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0 04:04:51瀏覽841|回應1|推薦7 | |
《周易》究竟是一部什麼書?三千年來,似乎還沒有人說得很清楚。許多人只知道它講占卜乃至可用於算命看風水,因而認為它是一本張揚迷信的書;有的學者則只對其經、傳作簡單的分析,就說它是一本哲學著作;有的則據其文化內涵,將之推崇為中國文化的源頭。看來,要真正把握《周易》的內涵和文化價值,並非易事。對此,我們認為必須從兩方面去努力。一是要擴展視野,即除了易文化的視角之外,還要輔以古代的哲學、科技、民族、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視角。二是要運用科學的手段,把西方一維性的實驗科學結合到中國多維性的實踐科學的研究中去,釐清中國易學史中《易經》與巫文化的關係、《周易》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存以及對中國數千年來的社會和科學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而後再進一步系統地梳理出《易》的理論結構和體系,由此,也許不難看出《易》的核心思想──“易道”,以及“易道”所蘊含的科學宇宙觀的主線── 天人合一與萬物和諧的理念。總之,《易》中不僅有哲理,有文化,更有“科學”。關於《易》的科學內涵,即“科學易”的探究,無疑將為易學研究開闢新的天地,是大有可為的。 一. 琅岐島的易文化特點 史前有過三次大海浸。六千年前的第三次達到高峰時,福州盆地已成稗海,永泰城尚在水下;於時,閩台才被台灣海峽隔開。二千年前,閩漢冶城還在半島上,而琅岐島獅頭山獅口中還留有牡蠣殼,就是滄海桑田的印記。 自周有“七閩”,到秦始皇鑿荻得蘆,斷閩江口“東南王氣”,以建閩中郡之說;自東晉嚴高建福州府城,留下郭璞《遷城記》,到明朱元璋進福州得守龜闢“王道”、並御賜“金牌”等事;自鄭和下西洋,到福州市建琅岐經濟開發區等,琅岐歷來就是福州的重要門戶,也是海峽兩岸的人文、商貿、金融、文化、旅遊的交會點。如果我們從“易文化”的角度來審視琅岐,就不難發現如下幾個方面特點 : 1. 琅岐島是屬於鷲峰山脈的地貌。它在閩江口的喇叭口地帶,屬於水中。其依江傍海,是典型的海陸升沉的陰陽交會之地緣。島上總面積為 92平方公里,山地佔18.5平方公里,現已退耕返林;陸地平原為36.5平方公里,仍保留有自然的田園風光和生態和諧的氣息。島上物產豐富,聞名的琅岐蟳、蘆蝦、跳跳魚等,都曾標立為鹹淡特殊口味的品牌。諸如這些,都成為遊人、休閒、渡假、養生的最佳選擇。 2. 島上的民俗為“仁氣文化”,與福州相同。宗教文化,主要是儒道和佛教。島上有兩座高山,東邊靠海為白雲山,海拔275米,為山岩結構,形為文筆、尖秀高聳,上有佛教聖地白雲寺;西邊臨江為九龍山,海拔255米,岩層上面多泥沙結構,其形如海浪,猶如九龍升騰;山的腹地有道教聖地太極閣紫霄宮(內含儒家文化)。俗言“九龍躍白雲”,正說明島上儒道釋三家和諧交融的象徵性說法。 3. 九龍山是以九座形如龍騰的山峰而得名。山上有天池,是上億年前的火山口遺址。圍繞天池活動的九條龍,已構成美麗的“太極圖案”,紫霄宮就座落在該圖案的中心,即先後天太極陰陽曲線的交叉會聚點。因山中常有奇特的霧氣冉冉上升,故古有太極混元精氣結地和蓬萊仙境的贊譽。太極閣也因有背靠的玄武,與北極星、北斗星相映輝;前案朱雀,與古軍、貿港相應與;加上左龍右虎護衛,故堪輿家視為上乘之作。它不但為“易文化”研究提供了實地資源,也可作為旅人觀賞和休閒渡假的場所。 4. 島上有許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雙龜把口,五虎守門,羅溪書聲和祠堂文化 等,可供遊人觀賞和思考。 5. 從福州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方面考慮,琅岐島正處在福州閩江口大小三角的中樞地帶。所謂大三角,即由羅源灣,福州、平潭構成;所謂小三角,即由連江初蘆島、馬尾區、長樂梅花構成。若是這樣,閩江口三角區、琅岐島與福州市就可形成政治與經濟雙向發展和統一領導關係的新模式。文化旅遊方面,也自然地形成閩台,以及海內外的旅遊環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會合點。若是這樣,傳統的《易》文化與現代科技文化相輔相成的發展,即可顯現出科學發展的文化價值。 二、 關於《易》文化的人才培養問題 在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我們要把握“科學易”研究的主軸,以推動現代科學的發展。因此,培養“科學易”人才將成為我會的方向和任務。統觀目前《易》研究人才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作如下幾點思考。 1. 明確《易》中“義理”(或言哲理)源於“象數”,“象數”根於古代科技的發 展脈絡。 2. 明確《易》中的主題,即生存與生命,是《易》研究的主要內容。 3. 思考《易》的表、中、深三層文化,以及三層文化的人才培養問題。 何謂表層文化 ? 就是人類在地球上以“生存”為主旨而建立的文化體系。其中包括有可知性和未知性文化(包括巫術、術數等所謂“預測術”)。該體系的最大盲點在於“未知性”部分,其原因有二,一則,大多數民眾因“求知”心切,藏有盲目崇拜心態;二則,大多數術者,不學無術,加上故弄玄虛,從而造成眾人譏諷,影響不好。由此,我認為博大精深的易文化,更需要讓百姓了解,特別是“術數”。因此,仍要抓緊做好普及工作,如講座、或辦學習班等。然後,再篩選出有一定術數基礎、德才兼備的學者,作易愛好者的輔導工作。另則,還要選出部分諳熟於術數的術者,進行培訓,讓他能成為企業顧問型的人才。 何謂中層文化 ? 簡言之,是表層文化到深層文化的過渡性文化,或稱之為“神秘文化”。如儒家的“人生”文化,表現為追求“和諧生存”之道,其哲理為陰陽分合中。佛教的“輪迴”文化,表現為三界六道,其哲理為“色、空”;道教的“生命”文化化,即“由生與所生”文化,表現為“三才之道”,其哲理為“無極”、“太極”。諸如這些,人們經過長期的艱苦探索,而今所得到的成果,也只能歸類於宗教與民俗的範圍,所以它與《易》的精義還相距甚遠。因此,要培養這一層次的人才;首先應抽選具備有中高等學歷,又具有文理兼通,以及對宗教、民俗、術數、數術等科目較為諳熟的學者或術者進行培訓;然後,再根據其自然科學專長,進行專科訓練,讓其能成為專家的輔助型人才。 何謂深層文化 ? 用《易》術語,應稱之為“太極文化”。用現代語言表達,就是“宏觀世界”(稱“無極”),以及內含“微觀世界”(稱“微太極”)。該文化的研究範圍,主要是“生命”中的“由生”與“所生”,以及“天人合一”與“萬物和諧”的兩大課題。這些內容也是“科學易”研究的核心內容。對該層次人才培養,要求較高。首先,要選擇不但有高水平的理工科和文科專業,又具有綜合能力的,還應具備有“中層文化”的學者進行“易文化”的輔導;然後,再進行“科學易”研究,讓他成為新一代的“科學易”研究者。 三、關於易學研究基地建設幾點意見 有關易研究基地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以“科學易”研究為主軸,以琅岐新農村建設規劃佈署,展開“文化旅遊景點──周易城”的建設,提出如下幾點意見。 1. 基地建設必須有三個方面思考,即建設具有“易文化”色彩的園林建設;展開以“易文化”為主題弘揚傳統文化;運用現代科學手段,開闢以“科學易”為主要內容的“實踐”園區,借以帶動科學研究部門和事業、工礦企業的發展,以及城鄉生態規劃和建設等諸多項目。 2. 考慮九龍山的旅遊資源開發和自然景點建設,提高遊人的觀賞力度,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3. 建設“易文化”教學場所,充分發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質教育。如開發天文、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自然資源。 4. 建設專門提供給以自然科學與“科學易”研究相結合的專家學者的實驗園區。該園區的選取可在山地、可在平原。 5. 開闢“易文化”養生資源,建設敬老院(含醫療、保健配套)、養生所、休閒場地等。 6. 若有條件可開辦易學研究院,或易學院、道學院。 7. 有關基地建設問題,都應當得到各級領導的認可和支持,還應得到投資者的支持方可。 (具體細目,另作規劃) 學易齋主編 : 江國樑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