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0歲以上中老年人一定要看
2010/02/03 13:33:19瀏覽374|回應0|推薦3

40歲以上中老年人一定要看

任何運動都不能逞強 

大家一定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 給各位愛好運動的朋友參考!

大家最常說的是「加油,再撐一下就到了」、 「到前面那棵樹下比較陰涼再休息吧」、 或是當有同伴提出休息要求時,我們會說「現在就要休息啊?」。 

這些說法都好危險,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

你更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有多脆弱! 多撐那一下下,

誰敢保證下一秒鐘不會出問題?當你終於知道時, 

也許已經失去健康或生命..........

我的朋友老趙,他女兒和我女兒是幼稚園中班大班

的同學,到現在,認識約七年了,我們都很愛小孩,

常一起帶孩子出去玩,不論是溪邊、泳池、魚池、

郊山…,都留下我們歡樂的足跡。 

他因為我的慫恿而愛上釣魚,進而變成一位魚痴,

他也因為我的慫恿而開始接觸單車,

昨天死亡…老趙在銀行界上班,他是個比較好面子、

會逞強的人;這樣的人,自我期許會比較高吧?

老趙因此在工作上表現優異,亦得到上司的讚賞。 

我所知道的,他有高血壓,心臟似乎也不太好,

尤其,他既抽煙又喝酒,加上飲食是重口味

(重油、重鹹、重辣),但據他表示,

他每週除了星期例假日,幾乎天天去健身房踩飛輪, 

有時還連踩二堂課,而且是加重摩擦力從頭站到尾。 

這樣的人,我無知的認為:體能應該還算不錯吧? 

其實早在今年夏天,我就開始慫恿他騎車,

但是他以天熱為由,所以遲至現在入秋,

他才在約二週前購入冠軍二號。 

上週我第一次帶他騎山路,從動物園騎到小格頭,

在到小格頭之前,由於顧及老趙第一次騎山路,

所以沿途我主動要求休息了45次,

再原路下滑至石碇,然後吃桂花香腸順便休息,

上述這幾段休息期間,老趙甚至還開玩笑說:

「是你主動說要休息的喔,可不是我!」。 

接著他表示體力還可以,還想繼續騎,

於是我們繼續騎阿柔洋,不過爬不到一半,

他就表示太累,於是下山打道回府,

當天下午他還很有興致,我們一起到城市

綠洲買老趙的車褲,順便在外面吃晚餐。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都認為老趙的體能不錯,

甚至不比我差! 

上星期五吧!老趙問我星期天有何計劃?

我告訴他:打算和我弟二人一起騎,

並告知路線為:台北市-故宮-風櫃嘴-萬里-金山-

淡水-關渡-台北市,當然也告知全程約 100公里,

以及風櫃嘴對單車騎士所代表的意義,

及路線難易分析,老趙是個重度上網的人,

所以他當然也仔細分析過這條行程的相關資訊。 

▲我們大約在06:20從忠孝東路復興南路口出發,

經由故宮。 

▲依上述路線前進,順利抵達楓林橋。 

▲老趙已經騎上來了。 

▲老趙非常疼愛小孩,他這時很得意的表示,

他回家後一定要把照片給孩子看,臭屁一下…。 

 我萬萬沒有想到,結果是他自己沒有看到這些照片… 

▲途中不斷的休息,也順利騎上風櫃嘴涼亭,

接著一路下滑,繼續前進。 

▲我是屬於好吃懶騎的旅遊團騎乘派,

其間,甚至還喝咖啡吃鬆餅一次就休息了快一個小時。 

▲可想而知,我們三人是一路聊天、一路拍照、

累了就休息的無壓力騎乘。 

但是,老趙比較好勝逞強,有機會就超我的車,

我跟我弟都叫他不要衝,但說不聽,

在過關渡宮右轉(水鳥保護區)經過在左側

第一個階梯約十幾公尺,老趙忽然叫我,

並表示感覺胸口似乎有一口氣悶悶的,

他自行把冠軍二號停放路邊,跨過矮水泥隔牆,

靠著欄杆坐在木板地上,還很清楚的叫我先騎,

他休息一下要去紅樹林搭捷運回家

(此時大約是下午二點),我當然不肯啦,

告訴他先休息再說,我們一起出門,就要一起回家! 

何況我們又不趕時間,不超過10秒,

我看見老趙雙眼翻白眼,頭往右邊倒…。 

我很慌張,衝過去叫他,但完全沒用,

剛好旁邊有愛V車隊」經過

(註:當時現場人很多,我很慌,不知是否後來幫忙的是否均屬同一車隊?事後才知道當時對我們施予援手的是「愛V車隊」)

老趙在急診室經急救超過一小時,不治。

這二天,有一堆法定程序必須處理。 

10/29,星期一,檢察官會同法醫勘驗,

確認死因為「心臟衰竭」法醫表示,

除非解剖才能真正知道是「心肌梗塞」或其它問題,

不然統稱就叫做「心臟衰竭」,而這種狀況發生前無徵兆,就只是感覺很累而已…我面對家屬,並未受到責難,家屬甚至要我不必太自責,

但是我的內心怎麼可能不愧疚難過呢? 

如果我不慫恿他騎車、如果我當初堅持不讓他跟昨天的行程、如果我再多關心一點、如果我有多一些的醫療常識,如果我懂得對他逞強自負的說法打個折扣,如果…我從沒有參加過車隊的活動,但這次的事件讓我有很多感觸,僅提出一些淺見,給各位車友參考參考: 

一、車隊出遊(尤其是大型活動)最好要有護理人員,以備不時之需。 

二、平時我們騎車或爬山,大家最常說的是「加油,再撐一下就到了」、「到前面那棵樹下比較陰涼再休息吧」

或是當有同伴提出休息要求時,我們會說

「現在就要休息啊?」。 

這些說法都好危險,多撐那一下下,

誰敢保證下一秒鐘不會出問題?

你認為自己很健康?

你多久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 

一年?

半年?

再怎麼注意,也不至於每個星期檢查一次吧? 

在爬坡的過程當中,你又怎麼知道是「很累」

還是「心臟快停了」?

老趙最後出問題的地方是最平的平路,

且之前大家都有說有笑的。 

他有心臟及高血壓方面的問題,

他天天持續努力的運動,

但在他往生(47歲)之前,他依舊分不清是「很累」

還是「心臟快停了」…累了,就休息吧! 

沒有人敢對自己的身體做百分之百的承諾!

如果有人笑你,就讓他笑吧,因為那不是你真正的朋友。 

三、運動員透過不斷的訓練,把自己的體能推向顛峰,

就像健美先生,透過各種方法,

把自己全身肌肉搞得像是綠巨人,

但這其實都不是符合大自然常態的,

因為大多數「正常人類」,不可能肌肉這麼大、

跑這麼快、跳這麼高、騎這麼陡這麼快,

你現在沒問題,並不表示十年、二十年後依然沒問題,

有可能你只是先預支以後的老本;

所以,不要太著重什麼肌耐力訓練吧!

因為那些電子儀器並不清楚你目前身體的健康狀態,

自己的感覺最準,累了,快喘不過來了,即使只剩五公尺,就是要停下休息! 

 四、有病(即使是感冒)、或太興奮晚睡、都必須隨身帶藥,並將藥名及如何服用,用中文(大家才看得懂)寫在紙上,以備不時之需。老趙當場狀況一發生,我急著找遍他所有的袋子,就是連一顆藥也沒有。 

五、隨身可以不帶身份證,但健保卡一定要帶。昨天狀況一發生,我在他的皮夾裡,除了現金,還有好幾張金融卡和提款卡,但就是沒有健保卡。我想,在戶外發生危險送醫,如果身上有帶健保卡,醫院應該可以獲得更多或許有用的資訊。 

我建議, 爾後車隊的活動,應該強制規定必須攜帶健保卡,填寫至少二位緊急聯絡人電話;這次,因為是我的朋友,但我也僅知道他家裡電話,打去剛好是他老婆接的,萬一打去沒人接,當我在醫院,當醫生告訴我尋正常程序已三十分鐘,應該停止急救,請問我該怎麼辦?代替家屬答應嗎? 

這件事對我來說是極大的陰影,看著以前一起帶小孩出遊的照片,真是無言以對…,早上出門配合檢察官做筆錄時,經過我家公園,望著老趙每次來找我喝啤酒聊天的固定座位,我難過的快哭了…再一次深深感謝「愛V車隊」及所有相關不認識人的幫忙;之前,我僅在你們的車衣上看到大大的「愛」, 現在,我深深感受到你們心中大大的愛。 

我想:我必須要花一段時間來調整。 

再警告一次,這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常說: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 

但我要說的是:你更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有多脆弱,當你終於知道時,也許已經失去健康,運氣不好,就像老趙這樣賠上了性命!我失去了一位好友......

當您在踏板上揮汗如雨,感覺快要爆缸的同時,請您再多想一下親愛的家人朋友,好嗎? 

運動後 不要猛灌水        

                       記者鍾麗 華 台北報導 

跑步、爬樓梯、爬山、做運動讓人氣喘吁吁,這時候突然灌水喝可能會有致命危機! 

醫學博士莊淑旂昨天表示,人在運動時,心跳加快,身體處於疲憊中,脹氣難以消除,喝水阻礙排氣,一旦氣無法排出,將造成心臟負擔,很容易發生意外。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日前心臟病發突然猝死,他的太太在部落格中寫到,「當天他帶著1000西西的水壺在社區裡走10圈」;莊淑旂認為,如果廖風德沒有立刻喝水,不會死得那麼突然。老祖宗很久以前就有「『喘喘』不能喝水」的觀念,但現代人常不信邪,運動後猛灌水,相當危險。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則從西醫的觀點,支持莊淑旂的部分說法。 

何一成說,在天冷時運動,如果突然喝冰水,冰冷的水到胃腸中,使胃腸嚴重降溫,將誘發胃痙攣、氣喘等;但若是溫水就沒有這個問題。 

不過,仍要注意飲用量,最好不要超過300西西,否則會使胃擴張、血壓上升。 

在劇烈運動後,最好能緩和3分鐘,讓血壓下降、心跳和緩後再飲用。 

何一成指出,運動員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會盡量減少喝水的危害,像是馬拉松選手在運動中,通常只喝一小口的溫水;至於廖風德的死因與喝水是否有關? 

他表示,心血管不好的人,如果違反上述的運動後喝水的原則,會有更大的危險。 

莊淑旂強調,容易喘就是氣不通、不順,氣無法排出,喝水反而會壓迫心臟,最好是靜下來之後,等氣通、放屁後才喝水。 

而且要把水端起來,同時挺胸、縮小腹,把橫隔膜拉開,才是正確喝水的姿勢,且要一口一口慢慢喝。 

莊淑旂認為,運動員由於運動習慣,喝溫水應該無礙,不過,精神疲勞者、身體疲勞者,則切忌在運動後、尚未和緩時,把一大杯的水灌下肚。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yzxyz77254&aid=374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