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學易”的人才培養與開發
2009/09/23 23:10:07瀏覽877|回應0|推薦3

一、緣起:“科學易”研究

     

     當今世界﹐大家都爲20世紀的科學成就而歡欣;也面臨著一場灾難﹐這就是地球生態失衡、貧富距離差大、社會上弱肉强食、高科技發展與政治家的政策失誤等而令人感到憂慮。這是一種歷史的重複現象。孔子倡導的仁教理性﹐諾貝爾賦于和平自由﹐都是對這種現象開出的『良方』。我認爲﹐面對這種現象﹐人們不要杞人憂天﹐應當提高全民族、全人類的文化素質﹐用『天下爲公』普導人類的思想和行爲;用『發展高科技』爲人類創造自由、平等、和平和幸福﹐來消除這種『灾難』﹐讓歷史健康地發展。

       

        人們可能要問:『該怎麽辦?』我認爲﹐不管『科學東進』也好﹐『文化西進』也好﹐首先要解决的是『哲學』問題﹐也就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類科學思維的整體性統一的科學普遍的大道理』。然而﹐當今的哲學家﹐就疏忽了這一『整體性統一』﹐所以給政治家和人類思想做出了諸多的錯誤導向;科學家的科學研究也經常走入『死胡同』﹐原因亦在于此。所謂『整體性統一』﹐就是宏觀和微觀的協調統一。舉一簡單的例子:在醫學上﹐泰西醫學從解剖學入手﹐進行微觀深入的研究﹐如頭病醫頭﹐脚痛醫脚;中國醫學﹐則是用望聞問切來診斷臟腑與人體的宏觀協調性能。前者體現了泰西的哲學思想﹐後者則是反映了東方人的哲學思維。縱觀世界醫學的發展﹐泰西醫學是微觀優越﹐宏觀差矣;中國醫學宏觀優勢﹐微觀不足。如果把兩種優點融洽起來﹐世界醫學將會突飛猛進。

       

        解決了哲學問題﹐自然科學就會有正確的導向。縱觀科學發展史﹐人們爲什麽經常會出現否定之否定的現象呢?如﹐牛頓的『統一場』剛出籠不久﹐又被愛因思坦的相對論所逾越。又如愛因思坦是他自己提出:電磁波在某些條件下表現粒子行爲﹐從而導出了量子力學基礎的波粒二象性概念。又爲什麽對玻爾和薛定諤的『猫』所做的研究成果﹐又提出懷疑呢?同樣的﹐當拉普拉斯提出『黑洞』命題後﹐爲什麽愛因思坦也用相對論導出了『黑洞』模式的同時﹐又對『黑洞』的存在提出反對意見呢?難道科學是隨意性﹐是幻象、是主觀的?我認爲﹐此說也對﹐也不對﹐關鍵的是缺乏『整體性統一』思維。海森堡的測不准原理是這樣﹐將來的『測不准的測不准原理』也再會出現;『黑洞的存在﹐也不表明星體毀滅﹐它可能再生。若是這樣﹐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銀河系應該是『黑洞』的産物;『黑洞』與『白洞』也將會交替地發生、發展。這種說法不是荒誕﹐而是『整體性統一』之必然。話轉回來﹐當今的社會﹐大家正熱衷于涉獵『科學魔怪』。那麽﹐我也編織一張『20世紀科學未解之謎』的題目供參考(請參閱: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三)。提醒大家﹐不要畏難﹐這些謎題﹐都可以從『易學』體系中找到答案。

二、出版《易學研究叢書》的基本思路

      《周易》究竟是一部什麽書?三千年來,似乎還沒有人說得很清楚。許多人只知道它講占卜乃至用于算命看風水,因而認爲它是一本張揚迷信的書;有的學者則只對其經、傳作簡單的分析,就說它是一本哲學著作;有的則據其文化內涵,將之推崇爲中國文化的源頭。看來,要真正把握《周易》的內涵和文化價值,幷非易事。對此,我們認爲必須從兩個方面去努力。一是要擴展視野,即除了易文化的視角之外,還要輔以古代的哲學、科技、民族、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視角。二是要運用科學的手段,把西方一維性的實驗科學結合到中國多維性的實踐科學的研究中去,厘清中國易學史中《易經》與巫文化的關係、《周易》對中華民族繁衍生存以及對中國數千年的社會和科學的發展所産生的影響。而後再進一步系統地梳理出《易》的理論結構及“易道”所蘊含的科學宇宙觀的主綫── 天人合一與萬物和諧的理念。

        總之,《易》中不僅有哲理,有文化,更有科學。關于《易》的科學內涵,即“科學易”的探究,無疑將爲易學研究開闢新的天地,是大有可爲的。這是我們的看法和期待,也是我們出版《易學研究叢書》的基本思路。

三、關于《易》文化的人才培養問題

        在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我們要把握“科學易”研究的主軸,以推動現代科學的發展。因此,培養“科學易”人才將成爲我會的方向和任務。統觀目前《易》研究人才極度缺乏的情况下,我們必須作如下幾點思考。

        1.  明確《易》中“義理”(或言哲理)源于“象數”,“象數”根于古代

                科技的發展脉絡。 

          2.  明確《易》中的主題,即生存與生命,是《易》研究的主要內容。 

          3.  思考《易》的表、中、深三層文化,以及三層文化的人才培養問題。 

      何謂表層文化?就是人類在地球上以“生存”爲主旨而建立的文化體系。其中包括有可知性和未知性文化(包括巫術、術數等所謂“預測術”)。該體系的最大盲點在于“未知性”部分,其原因有二,一則,大多數民衆因“求知”心切,藏有盲目崇拜心態;二則, 大多數術者,不學無術,加上故弄玄虛,從而造成衆人譏諷,影響不好。由此,我認爲博大精深的易文化,更需要讓百姓瞭解,特別是“術數”。因此,仍要抓緊做好普及工作,如講座、或辦學習班等。然後,再篩選出有一定術數基礎、德才兼備的學者,作易愛好者的輔導工作。 另則,還要選出部分諳熟于術數的術者,進行培訓,讓他能成爲企業顧問型的人才。

      何謂中層文化?簡言之,是表層文化到深層文化的過渡性文化,或稱之爲“神秘文化”。如儒家的“人生”文化,表現爲追求“和諧生存”之道,其哲理爲陰陽分合中。佛教的“輪回”文化,表現爲三界六道,其哲理爲“色、空”;道教的“生命”文化,即“由生與所生”文化,表現爲“三才之道”,其哲理爲“無極”、 “太極”。諸如這些,人們經過長期的艱苦探索,而今所得到的成果,也只能歸類于宗教與民俗的範圍,所以它與《易》的精義還相距甚遠。因此,要培養這一層次的人才;首先應抽選具備有中高等學歷,又具有文理兼通,以及對宗教、民俗、術數、數術等科目較爲諳熟的學者或術者進行培訓;然後,再根據其自然科學專長,進行專科訓練,讓其能成爲專家的輔助型人才。

       

        何謂深層文化?用《易》術語,應稱之爲“太極文化”。用現代語言表達,就是“宏觀世界”( 稱“無極”),以及內含“微觀世界”(稱“微太極”)。該文化的研究範圍,主要是“生命”中的“由生”與“所生”,以及“天人合一”與“萬物和諧”的兩大課題。這些內容也是“科學易”研究的核心內容。對該層次人才培養,要求較高。首先,要選擇不但有高水平的理工科和文科專業,又具有綜合能力的,還應具備有“中層文化”的學者進行“易文化”的輔導;然後,再進行“科學易”研究,讓他成爲新一代的“科學易”研究者。

(學易齋主編:江國樑)

此文於今年六月發表在國家圖書館126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的通論

http://lib.ncl.edu.tw/isbn/index.htm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yiz&aid=334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