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瓷的奧密@㚕磬
2013/10/07 05:42:10瀏覽370|回應1|推薦2

    青瓷,是大中華文化陶瓷系統的典範,是天、地、人融合的傑作,在我的諸多分享當中,再次地提到宋青瓷不管其線條,或釉色,皆是儒道文化的經典呈現,自詡「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更是讚嘆與迷戀汝窯青瓷,其御製詩「周尺將盈尺,宋瓷方是瓷,晨星真可貴,劫火未曾虧」,可見乾隆認為宋瓷乃陶瓷文化之代表,要與乾隆有一樣的眼界是有次第的,㚕磬今天由外、內、密三個次第來簡單探討 青瓷文化的內涵。

    一、由「外」來看

    一般討論青瓷,皆是以外形來探討,會將青瓷與宋代做連結,賞析的部分以造型為主,她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簡單來說,翻開幾千年的陶瓷史,有唐三彩、青花、粉彩、鬥彩等等諸多技法,青瓷就是這些諸多技法之一,所以在青瓷這個領域中,若止探討其「外」,就會拘泥在釉色是否純正,開片到不到位,是天青還是月白?㚕磬以為,這樣淺嘗輒止的品味青瓷很可惜,若創作者也僅止於外,無法傳承青瓷的內涵,整件作品就會「少個味兒」,少了貫穿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以創作者必須有意識的提升自己之文化水平,利用善巧的方式,將大眾引導到第二個「內」的層次,唯有如此,最終才有機會進入青瓷奧「密」的美學殿堂。

     二、深入到「內」

    第二階段,進入到青瓷的內在,此時有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代表著一開始必須完全「放下」之前的概念、框架(包袱),若無法放下,就無法進入纔通人的小徑,這也是早期很多人無法深入青瓷內在的主要原因,此時將開始與作品對話,這時候「看」作品,並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眼看,去聞作品的味道,當放下對外在的執著,開始品味青瓷的本質,有人會感受到壯闊、感受到寧靜、純粹,這時候感受到的美不是由「專家」所定義的外在美,而是由自己去感受出來的內在美,進入了這個境界,我們就將會完全地瞭解何謂青瓷之美,其獨到的釉色、質感,掛在那優雅的線條之上, 在在的用最精準的方式,勾勒出中華文化的精髓.其境界,真的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創作者在這往內階段,就是真功夫的展現,此時的作品已無法單純用套用的方式呈現,每件作品接反映創作者的靈魂,創作已不能單純拘泥於技法,而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於提升自己的文化高度,而這種文化高度並不是單純博覽群書、博學強記,這樣的往外求只是將自己退回「外」的次第,在這個時候,往內是「反觀」自我,淘洗內心,用最真誠的態度,藉由作品,舞出生命的精彩。


     三、究竟奧「密」

    來到最後一個次第,到了這個時候,已不單單只是品味,或者是欣賞作品,欣賞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通透,賞析已經不是單純覺得作品有內涵,或者受到作品感動,這時候欣賞者與創作者有著同樣的文化高度,此時是千里馬與伯樂的一期一會,這就是乾隆皇帝欣賞文物的視野,在這樣的高度往下看,便能縱觀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精髓,便能瞭解為何青瓷為大中華陶瓷文化的典範,因為儒家思想,青瓷勾勒出文人悠靜的線條,因為道家思想,青瓷呈現出典雅靜謐之釉色,素說著無為而為的合一大道,他的美是極致璀璨的,他的出現是水到渠成的。

    西方人在看青瓷時,因為沒有包袱,單純喜愛東方文化,很容易進入到「內」的境界,不過要進入青瓷的奧密還是有一段距離,而東方人在看青瓷時,隨然很難跳脫出「外」的層次,不過由於我們深厚的文化傳承,若能跳脫僅止於外,便很容易進入「密」的境界,當滑入青瓷奧密的殿堂,再看世間的人、事、物皆會有不同的眼界與體悟,因為已不再為外物所轉,所在意的是本真、自然之美,這似乎也呼應了仲敦巴所說「不隨世間則為法,隨順世間為非法」的無我境界。


     四、期許

    在這新覺醒時代,藝術創作似乎也又到了文藝復興的時代,地球村資訊的流通,創作者在大刀闊斧的創作之時,是否也能站在廿世紀文化定位的角度,㚕磬以為,定位不是刻意為自己定在一個位子上,本真的心態,自然流露,創作靈感自然如百川入大海,奔流不息,小我的力量有限,會枯竭,唯有放下一切概念,承接大我的智慧,剩下的,讓諸位一同品味吧。

    「假如我是一盞燈,我會看底下站了哪些人?若我是太陽,似乎已不在乎底下有多少人。」㚕磬以此自勉。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10 10:08

古樸雅緻
光芒內歛

好詳細又生動的介紹
專業的文化導覽

[鼎匋]青瓷、冰裂@㚕磬(xyz164) 於 2013-10-10 10:12 回覆:
感謝兄的支持,文化是美的,將其內化之後,竟是如此垂手可得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