委屈,又無法證明。便去甲墳前痛哭,傾訴冤屈。

忽然甲的聲音附耳說:「你對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對妻解釋清楚。」

於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對話,和生前一樣。不過只聞其聲,不見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腳,幾乎跌倒。不自覺地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這一下,甲用驚恐的聲音在遠處說:「你怎麼放光嚇我?」

乙聽到念佛會放光,又連念幾聲佛。這一來,甲的聲音距他更遠,說:「你念佛時,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沒法靠攏你身邊。請你回去告訴我妻,叫她到墳前來,我會向她解釋清楚。」 乙便照辦。

通過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議,便棄商出家,潛心修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11144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