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彌補錯誤的良方
2007/06/26 21:32:43瀏覽223|回應0|推薦0
清海無上師以中文講於福爾摩沙西湖 1992.01.01(影帶編號#203)

以前印度聖雄甘地在斷食期間,有一次一個印度教徒來到他那邊,跟他說:「我一定會下地獄,沒人能救我。不過,我還是要先供養一點東西給您吃,因為您為了我們而斷食,我不要您因此而餓死,讓我在下地獄的時候,又增加一項罪名。」那時候他供養一個麵包給甘地吃,他說:「請您吃,您吃完了以後,我下地獄才甘心。」

然後甘地問那個人為什麼認為自己會下地獄?那個人回答說,因為他是印度教徒,回教徒和印度教徒在打仗時,回教徒殺了他的小孩,於是他也用很殘忍的方式殺了一個回教徒的小孩,所以他現在感到很罪惡。甘地就說:「我知道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不必下地獄。你回去找一個沒有父母的回教徒小孩,或是其他沒有父母的小孩,然後帶回去扶養、教養他,讓他以後變成一個回教徒,這樣就好了。」


我不認為甘地所講的這種方式會馬上洗掉那個人的業障,我們也不曉得這種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夠救那個人不下地獄。不過,這個道理是很好,最少讓他在活著的時候,罪惡感越來越減輕。還有,他在養育那個小孩的時候,也會感受到父子之間那種令人高興的感情,看著小孩成長和學習的過程,而且收養的小孩又是一個沒有父母的孤兒,這樣他自己會感覺到很舒服、很值得,對自己很有自信、很滿足,這些就可以彌補他所有的罪惡感了。

如果那個人一直在那邊抱著自己的罪惡感,這樣也不是辦法,對誰有用呢?對他自己更沒有用!不管我們每天責罵自己到怎麼樣的程度,內心的罪惡感都沒辦法洗掉,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做過不好的事情。除非我們有另外一種更快樂的感覺,來沖淡原先的罪惡感,讓它變很淡,像幾乎沒有一樣。當我們有成就感或是感到很高興的時候,就可以把罪惡感化解掉,讓它在裡面溶掉。

比方說當陽光很強烈的時候,即使地面上有一大片的雪,它也會溶掉。我以前在日本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下雪三、四天,天氣很冷,積雪又很厚,但是太陽一出來,幾個小時以後,那些雪都不見了!本來到處都是覆蓋著白色的雪,因為雪下了整天整夜,而且連續下好幾天,但是太陽一出來,所有的雪都慢慢溶掉不見了。

我們也應該像這樣,要不然,一直沈在那裡講罪惡的事情,不但無聊,自己也會感覺到很沈悶、壓迫感很大,然後也給旁邊的人一種壓力。因為當我們沈在那種黑暗的地方時,我們無法跟別人溝通,別人講什麼,我們都沒興趣聽,即使他們講什麼好玩的事,我們頂多只是笑一下而已,然後又繼續沈在裡面,沒辦法讓自己開心。因為這種快樂跟我們的罪惡感無關,除非我們有做一些可以彌補那個罪惡的事情,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快樂出來。因為「有因就有果」。

我們有懺悔心和謙卑心是很重要,不過,對自己的愛心更重要,一個人如果不能愛自己的話,他還能夠愛誰呢?愛自己並非很自私。什麼東西都抓給自己,什麼情況都只考慮自己,而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覺和方便,也沒有任何貢獻給別人高興,任何時候都只管讓自己高興就好,不高興的話就責怪別人,那樣不是對自己有愛心,而是獨裁、獨權、自私!那個不一樣。

對自己有愛心就是:我們知道自己等級低,定力不夠,也許前世業障比較多,比較無明,因為沒有明師指導,所以這一世修行比較不好、比較慢,那就要多疼愛自己。即使是看到別人這個樣子,我們也要可憐他,那怎麼不可憐自己呢?所以,我們要儘量做好、儘量改善,不是光在那邊說:「我有懺悔心,難道你沒看到嗎?我已經懺悔了,我說過就好了嘛!」不是這樣,而是要真正的懺悔,要教訓自己、幫助自己、鼓勵自己、提醒自己當來做好,任何我們覺得對自己好、對別人也好的事情,就寫下來,然後儘量做。另一方面,我們把過去那些壞習慣一個一個改掉,一直改到完全沒有為止。

所以兩方面都要做,不是每天只在那邊想自己的罪惡而已,然後一直沈在那種黑暗的境界裡,而沒有採取一些肯定的、彌補的方式,這樣沒有用,對自己也不好,應該想辦法彌補。當我們彌補、做好事的時候,就會有那種安慰和鼓勵的心,慢慢地就會忘記那些罪惡的事情,自然地壞習慣也改了,然後自己也會原諒自己。

不然的話,我們沒辦法原諒自己,並非別人不原諒我們,而是我們被自己的罪惡感壓死。地獄就是這樣造出來的,因為那些做錯事的人沒有想辦法彌補自己的過錯,所以沒辦法原諒自己;並不是佛菩薩或是誰能夠處罰我們,我們是萬物之主,除了我們自己以外,沒人能夠處罰我們,我們允許自己沈到這個程度,為了要教訓自己。

我們聽說作惡多端的人會下地獄,為了要教訓那些人,為了要讓他們彌補自己的過錯。不過,有另外一個更好、更肯定的方法,比方說,我們以前偷人家的錢,那現在我們不只是停止偷竊的行為而已,還要布施、做善事、幫助需要的人;不是只有消極、否定而已,還要積極、肯定!我們只停止錯誤的行為,還是很消極,我們還要做好事來彌補原先的錯誤,才是積極、肯定,這樣才能夠洗掉業障。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0115&aid=105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