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美國的明教授日前發表一篇短文,文章內容悼念兒時玩伴過世,
充滿回憶和不捨的心情,讓人覺得於心有戚戚焉而感同身受,因為閱讀
文章之餘,彷彿看到了她們在孩提時期歡樂的時光,如今卻成為往事難
追憶而悵悵然的事實。
「小夥伴手裡有一把童年的鑰匙,他們一走,鑰匙就缺了一把。」引
述明教授文章的這句話,在淡淡感傷之中,卻又蘊藏著濃郁的悲戚,直
指心中那一塊童年深沉的記憶,想必唯有當事人,才能詮釋那種難以言
喻的慟。
對於孩提時期好友的離世,她很難過的說:事情經過了三天,才能夠
提筆寫下此刻的心情。
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刻,如此深情濃郁的孩提記憶,確實是一種足以讓
人錐心泣血的經驗;當然這樣的經歷,比起人們經歷過親人大限的回
憶,應該同樣都需要時間來沖淡那一種情緒低潮和感覺。
提到生離死別的議題,我們想起有一句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
時各自飛」的說法,也許這句話演繹了人性多元性和教人難以釋懷的本
質,然而日本東北三一一地震與海嘯災難十周年之後,人們看到老翁與
失蹤妻子鶼鰈情深的悲劇性之美。
今年是日本東北福島地區三一一地震與海嘯十周年紀念,那一場世紀
大災難所造成的傷害,迄今依然深刻存在許多人的心中,讓人不忍回憶
起當年幾乎等同世界末日的悲劇。
三一一災難已經過了十年,日本許多地方都舉辦了悼念活動,而媒體
更沒有忘記,尤其日本NHK電視台也製作了專題節目,報導日本重建
經過和當地民眾生活現況,有好幾則新聞內容,讓人看了之後備感辛
酸。
其中有一則新聞提及一名六十四歲老翁,當年(五十四歲)因為他的
太太被海嘯捲入海底,至今仍然下落不明。他的愛妻在災難發生當下,
曾經透過手機發了一則簡訊告訴他「你還好嗎?我想回家」。隨即被鋪
天蓋地的滔天巨浪所吞沒,所以那一則簡訊成為最後的遺言。
雖然他在太太工作的地方和停屍間尋找,可是一直沒有尋獲愛妻或是
其大體,只有發現她所戴的眼鏡和手機,手機內尚有好幾則未撥出的簡
訊,內容大致描述了海嘯發生時的恐怖情況。
由於老翁覺得太太「想要回家」的簡訊,就是等待家人接她回家的意
思,於是他在海嘯過後學習海底潛水,並於二O一四年取得執照,從此
他就每周都下海尋找其愛妻的遺體;可是經過四七O次的潛水尋找結
果,依然沒有找到屬於太太遺體的痕跡。
然而他在影片當中堅定的表示,絕對不會放棄潛水繼續尋找,因為他
相信愛妻仍然想要回家,他一定要圓太太的遺願。
老翁在鏡頭前提及愛妻想要回家的願望,雖然不再有悲悽與痛哭的畫
面,但是影片所傳遞的夫妻恩愛情緣,卻讓人為之動容,不論其願望是
否能夠達成,至少十年來他從不間斷的潛水尋妻動作,其過程幾乎已經
成為恩愛夫妻情分之圖騰,以及一種別人無可撼動的信仰。
當然在理性的層次而言,假使一個人被海嘯吞噬已經達十年之久,想
要在附近海域尋獲遺體的機率並不是很高,可是對於罹難者的丈夫而
言,無疑那是一種從內心信仰所衍生出來的儀式,透過這樣的尋找過程
而形成的心志,變成為一種不能夠褻瀆的光環,因而散發出一種冰心絕
美的情愫,更是具有典型的悲劇性之美,我們也祈禱他們的願望可以實
現。
看到老翁如此癡情的潛水過程與信仰,面對夫妻感情的多樣性,其實
人們偶爾也在媒體看到一些八卦新聞,報導某些名人的緋聞事件,新聞
內容除了圖文並茂之外,通常都會持續發燒一段時間,甚至其劇情更宛
如連載漫畫一般,以「擠牙膏」方式佔據媒體版面。
當然如此媲美肥皂劇方式的緋聞事件,本身已經是不足取的故事,況
且也是個人私領域的範疇,最具有發出意見與聲量的人,除了正宮、元
配之外,旁人著實不必浪費心力去追蹤類似小道消息;至於緋聞主角家
庭是否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或者淪為上述那一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
難來時各自飛」俗話的結局,通常都無法像似鶼鰈情深的夫妻悲劇故事
相媲美。
因此人們假如將上述潛水尋妻的新聞,和佔據媒體版面而獲得聲量的
緋聞事件相比擬,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反差現象,實在是一種讓人覺得難
以言喻、無法相提並論的糾葛心情。
如此反差與衝突的情境故事,不知道相關當事人作何感想?至於上述
海嘯災難所造成的悲劇性之美,以及明教授懷念兒時好友逝世的情誼,
似乎也凸顯出一種人性多元化之本質,所以人人的故事不同宛如其面;
此種現象其實也詮釋了人際關係的珍貴價值之處,彷彿透過故事告訴我
們,答案不就存在於人們的方寸之中嗎?※
(更生日報副刊1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