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3
2008/06/02 14:24:08瀏覽636|回應0|推薦5
惠能在晚間沒人知曉的情形下,很容易地得到六祖位,所以沒有人反對。五祖也不問:「你們大家是贊成還是反對?」這只要五祖許可就行了。
 
五祖訓誨惠能說:「你要好好保護衣缽,這是由釋迦牟尼佛一代代相傳下來的。你到世間要廣度一切有情的眾生,而將佛法流佈至盡未來際,無令斷絕啊!」當五祖說這句「無令斷絕」時,我相信五祖大師很悲哀擔心,恐怕要哭了。為什麼我知道呢?因為二祖臨被殺時,他曾說:「到第四代時,楞伽經都變成名相了,沒有人懂。」現在五祖大師說「無令斷絕」,必定有無窮的感慨而說:「你要小心!要注意!不要馬馬虎虎,不當一回事。這是特別重要,不要讓它斷絕了。現在為你說一首偈頌:
 
「有情來下種」:情就是慈悲,因為我有一種慈悲心的感情來種下種子,就是我把佛法傳授給你。
 
「因地果還生」:因為我傳法給你,好像將種子種到地下,那麼果就會生出來。
 
「無情亦無種」:若沒人傳法給你,那也就沒有菩提的種子。
 
「無性亦無生」:沒有性也就沒有生了。
 
這是一種講法,另一講法如下:
 
「有情來下種」:「情」就是一種感情或情愛,因為有情愛才種下種子,好像這一班學佛法的人,不是親戚就是朋友,親戚就有親戚的情感,朋友就有朋友的情感。因有一點情感,故大家一起來學佛法。「因地果還生」:因有這種情感,故種下菩提種子,但先要有地,有個地方才會結果,生出菩提的果。「無情亦無種」:如果誰也不知有這個道場,那就沒有人來學佛法了。「無性亦無生」:若沒有佛性,那就不會成佛了。
 
這偈頌有很多講法,只要合乎法,怎樣講都可以的。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又說:「往昔初祖達摩大師,初次到中國的前三五年時,人們都不恭敬他,反把他叫作摩羅剎,沒人認識他是位祖師,所以才傳授這衣缽作為證據。」
 
衣缽只是一種表信而已,其實佛法是要以心傳心,令他自己覺悟,自己證得。自古以來所有諸佛所傳的就是本體——即自性,歷來祖師相傳的都是本心。衣是爭的開始,有了衣大家就互相鬥爭,爭這衣而作祖師。甚至有的偷了這衣而作假的祖師。像神秀就想從五祖處搶祖衣,要五祖傳法給他。若將法傳與他人就予殺害。此衣在四祖時被偷過三次,五祖時又被偷三次,但都沒偷成,這是菩薩感應所致。在六祖時曾被偷六次,但後被武則天(唐時,女皇帝)硬給拿去,以後下落不明。
 
五祖繼續說:「衣缽是爭端的開始,只傳到你為止,以後不要再傳下去了。如果要傳此衣缽,恐怕命就像一根絲線吊著百斤石頭,隨時有折斷的危險。你趕快離開此地,因我怕有人會加害於你。」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惠能向五祖問:「我向什麼地方去呢?」五祖說:「到了懷集賒(今廣西梧州)就可以歇止,若到四會縣(今廣東新會)就隱藏起來。」惠能在三更天得到五祖傳授的衣缽後又問:「我本是南方廣東人,素不熟悉此地蜿蜒山路,我如何出得江口呢?」五祖安慰他道:「你不需憂愁,讓我親身送你去吧!」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把六祖送到九江潯陽驛的地方。「驛」即古來傳達書信的站。五祖吩咐說:「你快上船!」就拿起擺船的櫓使船開行。惠能說:「師父!請您坐著,應該由我來搖櫓。」五祖說:「應該我來渡你才對。」惠能答說:「是的,在未悟到自性,本體迷失的時候,應由師父指示修道用功,務使開悟。」這包括不怕腿痛及辛苦。六祖天天舂米出任何人都辛苦。六祖大師舂米墜腰石,現還在湖北憑茂山東山禪寺保存著,上面刻著「惠能盧居士舂米的墜腰石」幾個字。
 
「可是一旦我開悟後,就應自己度自己。雖然同樣是稱為『度』,但師父度徒弟和徒弟度師父,其用途是不同的。惠能我生在邊地下賤的地方,講的話語音不正,沒人聽得懂,承蒙師父傳我心印妙法,現我已得到開悟,故應自己度自己。」這是五祖和六祖打的機鋒,五祖:「合是吾渡汝。」六祖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何謂「自性自度」呢?如當你還未會誦楞嚴咒前,要人來教你誦,但會誦之後就要自己督策自己誦,而非要別人來勉強你誦。當還未明白誦經時,就要一位師父教你念經;當明白後就要自己念,而不需要師父問你:「你今天是否有誦經?」好像現有人要學天台山智者大師拜楞嚴經、法華經而開悟的偉行,故天天晚間拜法華經,這也叫自性自度。
 
還有將煩惱變菩提,是要你自己將所學到的方法躬行實踐,而轉煩惱成菩提。當有人找你麻煩,要視其如鏡花水月,如幻如化,如夢如露,如是思惟後煩惱就沒有了。遇到境界若能看破放下,就叫「自性自度」。
 
還有譬如你有抽煙喝酒的毛病,聽師父開示後知其對修道有大障礙而能戒之。好像我有一個徒弟說要試試看,結果戒了,這一斷也叫「自性自度」。若能斷就是開悟,未斷仍是迷,是否開悟決定在你。若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自性自度。
 
在未明白佛法前不妨做糊塗事,但在明白佛法之後,切記不要再做糊塗顛倒事。再做則是佛教的罪人,將來一定墮地獄,因為你知法犯法,罪加三等。故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旁人是不能代替你所造的殺業、盜業、淫業、妄言、喝酒的罪業。凡造什麼業將來就受什麼果報,絲毫不爽的。
 
「自性自度」含義深遠。意即要斷疑悔,除自性糞。若自性糞未能除盡,就不是自性自度。何謂「自性的糞」?即你的顛倒妄想、無明煩惱,有漏的習氣毛病。
 
以前我在他處亦講解此段經文,曾說:「你造罪業,你墮地獄;我造罪業,我墮地獄;他造罪業,他墮地獄。」當時有人很反對說:「根本沒這回事,地獄在何處?從來就沒見過,即使有地獄,我也要試試看。」我答道:「你試試看,你不需要試,就會墮地獄;試試便墮。」為什麼呢?你見那些墮地獄的,都是試試看而墮進去的。所以直到現在,想出來也不可能。故奉勸那些想試的人,取消這種念頭吧!
 
那些人會自性自度呢?人人均可自性自度,但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愚癡的人不僅不會自性自度,即使教他也不會聽,有如教狗不要咬人,雖然打牠,但一見人還是咬,就因牠那愚癡性作怪。貓捉老鼠,雖教牠要戒殺放生,但因惡習難改如舊。教老鼠不要偷東西,但到時還是偷東西吃。偷抽香煙、偷喝酒,這些都是不肯改惡習的人所做。真正明理的人,不做糊塗事;真正糊塗人也不做明白事。
 
「自性自度」,意仍要自己去除自己的毛病。師父不能天天看著你,步步跟隨你,使你不做錯事。以上是很簡明的解釋,若往詳細來說,盡未來際也說不完。
 
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五祖說:「不錯不錯,此真契合我心意。以後佛法將由你發揚光大。你離別我三年後,因我傳法有人,我將進入涅槃。你現好好向前努力精進,向南方去吧!你要韜光晦跡,養精蓄銳,將來則戰無不勝、攻無不取,但是去後不要急著弘揚佛法,因佛法是從難中興起的,愈難愈好。」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六祖大師辭違五祖後(辭違即不能在五祖前親承供養),就向南行,從憑茂山過九江向廣東來,經兩個多月,來到大庾嶺(江西大庾縣南和廣東南雄縣的分界處)。
 
五祖回去後,幾天不上堂為眾人說法,大家都起了疑心,而到方丈室問:「方丈和尚,您沒有病吧?沒有生煩惱吧?」五祖答:「病是沒有,但我的衣缽已向南傳去了,你們大家可散去,我這兒沒有佛法,我要退休了。」
 
眾問:「誰得到衣缽?傳給誰呢?」五祖答說:「被最有能力和本領的人得到了。」大家就知道是六祖惠能得此衣法。因當時有些人並不是很愚癡的,像其中有一名叫法如師(五祖十大弟子之一,五祖囑十大弟子各據一方而為法主)。他一聽說能者得之,就明白而說:「就是那廣東獦獠盧惠能居士,他得到了,這真奇怪!」眾人聽後就反對說:「不行不行,怎可傳法給他,我們跟隨您那麼久,怎不傳法給我們?大概五祖腦筋不太靈敏了。我們大家從後追,去搶回衣缽!」於是,就有數百人來追趕六祖,想搶回衣缽,由此可見其勢力之大。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畢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這時,在百人中,有一位和尚,俗姓陳名叫惠明,在家時曾做到四品將軍,性情粗躁,一點學識也沒有,一開口就罵人,若不聽就動手打。此人力大,幾百斤的石頭可一拳打碎,因為他有此本領,故做到四品將軍。他生稟特異——「飛毛腿」,一天可跑二百里路,而普通人一天最多只可走一百里路。
 
他一心一意要搶回衣缽,心想誰力量大就是誰的。他尤其走得快,走在眾人前頭,眼看就要追到惠能了。
 
惠能見這大老粗跑來,當時他心裡也有些恐慌。雖然他已得法,但因剛修法,還沒有很大的神通,故猶有些恐懼。於是惠能就將衣缽放到石頭上,自己對著虛空說:「這衣缽只是一種徵信、證據,怎可用武力來爭奪呢?」於是惠能就隱藏到草叢中,不使人見。惠明既到,雖見衣缽,但卻拿不動。為何他拿不動呢?這是默默中有護法善神、天龍八部在這兒護衣缽,故他雖有大力,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時,惠明就喊道:「修行有道的人,我是為佛法而來,並不是要來奪衣缽啊!」因他拿不動衣缽,故如此說;若拿得動,早就拿跑了。且醒悟此衣缽非由力可奪,故想向六祖求法。
 
為何說惠明不是真為法來,而是為衣缽而來?因為若他真為法來,就不會先去搶衣缽,而會先說:「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你認為我這樣講合不合邏輯?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經惠明這樣一講,六祖就從草叢中走出,坐在一塊盤石上。這時惠明叩頭頂禮(雖然出家人不向在家人頂禮,可是這是特殊因緣,所以例外)說:「我希望行者為我說法。」六祖大師就對他說:「你既為求法而非為搶奪衣缽而來,就要把一切攀緣心停止,什麼都不要想,一念不生。好!我現為你說明。」說完這話,就默然等著。此時六祖大師不生一念,惠明也不生一念,彼此都屏息諸緣,連鬼神都不知他們在做什麼,所以說「良久」,大概過了五分鐘。六祖大師見惠明沒有打妄想,將攀緣心放下,什麼都空了。
 
六祖大師就說:「你不想善,不想惡的時候,正在這個時候,誰是惠明上座本來的真面目?本來的樣子?」就問這個「誰」字,所以以後禪宗都參「念佛是誰?」
 
這裡所用「那個」是俗字眼,意即是「誰」。為何用「上座」呢?因為六祖大師還是個居士,所以稱惠明為上座。
 
聽到這樣的開示,惠明就豁然開悟了。
 
惠明雖開悟了,已經回頭轉面,認識自己本來的真面目,但他還不知足,貪心還這麼大。這些人去追六祖大師,都是貪心作怪,貪要作第六代祖師。而惠明大師是貪中之貪,他已開悟了,還覺不夠,像有些東西沒有得到似的,故再問:「您方才對我講的密語密意,這些重要的話,和重要的意思之外,還有比這個再妙的嗎?」
 
此地「密語密意」應當「妙」講,不能當祕密講。
 
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六祖大師答說:「我給你說出來的就不是秘密,不是最妙了。你若能迴光返照,則妙法都在你那兒,而不在我這裡。」惠明歎道:「我在黃梅這麼多年,實實在在還未省悟認識自己的真面目。現蒙行者的指示,就像人飲水,是冷是熱,唯有自己知道。現在行者您是我惠明的師父了。」
 
六祖大師說:「你要是這樣想的話,那麼我就替黃梅五祖傳法給你。我們同拜五祖為師父,而作師兄弟。你好好保護佛法,莫令斷絕。」
 
惠明又問:「惠明今後向何處去呢?」六祖大師說:「到了袁州就住下,到了蒙山就居留。」這時惠明就向六祖叩頭頂禮,拜辭而回。
 
其後惠明沒有即刻動身,過三年後才到蒙山去住。在此地他遇到一個鬼,其生前是個秀才,故死後還儘作詩。他對惠明唱一首詩說:
 
寂寂荒郊夢亦長,古今成敗懶尺量。
 
野草鮮花捻多少,苦雨酸風幾斷腸。
 
夜餘螢光同出入,五更雞唱影形藏。
 
悔不當初修心地,至此青山淚兩行。
 
惠明聽後就為他說法,讓他超度脫生去了。所以化蒙山,就是超度鬼魂的。
 
(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惠明後改道明。避師上字。)
 
惠明回到嶺下,對正在追趕的百人說:「我曾到山頂上看過了,找不到他的蹤跡,他不是從這條路跑的,應當從其他道路追去。」這些人一聽飛毛腿說沒看見,就信以為真。其實惠明大師是打大妄語,為何他打妄語呢?因他自己已得法,他為保護佛法和六祖安全,故打此大妄語。惠明後改名為道明,因六祖叫惠能,他不想和六祖大師同一個字,避諱「惠」字,故易名。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六祖大師後至曹溪南華寺,神秀仍不死心,派其心腹黨徒,來殺害六祖。為了避難,六祖乃到四會此地與獵人住在一起,因那些和尚怎也想不到一個修道信佛的人會與打獵的人在一起生活,所以各處找也尋不得。這樣經過十五年的歲月。(有的說十六年,這是包括他逃跑那一年在內,實際他與獵人在一起是十五年。)十五年來就時常向獵人們說法。
 
獵人常派六祖大師做守網的工作,他一見活的走獸或飛禽,都盡力設法放生。到每天吃飯時,他將在山上找的野菜放到肉鍋裡煮。或有人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說:「我只吃些肉邊的菜,我不吃肉。」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有一天六祖大師想起:「此時當宜弘法,我不可終日隱遁。」於是離開四會而至廣州的法性寺,正逢印宗法師開講涅槃經。講經時,有風吹動旛旗而左右擺動。這時有一僧說:「這是風在動。」另一僧說:「這是旛在動。」兩人爭執不已,六祖告訴他們說:「仁者是你的心動啊!若你心不動,風不動,旛也不動了。」當時聽眾聽他這一講,覺得非常玄妙,真是一語驚四座。
 
印宗法師就請六祖大師到上座,請他開示經中奧妙的道理。但見六祖大師所講的雖很簡單,然理論正確,不光由文字解說。於是印宗法師非常佩服地說:「老修行人,您一定不是個平常人。我久聞黃梅的衣缽向南傳來了,是不是就是您這一位老修行?六祖大師答說:「我不敢當。」印宗法師一聽他就是繼承五祖衣缽的傳人,就向六祖大師叩頭頂禮。要求六祖將五祖所傳的衣缽出示給大眾看看。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印宗問說:「黃梅五祖大師傳給您衣缽時,是如何傳授指點您呢?」六祖大師答說:「倒沒有什麼指授,不過單談論見性,並不談論禪定和解脫這種法。」
 
印宗法師又問:「為何不談論禪定和解脫的道理呢?」六祖大師答說:「因禪定和解脫是兩種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二種法,只有一種法,所以叫不二法。」
 
印宗法師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六祖大師說:「法師您宣講涅槃經,若您能見佛性,明心見性,這就是佛法不二之法。就像高貴德王菩薩向佛請問:「如果有人犯殺、盜、淫、妄此四重禁——四根本罪,不通懺悔,且又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逆罪,還有信不具的闡提(即是沒有信心),這些人是否應當斷善根佛性呢?」佛答:「善根是有兩種,一種是常,一種是無常。可是佛性並沒有常和無常之分,所以不斷,這就稱之為不二法門。其次,五戒十善這是善,五逆十惡這是惡,但佛性並沒有善惡的分別,這就稱為不二法門。」
 
蘊是色受想行識,界是十八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凡夫見五蘊和十八界是兩個,但有智慧的人了達其性本空無二,沒有分別可言。如此無二的真性,就是佛性。」
 
印宗法師聽了六祖大師說法後,得未曾有至心歡喜,合掌恭敬地說:「我印宗講經,就像磚頭瓦塊似的,可是仁者您啊!講經就像真金那麼的真和可貴。」此時印宗法師在光孝寺為六祖大師落髮,且願拜六祖大師為師父。
 
六祖大師隨後在光孝寺中的一棵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六祖大師說:「我在黃梅憑茂山得法後,受盡種種的艱辛苦楚,各處避難,命像懸絲那樣的危險。現在很慶幸能與韋璩刺史和各官僚、僧人、比丘、比丘尼、老道、居士聚會一堂,這都是我們多生多劫緣份促成的,也是在往昔生生世世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才能聽聞如上所說頓教的法門,和我得法的因緣。
 
佛教是以前佛、菩薩所傳留下來,不是我惠能自己的智慧。你們若願聽以前佛所說的教理,則先要清淨其心。聽法之後,各自將懷疑除去,好像和聽佛、菩薩所講的一樣。」
 
大家聽了六祖的指示,都很歡喜叩頭而退。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0115&aid=19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